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船舱内部失火将对舰船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了提高火情预防控制能力,在计算机视觉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船舱内部火情监控与识别方法。采用图像采集传感器进行船舱内部原始图像采集,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降噪预处理,采用4×4子区域尺度分割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块融合处理,实现对图像中的火焰和烟雾特征信息的准确提取和信息采集输出,实现火情实时监控识别。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舱内部火情监控识别的图像视觉效果较好,输出图像的信噪比较高,识别时间开销比传统的烟雾探测识别方法较短。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对舰船船舱内部监控管理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图像视觉的船舱内部监控识别方法。采用计算机视觉特征信息采集方法进行船舱内部图像原始信息采集,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小波降噪处理,采用Harris角点检测方法进行船舱内部关键部位点的准确标定,结合图像子块连续遍历方法实现船舱内部异常像素特征搜索提取,实现船舱内部的智能视觉监控识别。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舱内部监控,输出视觉图像的成像质量较好,对关键信息点的标定结果准确,对船舱内部异常像素的检索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超 《港口科技》2013,(4):10-13
为实施对在建建设工地的监管工作,保证施工安全,设计了远程监控集中管理平台。阐述远程监控集中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思路。介绍集中监控管理平台的组成和具体功能。该系统现已运行于互联网环境,在对建设工地的监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施工船舶的安全作业需求,保障施工船舶的安全作业水域不受他船非法入侵,确保施工安全,设计并构建一套施工船舶虚拟警戒标系统。采用嵌入式计算、无线通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等技术对施工船舶虚拟警戒标系统进行关键性设计,在对其系统功能进行验证之后,在长江武汉段选取“吉洲”号船舶进行实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虚拟警戒标系统能够实现船舶施工水域的划定、播发和显示等功能,并能对施工船舶进行远程跟踪和管理。研究成果对保障水上施工作业安全、减少和预防水上交通事故、保持港口与航道正常运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航运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金保  王闻 《船舶工程》2019,41(S1):115-118
根据用户需求和养殖平台功能要求,提出了基于PLC控制的一套风柴储综合电站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新能源方案选择、平台电站系统组成、电站关键设备选型、电站系统功能设计和电站监控系统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养殖平台电站设计与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干散货自动清舱监控系统信息平台是“干散货自动清舱方法研究”项目系统中信息流通和汇总的中心,同时也是项目中各数据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用户管理、信息监控的操作终端.对自动清舱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根据清舱系统的功能以及信息流向,确定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利用紫金桥船舶监控组态软件实现了系统信息平台的软件搭建.  相似文献   

8.
自动识别系统(AIS)是当前常见的助航设备之一。通过AIS船舶能够向周边水域的船舶或管控中心通报自身的位置、速度、航行等信息,并能够实现相互的通信协作,大大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水平,是当前港口管理、航道管制等业务必不可少的系统之一。然而,传统的AIS在使用过程中采用网络点对点的通信方式,中心化的组网模式大大降低了通信效率和消息协作的效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布式海上AIS通信与监控平台,研究该平台的架构和工作方式,同时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和通信协议,为进一步完善AIS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Delphi的船舱液位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时域脉冲发射技术的船舶液位测量系统的原理,结合硬件系统给出了基于Delphi的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过程。将计算机测控技术融合到船舶中,对于船舶装载姿态稳性监控研究及航行船舶稳性专家系统的研制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上军事、航运及海洋开发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海上数据传输规模急速增加,对数据流量及通信网络各模块的性能监控能够快速挖掘网络故障及性能瓶颈。传统的监控平台人机交互较弱、智能化较低,导致平台时效性能变差。本文利用VC及Mapx组件设计1套智能化海事通信网络监控平台,采集海上无线通信网络性能参数,与电子地图结合,对监控数据进行交互式显示,并对监控参数实行故障的分类及分析,最后对平台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1.
深海潜水器载人舱是海洋深潜结构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工作人员的安全,所以掌握该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状况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对4500m深海潜水器载人舱6个监测点进行加速度监测,得到其加速度的结点能量;再通过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对这些加速度结点能量进行训练;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深海潜水器载人舱结构损伤位置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到90%左右,可以达到健康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舱室内战斗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是舱室结构板架承受的主要载荷之一,舱室内爆冲击波在舱室内部将发生多次反射,并在舱室内部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准静态压力,在此过程中舱室板架承受多次冲击波反射载荷。本文以舱室典型加筋板为对象进行夹层板概念设计,选取面板厚度、背板厚度、夹芯壁厚及夹芯间距4个参数作为试验参数,以抗爆综合评价指标最小为目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得到该加筋板结构在舱室内爆冲击波载荷作用下最优抗爆性能的夹层板结构,并对比最优夹层板与普通加筋板在舱室内爆载荷作用下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经过优化设计后的夹层板具有更好抵抗冲击波载荷的能力,正交试验设计能较好适用于夹层板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叶笛 《船舶工程》2019,41(S1):26-29
在大型邮轮中,居住类舱室作为游客休闲和休息的重要场所,是游客享受邮轮生活的基础。此文对居住类舱室的分类(套房、阳台房、海景房和内舱房)及相对配比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邮轮中居住类舱室的设计要点,并对我国首制邮轮的舱室提出了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14.
船员心理与船舶舱室色彩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振福 《船舶工程》2007,29(3):75-77
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船员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船舶舱室造型是功能与美的统一,船舶舱室色彩设计是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调适船员心理的重要手段.从色彩的心理感觉、船舶舱室色彩的功能、船舶舱室内装色彩特点几方面,提出了基于船员特殊心理的船舶舱室色彩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平台的船舶监控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绍衡 《机电设备》2007,24(3):22-25
首先简要介绍了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状况,接着阐述了基于信息平台的船舶监控系统的几项创新技术及其构成,并举例予以说明.最后论述了这种新监控系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洋监测数据规模较大,当前平台处理数据能力较低,无法有效处理海量海洋监测数据,不能满足监控实时性的要求,为此,设计一种基于云存储的海量海洋监测数据平台,给出了平台的总体结构,主要包括海洋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云存储子系统。针对海洋数据监测子系统,详细分析了数据采集卡、传感器、AD7606芯片的设计过程,传感器将得到的海洋监测数据发送至数据采集卡中,采集卡将结果传输至 AD7076芯片中,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存储至云存储子系统中。针对云存储子系统,给出了其详细架构和工作流程,设计了关键的实现代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且采集的海洋数据较真实,监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有效降低内压下矩形耐压舱板架弯曲应力,  方法  分别提出内压下矩形耐压舱内部平台位置和支柱布局以及尺寸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以内部平台垂向位置作为设计变量,极小化横纵舱壁结构的最大弯曲应力,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内部平台布置位置,其优化结果接近垂向均布。支柱设计采用分级优化设计方法,先以等刚度支柱位置作为设计变量,极小化顶甲板结构的最大弯曲应力,分别得到不同支柱数量下的最优布局方案;然后依据应力约束条件选取支柱数量及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支柱截面尺寸作为设计变量,以基础优化方案的重量作为约束,极小化顶甲板结构的最大弯曲应力,得到不等刚度支柱最优截面尺寸。  结果  其优化结果显示偏中心区域支柱截面积更大。最终优化设计方案较初始方案,横舱壁、纵舱壁和顶甲板弯曲应力分别降低了28.3%,25.7%和13.9%。  结论  本优化设计方法可为类似结构设计提供方法参考和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航道地理空间特性和航道设计相关规范及工作流程,选用Arc GIS作为基本框架,经多项关键技术开发构建而成航道辅助设计平台。平台具有自然条件分析、河床演变分析、航道尺度计算及选线布置等设计功能,并配置水深数据识别、地形坐标转换等通用工具,可对航道基础数据和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管理,初步实现专业间设计协同,基本达成航道设计工作的标准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蓬莱19-3钻井平台泥浆搅拌器的成功改造,解决了传动轴与搅拌轴连接法兰易开焊脱落、齿轮易磨损等问题,延长了泥浆搅拌器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海洋平台石油生产的连续性及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