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根据赣江流域规划,在赣江下游三湖镇河段规划兴建新干航电枢纽,枢纽建成后坝下游的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需要进行预测研究。建立了坝址至南昌118 km长河段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拟建新干枢纽坝下河道河床下切与水位下降情况。结果表明:在现状河道条件下,经过6~7个水文年河床调整后,枢纽下游河段河床冲淤接近平衡;经过10个水文年作用后,新干枢纽坝址下游附近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为1.76 m,坝址下游附近水位最大下降值为1.56 m。分析了河床调整后坝址至南昌河段航道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与水位降落对航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冲积性河流上修建水库以后,因水库的调节作用水库下游的水、沙过程发生巨大改变,导致河床新的变形,直接影响航道水深的变化,给航道带来不同影响。本文根据水库下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的观测资料和河床演变分析,论证了在水库调节作用下河底降低与水位下降关系的五种变化类型,分析了五种类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这不仅对汉江中游的航道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水库下游冲积性河流的冲刷,特别是三峡工程兴建后河床冲刷对航深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枢纽下游河床极限冲刷及水位降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柏英  李一兵 《水道港口》2009,30(2):101-107
天然河流修建枢纽后,上游来沙将在枢纽形成的水库内淤积,出库沙量锐减,下游河道因受枢纽下泄清水的冲刷而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对于沙质和沙卵石河床,随着下泄清水的冲刷,河床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再造床过程。枢纽清水下泄引起下游河床下切、水位下降问题是枢纽设计及航道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河段来水来沙条件、枢纽调度方式、坝下河床断面型态、河床质组成及覆盖层厚度等不同,坝下形成的冲刷幅度、稳定冲刷层及冲刷范围等各不相同,坝下水位降落幅度也不尽相同,而河床质组成是影响河床极限冲刷的主要因素。文章从不同河床质组成出发,分别对枢纽下游河床极限冲刷以及水位下降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西江长洲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库拦截泥沙,将使下游河床发生沿程冲刷,尤其是枯水期水位下降,影响下游通航.预测长洲枢纽建成运行后设计通航流量时坝下水位的下降.在有泥沙下泄的情况下,尝试采用粗化理论来考虑河床组成在冲刷过程中的变化,计算坝下河床在多年冲刷后的水位下降情况,并分析运用粗化方法的合理性.同时与不考虑粗化作用情况下的水位下降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下游河道有基岩出露的情况下河床粗化作用对水位下降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减小坝下水位下降整治措施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5.
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丹江口水库下游河道冲刷为例,简述了水库下游河道冲刷数学模型及验证情况,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预报了1988年至2000年以及2001年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后丹江口水库坝下黄家港至河口(汉川)河床冲淤、水位降落等。  相似文献   

6.
<正>1 前言 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及过程,水库运用初期排沙比仅为 30%,悬移质粒径变细,其中值粒径约为建库前的31%,这样坝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远大于含沙量, 水流就要从河床中补充泥沙冲刷河床,并使床沙粗化;水库运用中后期,出库含沙量增加,粒径变粗, 并逐渐接近建库前, 而在冲刷已经平衡的河段上, 挟沙能力又小于含沙量, 悬移质就要回淤, 经过一段时间回淤后,河床与水流之间产生新的平衡。如此坝下游河道从冲刷回淤再到新的冲淤平衡过程, 势必引起水位降落及河势的调整, 给航道、港口的运用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枢纽下游河床清水冲刷粗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小兵  李一兵 《水道港口》2008,29(2):106-112
天然河流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河床冲刷粗化。河床冲刷与粗化的研究在水利、水运、水电工程中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是解决山区及丘陵区水利工程面临的河床冲刷粗化所引起的河床演变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都对冲刷粗化问题进行过研究,文章意在总结已有枢纽下游河床冲刷粗化的研究成果,包括冲刷与粗化机理、冲刷粗化起动流速计算、粗化输沙率计算、粗化层级配计算、极限冲刷深度计算及冲刷后水位降落计算等。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述评,为后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夏莉敏  张玮  雷雪婷 《水道港口》2009,30(6):413-418
针对长洲水利枢纽建成后,下游河床冲刷引起的枯水位下降,可能导致枯水期船闸下闸首门槛水深不足的问题,应用二维悬移质泥沙数学模型对枢纽建成后下游河床的冲刷下切及枯水期水位降落情况进行预测,结合当地的河床形态及地质条件,提出在坝下河道布置一系列的护底工程,形成不连续的人工控制节埂的防冲措施,以达到抑制河床冲刷、抬高近坝段枯水水位的目的。研究表明:通过在长洲枢纽下游河道合理布置人工节埂,可以有效地抑制下游河床冲刷,减小坝下枯水水位的下降值。  相似文献   

9.
哈达山枢纽对下游河床演变及航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松花江哈达山水利枢纽建成后,其主要功能为向外调水。因此,将长期下泄"枯水"流量。文中通过研究枢纽对下游哈达山至三岔河口河段河床演变及通航产生的影响,为航道部门寻求维持目前航道现状条件下的补偿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三峡蓄水后芦家河河段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河段三峡蓄水后2003-2008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蓄水后该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河段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状态,石泓较之沙泓冲刷严重,碛坝尾部大范围冲刷,这对河段沙石泓分流比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航道.本河段有些部位抗冲刷能力强,冲刷下切并不明显,这可作为宜昌枯水位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没有大幅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峡施工期葛洲坝通航水位工程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葛洲坝下游宜昌河段的水文资料分析 ,提出了三峡工程施工期间 ,葛洲坝三江航道将面临断航的威胁 ;在定床实体模型上 ,进行了整治工程方案试验研究 ,提出的潜坝整治方案可基本解决三峡施工期的通航水深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迫切需要三峡库尾航道等级由3. 5 m提升至4. 5 m,而库尾推移质运动是必须解决的泥沙问题。采用三峡库尾航道水沙二维数学模型,根据2009—2016年三峡入库水沙资料,模拟变动回水区重庆至涪陵段推移质运动过程,将其冲淤分布及断面输沙量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该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以此为基础,预测30 a后三峡库尾航道推移质冲淤趋势,分析重点滩段航道内推移质冲淤分布、幅度以及输沙带特性,揭示推移质输移对航道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尾重庆至涪陵段4. 5 m航道等级提升建设的方案设计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王相国  于广年 《水道港口》2004,25(Z1):82-85
黄河上游李家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段属宽浅型散乱河滩,河床冲淤多变,航槽极不稳定。根据该河段回水后的水流条件变化及河床演变规律,选取中汊左、右槽进行航道整治,采用定床模型和动床模型两种试验方法对工程后的整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推荐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都水道演变及航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炯  陈立  何娟  王鑫  孙亮  鲍倩 《水运工程》2006,(8):83-86
依据蓄水前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宜都河段——三峡枢纽下游的低水分汊河段的河势和河床冲淤变化情况及其对航道的影响,并对该河段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来沙量减少使宜都水道冲刷,沙泓上浅区冲刷下切,而下浅区以冲滩为主,石泓深泓冲刷下降,南阳碛冲刷缩小,分流格局有发生变化的趋势。沙泓上浅区航道条件改善,但下浅区航道展宽左摆,发展下去不利于航道维护。  相似文献   

15.
游强强  刘洪春  徐果  张伟 《水运工程》2014,(12):130-134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水道三峡蓄水后2003—2013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沙泓进口浅滩以及航道条件的变化情况,提出进口浅滩发展机理以及对航道条件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进口浅滩和本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认为进口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仍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为本水道航道治理思路的形成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焱  孟祥玮  李金合 《水道港口》2002,23(4):281-287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 ,通过 1:10 0的物理模型 ,从河势演变、枢纽泄洪、船闸灌水等方面对各方案引航道口门区、连接段和引航道内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全包开山开口方案最佳 ,但综合考虑工程和清淤量等因素 ,目前选择了全包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城陵矶)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模型试验预测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熊城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及河势变化。结果表明,熊城河段将持续保持冲刷态势,深槽不断刷深、展宽,不利于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王家滩河段处在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上段时,建库后引起的水文、泥沙变化及碍航原因。通过资料分析及模型试验,探讨建库后回水变动区上段卵石浅滩的整治原则及整治水位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