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式公交信息服务条件下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评价多模式公交信息服务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基于超级交通网络理论,从出行链的角度分析了多模式公交信息服务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机理,并在构建巢式Logit出行方式划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行程时间可靠度因子改进效用函数;根据上海市某郊区得到的显性偏好调查数据,利用极大似然法对巢式Logit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后,对有无多模式公交信息服务条件下的出行方式分担率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模式公交信息服务能够有效引导轿车及其他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多模式公交系统转移,提高了公交出行比例.研究结果可为大城市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的改善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绿色公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蚌埠公交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部署,依托全国公交都市创建,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构建'多模式、多层次'的高效、优质、绿色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公交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中心城区用地拓展加速引起的居民出行机动化趋势明显,但公共交通缺乏竞争力,城市交通拥堵时有显现.亚洲银行贷款项目快速公交系统工程的实施,有望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文中基于已有赣东大道和玉茗大道2条走廊展开首期快速公交走廊比选和论证,通过对比二者道路断面条件、沿线人口用地、公交客流需求,提出弓形走廊...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公交优先"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而公交专用道是最重要的公交优先路权保障措施。该文对公交专用道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杭州市公交专用道体系设置为例,在大城市公交专用道的体系构建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交专用道的相关配套设施实施建议,旨在说明公交专用道体系建设时,须同步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等配套设施,方可发挥公交专用道体系的规模效应,引导市民出行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市化、机动化、节能减排进程加速,作为公共交通的主力——公交客车,探讨其低碳发展战略,对加快建设我国低碳城市交通体系、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驾驶园》2012,(1):55-57
孙建平总结了第八届理事会期间的主要工作,他说:"第八届理事会的四年间,学会围绕‘坚持公交优先、促进科技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的工作主题,就如何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包括轨道交通、巴士快速交通、普通公交等出行手段,  相似文献   

7.
论文将新城公交分为四类,即城城公交、城乡公交、城内公交、乡乡公交,选取满意度评价指标,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京江北副城浦口区公交乘客满意度进行了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公交优先策略。首先根据普适性、合理性、可获得性、可度量性等指标原则,从安全性、方便性、快捷性、经济性和舒适性五个方面选取了11指标构建了公交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给出了满意度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最后结合浦口区公共交通调查数据对论文构建的公交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应用,得出浦口区公交乘客满意度水平等级为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并结合满意度评价结果对浦口区提出了有效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水平的评价系统进行了探讨研究,以迅速、方便、舒适、协调为评价目标,构建了换乘水平评价系统。并对各目标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取值方法。最后,结合上海轨道2号线西段和周边常规公交的实际调查,对换乘水平评价系统进行方式演算。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交通问题普遍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难题。在总结大同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大同市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并从完善路网结构、提升道路功能定位、交叉口优化改造、加强交通管理、推行公交优先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但公共汽车交通出行分担率及客运量逐年持续下降。为此,重庆市主城区正式启动首批14条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以期能有效遏制和扭转公交日均客运量和公交机动化分担率逐年下降的态势。而信息系统是公交专用道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子系统的构成、功能等充分体现了山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特色,并在全面提升主城区公共汽车交通服务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施画公交专用道是落实公交优先策略、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升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如何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的科学性、提升服务效能受到广泛关注.为科学定量评价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正、负效能,建立基于多维运行影响的公交专用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离差最大化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实现对公交专用道效能...  相似文献   

12.
《中外公路》2006,26(3):272-272
2006年5月25日,《深圳市快速公交系统(BRT)规划》和《快速公交(BRT)1号线详细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示。深圳特区内外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有望早日实现。建大运量快速公交势在必行近年来,深圳机动化出行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05年,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达到65万辆,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城市道路的服务水平.本文回顾了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的发展历程,传统的道路设计以"车本位"为主导思想,造成了公共汽车、非机动车、步行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倡导"低碳"理念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新形势下,本文从分析低碳交通含义入手,重点分析了道路空间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设计、公交优先设计等方面的现状,以期明确后续发展方向,提高道路空间的综合效率及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快速公交(BRT)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志鹏  荆琳 《公路》2008,(9):305-309
快速公共交通作为一种新型的公交模式,因其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已被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从快速公共交通的特点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快速公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BRT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最后采用所介绍方法并结合实例对BRT实旌方案进行优选,计算结论与专家讨论分析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所介绍分析方法的切实可行性,为BRT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现行评价城市公交覆盖水平的核心指标只基于供给角度,忽略公交服务效率和不同区域民众出行需求各异的局限性,从公交供给和居民出行需求角度出发,兼顾公交服务的普遍性与效率性,提出并构建了公交人文覆盖率指标,探索通过选取不同人文因子以计算公交人文覆盖率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公交人文覆盖率指标比现行的公交覆盖率指标更能体现公交服务水平,将公交人文覆盖率指标纳入城市公交覆盖水平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抑制“为覆盖率而覆盖”的盲目行为,对提高公交资源的利用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考虑到"城中村"道路、客流等条件不足,常规公交无法覆盖,开通了能有效克服道路通行条件不足的微循环公交,但一直以来缺乏对"城中村"微循环公交的评价指标去引导其发展。文中通过建立微循环公交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州市为例,从线路和场站建设两个方面评价微循环公交现状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回顾现代大城市不同机动化发展水平阶段的停车发展策略,总结停车发展共性规律及主流价值取向.结合中小城市独特的出行特征,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条件下的停车发展之路,即通过构建高水平的非机动化出行环境,引导居民出行方式转变,在机动化可控范畴期间,转向主动式的"引导停车需求"发展阶段,以此为主线,从规划、管理、政策、技术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框架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直以来缺乏针对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其公共交通发展。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两方面选取适合中小城市的评价指标,建立起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从线网、场站建设和车辆配置3个方面来评价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安全、方便、经济、迅速、准确、舒适6个方向来对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合中小城市的指标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是提升驾驶人素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环节.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度机动化、高驾驶人保有量的同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离不开其良好驾驶人培训和教育.本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驾驶人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其主要特点,以期为我国驾驶人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汽车交通为主体的多模式公交网络逐步成型,城市居民在多方式换乘条件下的行程时间可靠度越来越成为评价多模式公交网络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典型城市的多模式公交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图论及状态增广方法描述,设计换乘次数约束下的任意OD对多路径搜索算法,建立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模型,从而为评价和改善多模式公交网络服务水平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