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工业和汽车服务业得到了飞跃的成长和发展。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向汽车维修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汽车维修企业已不能再凭借传统的经验和方式来投资和经营。因此,汽车维修企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讲的品牌不是汽车维修企业所维修汽车的品牌,而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品牌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如何创建品牌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1行业形势要求汽车维修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企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在机动车即将跨越百万辆大关的厦门经济特区,厦门市汽车维修行业的自主品牌却严重缺失,如何努力打造本地汽车维修行业的优质品牌,将成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汽车维修企业发展策略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汽车48店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在汽车维修行业中都是不分经销品牌的档次、强弱,不管其投资何时能回收,只追求豪华、一流,一哄而上地建4S店,有悖于市场规律,其结果是除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外,还将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5.
当前,非常多的中国家庭开始使用汽车,这无疑对于汽车维修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汽车制造中应用的大量新工艺和新技术都是汽车维修行业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来看,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企业还存在技术短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对于一个汽车维修企业来说,要想有较大的发展,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日本,汽车维修行业中合格的技术工人占70%以上,在20万通过资格认证的人员中,有40%为技术人员。在美国,汽车维修企业中诊断工人的比例约占80%。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真正具备判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人员不超过30%,其它大多停留在只会“换件”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外来传入的价值概念,已经越来越被国内企业认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面对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维系企业的永久辉煌。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企业文化概况,阐述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构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浅析了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新田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1998,(3):38-39
从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角度入手,在肯定大方向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了取消汽车维修管理费后产生的几个问题,强调了汽车维修管理费的重要意义,针对汽车维修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困难,提出了国家应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上来说,汽车维修既是一种市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汽车维修行业的一举一动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我国法制化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汽车维修行业为体现自己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新结构、新技术在汽车上被广泛应用,汽车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汽车维修技术和维修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汽车维修的技术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急速增加,汽车维修企业的数量随之不断增长,从业人员也在日渐增加,一支相对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非常严重,据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06人中,离职次数为0的只占22.3%,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如此高的离职率,会让维修企业甚至维修行业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大企业都在大谈企业信息化的时候,汽车维修行业一直保持着低调,但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前进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用缺失是当今社会存在的六大危机之一。毋庸违言,汽车维修行业已成为社会信用缺失的重灾区。2005年5月31日,中销协公布了2004年我国消费者意见最多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美容美发、汽车维修……其内容主要是,价格欺诈、霸王合同。一项由国内知名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修理企业严重存在经营违规问题,对J、H、S三大城市上百家修理厂进行的调查结果是:以次品充好品的占72%; 相似文献
19.
20.
许多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者抱怨员工不好管理,频繁跳槽,工作不认真等,我也是该行业的经营者,现把我的几点经验提供给大家,供参考。第一,换位思考。经营者与员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虽然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平等的工作关系,绝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经营者要理解员工,员工也要理解经营者。实现这种理解的途径是换位思考。员工要站在经营者的角度,理解经营者的难处;经营者要从员工的角度,体会员工的心愿,洞悉员工的需求,并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员工的正常要求。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经营者能实事求是、及时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