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当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常用的ECI-2传感器和阳极梯传感器,研究温度变化对两种传感器监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ECI-2传感器的氯离子探针电位和线性极化电阻影响较大,尤其是线性极化电阻,但对钢筋的自腐蚀电位影响不大;对阳极梯传感器的自腐蚀电位和电偶腐蚀电流影响不大,但对混凝土电阻的监测结果影响较大。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两种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健康状况时,必须对受温度影响大的监测参数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可预埋于混凝土结构中,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电位、腐蚀速率、氯离子浓度和p H值的耐久性监测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时间范围内,传感器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p H值、钢筋腐蚀电位和腐蚀速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用于监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监测对于确保结构的设计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以阳极梯系统为主的耐久性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埃及塞得东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工程中的应用。初步监测结果表明,混凝土外部环境及其施工工艺对耐久性监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对不同位置的阳极梯系统不能采用单一判据判断和预测腐蚀,必须实施长期监测以观察阳极梯电压及电流的突变,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4.
因钢筋受氯离子腐蚀开裂导致的码头结构耐久性失效是影响水工结构安全使用的主要病害之一。以连云港#^3,#^4泊位梁板腐蚀维修为例,揭示了连云港水工结构的氯离于腐蚀临界浓度,提出了码头结构的维护应以防止氯离于侵蚀为重点,以钢筋周围自由氯离子浓度为控制点,提高维护修复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19,(6):680-686
近年来,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针对沿海港口高桩码头结构耐久性自动化监测技术的研究较少。由于阳极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耐久性好、寿命长等优点,文章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阳极梯传感器的天津港南疆27#通用码头工程的结构耐久性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为高桩码头钢筋锈蚀状况监测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耐久性监测系统布设时,在码头前承台和后承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共安装了2个阳极梯传感器,并进行了连续18个月的数据监测,各传感器数据信号良好,由此表明传感器布设方法是合适的,监测系统适合沿海港口高桩码头结构耐久性的连续、原型监测。天津港南疆27#通用码头工程结构耐久性监测系统的部署是沿海港口码头结构耐久性监测系统应用的典型案例,也表明结构耐久性监测系统在沿海港口码头钢筋锈蚀状态监测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该研究可为沿海港口高桩码头结构耐久性监测系统的布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腐蚀实时监控和耐久性预警系统使用了自主开发的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参数监测传感器,并采用NI的无线数据采集平台和LabVIEW编程环境,实现了无线实时采集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主要参数的相关数据.系统能及时有效地评估处于海洋环境下结构的健康状况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7.
根据影响港珠澳大桥主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因素,从传感器的选型、监测点的布置、传感器的安装等方面给出了港珠澳大桥耐久性实时监测的设计方案,为类似工程的耐久性实时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光纤光栅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传感器,相对传统的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耐高温、耐腐蚀、抗电磁干扰,能组建大规模准分布式传感网络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结构健康检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光纤光栅传感器(FBG)的特点和工作原理,综述国内外光纤光栅传感器在舰船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舰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海口泄洪闸工程位处黄海沿海浪溅区,混凝土结构长期遭受海水侵蚀,在工程建设中宜采用以高性能混凝土为主要措施的综合防腐蚀技术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混凝土的保护层设计、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混凝土表面处理和施工组织与控制等措施。所得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抗冻、强度、抗硫酸盐和氯盐腐蚀等耐久性指标均满足要求,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重点阐述了在桥梁预应力监测中光纤光栅传感器和电阻应变片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相对于电测系统传感器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长期稳定性高等特点,能够实现对工程结构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1.
李颖  田双珠  朱崇诚 《水道港口》2004,25(Z1):103-107
锈蚀破损为港工混凝土钢筋建筑物破损的主要形式,它严重影响着港工混凝土钢筋建筑物的耐久性。根据文中复合数学模型,表层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可以用毛细吸收的有关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表层以里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可以用菲克扩散方程求解。用氯离子在混凝土内分布的复合数学模型对天津港有关高桩码头的梁、板氯离子含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电解水制氢装置核心部件电解槽的主极板发生腐蚀的现象,研究并分析了极板腐蚀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极板腐蚀的机理属于电偶腐蚀 孔蚀,碱液中有害离子是导致腐蚀发生的必要条件。针对主极板腐蚀发生的情况,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桩码头生命全过程的分析,给出了码头混凝土构件抗氯离子侵蚀的耐久寿命的定义;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普通硅酸盐水泥制成构件氯离子浓度临界值;根据氯离子扩散理论,建立梁板式高桩码头主要构件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外加电流方式电化学脱盐能够有效脱除混凝土内的有害氯离子,但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不适用,存在可能引起氢脆和减小握裹力的危险以及安装施工、管理不方便和在脱盐期间现场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等缺点;使用牺牲阳极方式电化学脱盐法将钢筋混凝土内的有害氯离子脱除出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既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又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研究通电时间、脱盐装置位置以及取样深度对牺牲阳极方式电化学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牺牲阳极方式电化学脱盐在工作3个月后仍能有效地将混凝土内的氯离子迁移到外部的活性填充材料中,且在距阳极500 mm处脱盐效率最高,能达到脱除混凝土试件内有害氯离子的目的,其中混凝土试件表层脱盐效率最高可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腐蚀规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内外该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①经验模型出现较早,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缺乏对腐蚀机理的研究,经验模型的适用性较为有限;②物理模型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学者们对物理模型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海水挂片试验,缺乏实船历史腐蚀数据验证;③国内外对腐蚀模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均匀腐蚀,缺乏对点蚀蚀坑形态的描述。本文所做的研究可为该领域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考虑点腐蚀影响的海洋钢结构剩余强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内外该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综述,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海洋钢结构的大尺度和复杂性,数值模拟已成为受蚀船体结构剩余强度的主要研究方法,但模拟结构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检验;对于点腐蚀,就研究参数而言,长细比、DOP、体积损失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指标,但对点蚀板强度缺少时变可靠性研究;计算模型中都缺乏对焊接残余应力的考虑.本文所做的研究可为该领域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模拟船底板单面点腐蚀,通过对边缘载荷系数比、蚀坑分布、直径、深度的改变,经过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横向载荷和侧压对板的极限强度影响不可忽略,计算板的极限承载能力时需要考虑计及侧压与横向载荷。在复杂受力状态下,就单考虑蚀坑深度时,板表面的蚀坑深度在0~0.5t区间变化时,极限强度相应的折减率比大于1/2板厚时更大,极限强度对蚀坑深度更加敏感。腐蚀面积不能有效表征腐蚀程度,当DOP系数相同时,点蚀后板的最小横截面决定了极限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坑蚀是混凝土钢筋锈蚀的主要形式之一。与钢筋均匀锈蚀相比,钢筋坑蚀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截面损失等特点,对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借助Monte Carlo模拟,分析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偏压抗力性能,研究了钢筋坑蚀对混凝土偏压柱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筋坑蚀的随机性对柱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钢筋坑蚀构件承载力的下降速度比均匀锈蚀更快,对柱的耐久性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9.
The galvanic corrosion behaviour of aluminium 3004 and copper with different area ratios were studied in the tropical marine atmosphere at Tuticorin harbour over a period of 426 days. The area ratios of AAl : ACu, studied were 1:1, 1:2, 1:4, 1:8, 2:1, 4:1 8:1. The galvanic corrosion behaviour of metals was studied in terms of relative increase in the corrosion rate of aluminium due to galvanic coupling with copper, relative decrease in the corrosion rate of copper due to galvanic coupling with aluminium,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aluminium to pitting owing to galvanic coupling with copper. The galvanic potential and galvanic current of the system were monitored. Pi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ranging from mild etchings to perforations were experienced on the borders and the surfaces of the interface of aluminium in contact with copper. The weathering paramet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which have a major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galvanic corrosion of metals were also monitored. The corrosion products resulting from galvanic corrosion were analysed using XRD and the pitting on aluminium resulting from galvanic corrosion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erms of pit depth, size and density of pit,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