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李满程 《中外公路》2002,22(2):56-58
我国的桥梁结构混凝土很少提出抗渗要求,目前亦尚无成熟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文中根据笔者的施工实践,简要地介绍了海南琼州大桥结构在海水环境中S12抗渗混凝土的设计要点与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设计4种混凝土,即基准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及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以此4种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抗渗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好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本试验的3种纤维增强混凝土中,抗渗性能最好的是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其次是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再次是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海南岛等地区丰富的火山灰资源的现状,为充分利用地方性材料,实现火山灰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开展火山灰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及其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并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基准混凝土、火山灰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掺入3%和5%硅灰的火山灰混凝土的电通量值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确定火山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矿物掺合料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建议采用掺加5%硅灰的火山灰混凝土代替粉煤灰混凝土,并给出了不同强度等级下的火山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4.
随着混凝土结构物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高性能混凝土在欧美国家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设计与施工要点,并进一展望了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抗渗性能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通过纤维素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对C50高强度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影响纤维素纤维混凝土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渗透系数不断减小,抗渗性能逐渐提高,即使纤维素纤维掺量为0.9 kg/m3,也能使混凝土抗渗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结合象山港跨海大桥工程实例,采用快速氯离子电迁移法(RCM)法测试了不同水胶比情况下,复掺粉煤灰和矿粉海工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用差热分析法(DTA)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复掺粉煤灰和矿粉对海工混凝土氯离子抗渗性的影响机理;并运用Fick第二定律对海工混凝土结构抗氯离子侵蚀耐久寿命进行预测。试验结果显示,降低水胶比及复掺粉煤灰和矿粉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氯离子抗渗性,使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路面混凝土抗渗性能,采用高吸水性树脂(SAP)对路面混凝土进行内养生,设计氯离子渗透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不同SAP参数对路面混凝土抗渗性及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同时设计水化热测试、水化反应程度测试及扫描电镜(SEM)等微观试验,探索SAP参数对胶凝材料水化过程及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AP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抗渗性及劈裂抗拉强度,0.17%掺量的SAP内养生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比基准组降低33.62%,劈裂抗拉强度增大50.07%;SAP的加入,有效降低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速率、降低放热量、延缓水化进程、提高水化反应程度;SAP增强胶凝材料与集料黏附性,明显减小混凝土表面裂缝,同时促进胶凝材料二次水化,产生的大量水化产物,充分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及SAP释水残留孔,增强了浆体密实性,从而改善混凝土抗渗性等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参考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从配置强度、水胶比、单位用水量、胶凝材料用量、砂率五方面详述各参数选取。依托工程实践,介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搅拌、振捣、养生工艺,对工程项目干缩性能和抗渗性能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合比下高性能混凝土其干缩率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掺入适量粉煤灰能有效减少收缩并提高抗渗性能,但随着胶凝材料用量增加,其抗渗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微硅粉是国内外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在海洋环境条件下服役的水泥混凝土结构,钢筋常常会发生锈蚀并引起混凝土结构的早期破坏,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是拟制钢筋锈蚀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试验设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在综合考虑经济与力学性能的基础上,确定微硅粉的不同掺加剂量,进行室内单掺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微硅粉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中掺加适量微硅粉不仅能有效提高其抗渗性能,减少水泥用量,同时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性价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隧道用高抗渗耐蚀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隧道工程实例,介绍环境水为软水水质条件下,对混凝土掺入适量粉煤灰和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耐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机量分析,给出了双掺配合比的确定以及混凝土的制备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制满足机场道面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的再生混凝土,采用掺加优质粉煤灰和高效外加剂的双掺技术路线,进行了机场道面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和耐磨性试验研究。抗冻性试验采用快冻法,抗渗性试验采用静水压力法和氯离子渗透法,耐磨性试验采用滚珠轴承法。结果表明:所配制的道面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优于普通道面混凝土,能够满足机场道面要求,抗冻等级高达F250,较普通道面混凝土提高了200%以上,可以满足严寒地区道面混凝土抗冻要求,建议寒冷地区道面再生混凝土的含气量指标为5%~6%,比天然骨料混凝土高1%;道面再生混凝土抗渗静水压力抗渗等级较普通道面混凝土提高了300%以上;道面再生混凝土耐磨性较普通混凝土提高了18%~36%。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路用性能,论述了聚丙烯纤维对道路混凝土的强度、脆性、抗渗性、耐磨性以及温度收缩与弹性模量等性能的影响,探讨和分析了聚丙烯纤维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道路混凝土中掺入纤维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生,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进行高抗硫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分析粉煤灰和矿粉的掺量及种类对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和抗渗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抗硫水泥混凝土的抗硫酸盐性能均优于相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强度提升幅度约为7%。粉煤灰的存在会明显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渗性,而矿粉对混凝土耐久性和抗渗性的影响结果主要与矿渣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下工程泵送混凝土施工时易产生裂缝、渗水现象,采用粉煤灰、膨胀剂、缓凝高效减水剂"三掺"技术,优化配合比设计,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有效控制裂缝,以达到自防水目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复合外掺剂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流动性,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满足地下工程结构自防水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支护技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颜  姜明才  吕康成 《公路》2002,(5):110-112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隧道支护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认识问题,探讨了支护技术的改进途径,提出了复合锚固锚杆的概念,简要介绍了快硬喷射混凝土和抗渗喷射混凝土、U型钢支架等技术,建议在适宜条件下,合理采用模注混凝土代替喷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6.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网,可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早期龟裂,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冲击和摩擦能力。文章对纤维网混凝土的工作机理、力学性能、主要作用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作了一些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机制砂通常较粗,级配超出Ⅱ区上限的情况,对机制砂筛分后进行由细到粗7种级配组合,利用单因素分析法,试验研究机制砂级配对高标号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级配曲线界于Ⅱ区中值和下限之间,0.3mm筛通过率为20%时,混凝土工作性能最佳;级配曲线界于Ⅱ区中值和上限之间,细度模数为3.0左右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细度模数不小于1.86的情况下,机制砂越细,混凝土抗渗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8.
以贝壳粉掺量0、5%、10%、15%、20%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0、50%、100%作为试验变量,制作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对龄期28d外掺贝壳粉再生混凝土开展抗渗性能和耐水性能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失水率和吸水率随贝壳粉掺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抗渗等级为9级,增加贝壳粉掺量,可提高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增加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可使抗渗性能减弱;贝壳粉掺量在0%~10%的再生混凝土耐水性均较好;再生混凝土失水率随贝壳粉掺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吸水率是不断增大的,二者均随粗骨料取代率的增高而变大。综合考虑最优配比为:掺加再生粗骨料50%、贝壳粉5%~10%左右,再生混凝土抗渗及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大体积抗渗抗冻混凝土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力 《桥梁建设》2002,(5):59-62
丹拉高速3合同天津海河大桥主桥为双塔双它面斜拉桥,主塔承台混凝土总量为5996m^3。以该承台为例介绍北方地区具有抗渗抗冻要求的林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温度控制、养护措施等,涉及采用60d设计强度、合理布置冷却水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渗和抗冻性能等方面入手,对铁渣粉与水泥混凝土的掺合料进行试验研究,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掺配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和应用实践表明:在C30~C40级普通硅酸盐混凝土与铁渣粉的掺配料中,当铁渣粉掺量为20%~50%时,28 d后混凝土强度、抗渗与抗冻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当掺量为25%~40%时,混凝土各项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