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遥感图像工程地质分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宝熙 《铁路航测》2002,28(1):1-4,8
简要叙述了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的优越性,将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分区为三个大区和10个区,着重叙述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判释特征,对判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并以实际例子说明遥工程地质分区判释在青藏铁路线方案比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的优越性,将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分为三个大区和10个区,着重叙述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判释特征,对判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并以实际例子说明遥感工程地质分区判释在青藏铁路线方案比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拟建安康至重庆高速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针对经达州(四川)、万州(重庆)两个主要线路方案,提出工程地质比选意见。收集方案研究范围内的区域地质资料,既有公路、铁路的科研报告,相关政府部门的地质灾害报告,大巴山区岩溶特征相关资料。在大巴山区的城口、岚皋等地区,开展地质调绘工作。掌握了沿线的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工程地质概况,尤其是大巴山区的岩溶发育特征。根据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修建该铁路可能遇到的工程问题。对两个主要比选方案,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线路通过大巴山区时,经万州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更复杂,施工风险更大。推荐经达州方案。  相似文献   

4.
利用黑白航空像片及TM卫星彩色合成图像对内昆铁路新寨隧道工程建设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判释和评价,对隧道设计方案的比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白航空像片及TM卫星彩色合成图像对内昆铁路新寨隧道工程建设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判释和评价,对隧道设计方案的比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简要叙述了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的优越性,将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分为三个大区和10个亚区,着重叙述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判释特征,对判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并以实际例子说明遥感工程地质分区判释在青藏铁路选线方案比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 TM卫星图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地质复杂地区进行判释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工作区的构造单元、地层岩性、不良地质进行了判释 ,并根据影像特征对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温福线走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中,非常适合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线路方案评价.在温福线方案比选中,运用遥感技术对测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判释、评价,为地质选线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温福线走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中,非常适合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线路方案评价。在温福线方案比选中,运用遥感技术对测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判释、评价,为地质选线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介绍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跨沂沭断裂带工程地质选线的方法。针对研究区内沂沭断裂带的特点,提出"以遥感构造判释为先导的综合勘察选线方法",并制定选线原则、工作思路和方法,采用遥感判释、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研究区内5条主干断裂的性质和影响范围,为选线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比较5条主干断裂对各比选方案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并对各方案中桥、隧、站等重点工程的设置情况以及路网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的方案走行在沂沭断裂带的相对稳定区域,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小,重点工程均避开主干断裂影响区,同时,线路绕避沂水大学城,也可带动莒县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库格铁路阿尔金山区地质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阿尔金山地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多且规模大,这些都为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地质选线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收集遥感图像及地形、地质图,进行遥感图像处理与提取地学信息,并相互叠加,根据图像反映的各类影像特征,综合野外调查,建立该区域的解译标志,开展中、大比例尺的遥感地质判释。综合应用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手段,查明了测区地质构造和重大不良地质的分布特征,为大面积工程地质选线、优化线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布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大(理)瑞(丽)铁路怒江特大桥为主跨490 m的上承式钢桁拱,具有工程技术难度大和风险高等特点;桥址位于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怒江峡谷,高地震烈度、岸坡稳定性、大(巨)型不良地质体、构造压碎岩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突出,对桥梁选址与工程设计有重大控制作用。根据怒江特大桥所处地质环境,结合桥梁基础结构和受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遥感、地质调绘、钻探、工程物探、孔内旁压试验、室内试验等综合地质勘察方法,并开展必要的专项地质工作,查明桥址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岸坡稳定性等工程地质条件,为桥梁的选址、桥式桥跨方案及基础选型等提供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勘察方法得当、有效,勘察成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以往铁路遥感技术是用于勘测阶段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遥感技术在南昆铁路施工地质调查中应用的概况及效果 ,这是遥感技术首次用于施工的一次尝试 ,也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突破。文中首先对沿线地形、地质概况进行介绍 ,然后结合施工部门的要求 ,开展全线陆地卫星 TM图像的断裂构造判释 ;利用全黑白像片开展主要隧道、部分地段岩溶、八渡桥位地区等的判释 ;利用不同时期航片对段家河流域的泥石流沟进行动态分析。文中还列出该线部分地段地质遥感图像判释意见与施工验证结果对比一览表。从该表得知遥感判释成果绝大部分是对的。最后 ,在结论中归纳出几点认识 ,并提出施工阶段在特定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应用遥感技术是有益的。同时指出 ,施工阶段应用遥感技术是有条件的 ,并非任何情况下均可应用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14.
数据融合技术在铁路地质遥感判释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释效果。为提高地质遥感判释的精度和质量,本文探讨数据融合技术在地质遥感判释中的应用。研究结论:(1)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地质遥感判释,可提高不良地质判释的准确度;(2)二维和三维遥感判释相结合,可实现不良地质由定性到定量的判释和分析;(3)今后应加强遥感与物探等勘察手段的融合应用研究,拓宽地质遥感判释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阳安铁路增建第二线山区地质选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山区铁路的大量修建,山区铁路地质选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阳安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增建第二线项目,该项目进行地质选线对于降低后期勘察设计难度、减少投资、降低后期维护费用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针对既有河谷线地段,增建第二线线路穿越区域性大断裂等工程地质问题,采取何种地质选线的技术原则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本次地质选线过程中,综合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试验等勘探方法,查清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2)对线位比选起决定性作用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线路通过断层应以大角度、简单工程通过,其余不良地质应以绕避为主;(3)在充分总结汲取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地质选线、定线原则;(4)通过对阳平关至响水、西乡至石泉、石泉至池河三段线路方案的比选,得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是近年来铁路工程地质的发展方向。为了利用现有二维地质勘察成果直接快速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以蒙西至华中地区运煤通道铁路裴庄隧道地质资料为基础,针对GMS数据特点开发地质资料自动转换程序,建立隧道周围63.54 km2范围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DEM和叠加遥感影像,真实再现裴庄隧道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分布情况,为隧道方案比选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有助于提高地质工程师对场地复杂地质条件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对提高设计质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滑坡等不良地质在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在选线过程中需对区域内不良地质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以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工程黄土高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开展区内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研究,通过GIS技术分析滑坡与环境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18个滑坡影响因子并进行定量研究;根据区内滑坡遥感解译成果和影响因子数据建立加权叠加模型,实现滑坡风险等级区域划分,并提出一种新的因子权重计算方法:通过建立滑坡因子变异系数在滑坡处与研究区的数学关系确定因子权重,具有客观可靠性;基于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对拟选线位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最优线位通过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路工程选线设计和防灾减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怀邵衡铁路复杂不良地质区域线路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怀邵衡铁路在怀化南客站至安江站段存在铀矿、岩溶、断层等多种复杂不良地质,线路方案比选影响因素复杂,方案选择困难,采用地质条件分析及工程经济技术比较等方法,详细论述铀矿辐射、岩溶及岩溶水、断裂构造、高地应力、页岩气、围岩分级、工程投资、工期等因素对该段方案选择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及工程经济技术条件,最终确定西线方案为合理的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