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     
《汽车与配件》2024,(8):12-21
<正>胜牌全球高端汽机油产品“复劲”震撼发布作为一家高端润滑油及汽车养护产品的供应商,胜牌全球在F1中国大奖赛当天于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了胜牌全球高端汽机油“复劲”的新品发布会。该产品在持续使用下,最高能去除发动机中99%*的积碳,使发动机恢复如出厂般洁净,同时防止潜在危害。胜牌全球业务发展副总裁及胜牌全球中国区总经理于畅、胜牌全球中国市场总监陈敏、胜牌全球中国区经销商销售总经理裴鹏等领导莅临发布会现场。  相似文献   

2.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润滑油公司之一——胜牌石油化工公司始创于1866年,是总部位于美国的亚什兰集团(Ashland)的全资子公司。140多年来,胜牌一直致力于高品质、高性能润滑油产品及汽车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利用其全球资源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用户和普通汽车用户市场中,胜牌都处于最受欢迎品牌的前列。连续多年在美国注册汽车工程师协会组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胜牌是汽车工程师的首选品牌。2000年,胜牌正式进入中国,开始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亚什兰胜牌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经理韦刚先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轿车情报》2005,(7):151
6月9日,美国胜牌上海番禺路中心店隆重开业,这是胜牌在亚洲/中国市场开设的第一家汽车快保连锁店。此举标志着全球知名的胜牌快保连锁服务正式登陆中国,为中国车主带来专业,科学的汽车保养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机油领域的领军品牌,胜牌机油的品质早已在国际市场得到了证明,这次在2017automechanika展会上,我们有幸和该品牌的高层人物作了一个专访。Samuel:今天这个时刻对于胜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在1年多前,胜牌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刚刚在纽约股市上市。胜牌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150多年的历程当中,当我们跟母公司  相似文献   

5.
正胜牌在美国拥有152年的历史,是业界知名的全球汽车润滑油高端消费品牌。在连锁门店数量上,胜牌是美国排名第二的快速换油连锁商,是加拿大排名第三的快速换油连锁商;在美国零售市场上,是销量排名第三的乘用车发动机油制造商。胜牌中国成立于2000年,如今已经和国内数以千计的终端服务商和零售商建立了业务联系,拥有超过400家经销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端品牌乘用、商用和工业润滑油以及汽车养护产品的生产商和供应商,胜牌日前在2015上海国际汽车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上向公众展示其高端润滑油、防冻液和养护产品系列。同时,胜牌借此盛会拉开为期一年的150周年庆的帷幕。胜牌创始于1866年,是全球首个润滑油注册品牌。当年,胜牌创始人约翰·艾力斯博士(Dr.John Ellis)推出了胜牌第一款用于蒸汽机的石油基润滑  相似文献   

7.
正Automechanika Shanghai2017上,胜牌公司携众多品类产品亮相,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传达着先进的品牌理念。胜牌是一家乘用车、商用车和工业类高端润滑油以及汽车养护产品的全球生产商和供应商,更是美国销量排名第三的乘用车发动机油制造商。胜牌在美国自营和特许经  相似文献   

8.
近日,陕汽集团生产经营的“陕汽”牌系列产品因质量满意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影响力、服务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等几项指标综合评价均较高,被中国质量监督管理协会、中国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推荐为“2006年度中国最具竞争优势品牌/汽车行业最受消费者喜爱十大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9.
李浩 《叉车技术》2005,(3):13-13
2005年7月2日“首届中国消费者(用户)喜爱品牌民意调查”新闻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市场用户满意品牌高峰论坛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根据100多家行业协会的调查结果。“合力牌叉车”荣获行业2005年度“中国叉车市场第一品牌”的殊荣。这是来自市场对合力叉车在服务、质量、信誉、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高度承认,也是广大合力职工的骄傲!  相似文献   

10.
陈光林 《时代汽车》2005,(10):16-17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前些时候举行的2005年花都汽车论坛上,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话题发生的针锋相对的辩论,经媒体的炒作,搅得中国汽车行业沸沸扬扬。本来在是否需要发展自主品牌问题上就曾热闹不已的中国汽车产业,重新引发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争论。只不过,在这次争论中,“中国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的论点遭到更多的非议,尽管后来龙永图对人们的“征讨“作了正面反应”外界对我的言论的理解有失偏颇”,“我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但他所做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