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低速条件下人车相撞事故中汽车前风窗玻璃(PVB夹层玻璃)与行人头部的碰撞过程,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风窗玻璃中玻璃层与PVB层间的界面黏结强度对风窗玻璃碰撞吸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界面黏结强度可使风窗玻璃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从而减轻行人头部的伤害,达到保护行人生命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碰撞事故中道路弱势群体(vulnerable road users,VRU)头部撞击车辆前端的运动特性,基于VRU实际交通事故数据,以VRU头部碰撞位置、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为研究对象,利用虚拟仿真分析工具,开展车辆(SUV和Sedan)撞击VRU(行人、自行车骑行人、摩托车骑行人)典型碰撞工况中头部撞击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VRU两轮车参考高度增大,VRU骑行人头部碰撞位置靠近车后方,头部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逐渐降低;随着汽车速度增大,VRU骑行人头部碰撞位置靠近车后方,头部碰撞速度逐渐增大。研究结论为行人保护法规及NCAP规程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中行人受到的伤害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我国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数量惊人,造成行人伤亡数量必然大幅增加。我国的交通是典型的混合型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在道路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数年超过十万人,近几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周宏湖 《轿车情报》2007,(2):111-115
在交通碰撞事故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是人,而行人又始终是高危的弱势群体之一,车辆对这些交通事故中的弱者造成了极大的杀伤。据统计,在欧盟诸国,行人丧命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占所有交通死亡人数的20%。在日本,每年死于车轮下的行人占交通死亡人数的30%。  相似文献   

5.
汽车翼子板与发动机罩交界处是造成行人头部严重伤害的区域。往往导致行人的死亡。文中建立了头部碰撞器与车辆前部有限元模型。使用LS—DYNA来仿真头部碰撞器与翼子板发动机罩交界处的撞击试验。通过几个方案的改型,得出比较满意的结果,为现有车型提供了一些较可行的改型方案。  相似文献   

6.
欧日行人保护碰撞测试技术法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伟  邓亚东  周荣 《北京汽车》2007,(5):30-33,42
在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伤害中,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伤害是最高的,因此对行人保护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制定行人保护法规非常重要。目前欧洲和日本关于行人保护方面的法规已经开始执行,文中简要对比研究了欧洲和日本法规标准以及欧洲NCAP对行人保护碰撞测试技术法规,总结他们在行人保护法规及试验方面各自不同的条件要求,并对我国制定行人保护法规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中国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库中51例包含视频的人—车碰撞事故,进行了特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人—车碰撞危险场景、碰撞前人—车相对位置、行人碰撞运动响应、人—车碰撞包络线分布、头部落点分布等。结果表明:提取的10种场景,基本覆盖了各种人—车碰撞事故工况;对行人的探测,视场角(FoV)比探测距离更重要;轿车易导致行人正向旋转,单厢车易导致行人负向旋转;人—车碰撞包络线(WAD)主要集中在车辆两侧;致命伤的头部落点主要集中在前风窗玻璃下半部分、左右侧中部以及A柱附近。因此,基于碰撞视频信息可提高人—车碰撞事故特征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车辆-行人碰撞事故中小腿骨折伤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主要研究我国城区车辆-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小腿骨折伤害与其所承受机械载荷的相关性.,选取了4例典型行人事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开展了事故重建,并对事故中行人小腿承受载荷和实际的小腿伤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充分考虑行人安全的早期车型的低速碰撞也可能导致较重的行人小腿损伤,小腿加速度是小腿骨折有效的评估指标,而合理选择模型中小腿可断裂铰链的触发值将能更准确地预测行人的小腿骨折伤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行人在人车碰撞交通事故中伤害程度的数量关系,应用PCcrash软件模拟100组车辆碰撞行人交通事故,获得行人头部和胸部的加速度和受力情况,计算头部HIC值及胸部3ms合成加速度值;并将碰撞时车辆速度、制动减速度、行人身高和体重作为变量,回归分析与头部HIC值及胸部3ms合成加速度值的关系,得到碰撞时行人伤害程度方程;通过实例验证方程的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嘉定区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讨论此类事故的相关特征,并对行人、非机动车和小型机动车的碰撞事故进行深入研究,为车外人员的伤害位置、伤害原因与碰撞形态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预计到2030年道路交通事故将成为第五大致命原因,每年死亡人数将上升至240万人。儿童、青少年和自行车、摩托车车手以及行人这类易受碰撞的群体是最处于危险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行人下肢是人车碰撞事故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ECE法规、NCAP评价规程等均采用行人下肢碰撞模块Flex-PLI撞击车辆保险杠的方法进行车辆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评价。文章介绍了行人下肢损伤机理、Flex-PLI碰撞模块的结构特点以及NCAP评价方法,建立概念模型,分析了车辆前端结构参数对于FlexPLI伤害值的影响,并根据结构参数敏感性提出了行人下肢保护的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基于上汽某车型实现了一种减重、降本的集成式行人下肢保护结构,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中行人的伤亡率较高,行人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GTR法规中的头部撞击试验,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总结各个参数对行人头部伤害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表明发动机盖的弹性模量和厚度对行人头部伤害影响最大,通过改进车辆前端的设计,可以减轻碰撞中对行人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行人保护头部碰撞的空调进气格栅结构.通过增加前板结构的高度、椭圆形的压溃槽、倾斜角度及悬臂梁结构,弱化头部碰撞区域,有效降低行人头部受到车辆撞击时的撞击速度,进一步减小碰撞伤害.  相似文献   

15.
行人头部伤害与头部碰撞试验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地  李幼德  赵航  朱西产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98-101,105
本文通过对行人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讨论造成行人头部伤害的原因与规律,并对现行的头部模块碰撞试验方法与行人交通事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碰撞前行人的运动状态对碰撞结果有显著影响,目前EEVC头部模块试验方法中规定的碰撞方向与实际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的碰撞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行人头部与风档玻璃、A柱区域以及地面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均比较大,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分析头部与这些区域发生碰撞的规律,并将其纳入头部模块的碰撞试验中。  相似文献   

16.
葛如海  王岐燕  陈晓东  韩兵 《汽车工程》2007,29(10):838-841
在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伤害是造成行人重伤或死亡的主要原因。采用有限元三维实体建模技术,建立了发动机罩和包括头皮、头骨两层球体结构的行人头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头部与发动机罩的瞬态大变形非线性撞击响应,得到了头部与发动机罩相撞时的速度、位置及头部质量、发动机罩的厚度、摩擦因数等因素对头部伤害的影响规律,并对铝质与钢质发动机罩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铝质发动机罩对行人头部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我国交通伤亡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并与其他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从行人头部损伤分析入手,对在交通事故中的头部损伤发生形式及严重程度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影响车辆—行人碰撞中行人头部伤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行人头部保护装置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车辆碰撞行人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为完善行人保护相关标准法规,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中的行人伤亡率,本文基于160起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的形态特征及行人损伤机理的分析,搭建了车辆与行人的碰撞工况场景,并通过某轿车的碰撞试验真实复现了道路交通中车辆与行人的碰撞过程,探究了行人的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特性,为进一步完善行人保护相关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我国实际交通事故中,超过70%的事故涉及弱势道路使用者,汽车对他们的保护需求日益凸显。本文中基于一款A级轿车,对能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头部、并与弹起式发动机罩相配合的保护气囊(简称行人气囊)进行了设计和验证。首先,设计行人气囊的包型和布置,基于弹起式发动机罩仿真行人气囊头型冲击、联动展开等工况;其次,利用试验和理论推导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修正行人气囊和弹起式发动机罩的关键参数;最后,基于C-NCAP头型冲击试验,探究该行人气囊的保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车开发的行人气囊对头部的保护效果良好,伤害降低60%以上,得分率高达93.1%。  相似文献   

20.
据欧洲委员会(EC)指令2003/102/EC称,从2005年10月开始的第一阶段中,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新车必须符合新的行人碰撞法规。重量在2.5t或小于2.5t的所有新乘用车和轻型厢式车必须通过三项试验,以满足车辆前部碰撞时保护行人免受头部和腿部伤害的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