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即道路旅客运输提供的空间位移及相关服务的优劣程度,与一般产品相比,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因其提供产品同质性较差,很难定量描述,一般只是定性描述,即“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经济”。第二,一般产品有行业标准加以评价,而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更强调旅客自身的感受和评价,第三,道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吸引更多客源和提高客运竞争力,铁路需要不断提高其旅客服务质量,而有关服务质 量的科学评价对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与督促作用。基于此,首先,根据服务地点的不同将铁路旅客服务划分为车站旅客服务和列车旅客服务,并分别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而根 据各指标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树模型构建评价体系。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转化为贝叶斯网络中的相关结点,进而映射成为贝叶斯网络。通过贝叶斯网络特有的概 率计算方法,对评价体系展开逐级计算,最终得到作为顶层指标的旅客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最后,以实际算例对比不同运输时间段内的评价结果,验证理论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铁路旅客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其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服务措施和提高服务效率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提高铁路旅客满意度的模糊分析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和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观特性出发,分析了影响铁路旅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铁路旅客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铁路旅客满意度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如何提高和改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活动,公平配置道路旅客运输班线资源.引导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者提高运输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车站旅客服务质量灰色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旅客对车站服务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一情况,根据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以车站旅客服务质量的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和智能性为基本因素,建立旅客服务质量多层次评价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结合,构建旅客服务质量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到一个客运专线车站上,对其旅客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适用于对车站旅客服务质量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反映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重要性等因素,建立了包含发展基础、联运设施、联运服务3方面的21个具体指标的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了21个指标的数据获取途径和计算方法,用极差正规化法对21个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专家打分法对21个指标赋予权重,提出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指数计算方法。最后,以北京、天津等36个城市为例,计算得出各城市的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旅客联程运输发展较好,拉萨、西宁、银川等西部中心城市旅客联程运输发展较差。  相似文献   

7.
铁路旅客满意度模糊测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部分铁路站、车客运服务质量及监督管理工作现状的实际调查,提出了区分旅客群体的思想及方法,采用AHP方法和专家调查法分析了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确定服务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和铁路旅客满意度等级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以车辆标准高、服务质量好、营运速度快、一票直达目的地为特色的快客运输方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根据旅客接受公路客运服务全过程,将公路客运服务分为进站服务、途中服务和出站服务三个阶段,分别分析影响各个阶段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公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并筛选出影响公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列车备品是铁路旅客列车上的重要服务设施,直接影响铁路旅客运输及列车服务质量.由于在旅客运输生产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类备品的丢失、污损、破损和损耗等情况,为保证旅客列车服务质量,必须对丢失、污损、破损和损耗的各类备品及时补充和更换.本文首先将铁路旅客列车备品划分为三类,然后根据采购、库存和使用各类备品过程中的特性,采用库存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铁路旅客运输生产实际,提出计算旅客列车备品订购和库存管理模型,分析备品的理想订购和库存管理模型与实际订购和库存管理模型的关系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潍坊汽车客运站为例,分析了汽车客运站的客流特征,根据客运站客流变化规律,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经平均绝对百分误差检验预测误差小于10,属于高精度预测.同时进行了实际客运量预测,为汽车客运站合理安排组织运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是评价列车开行方案编制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总结基于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特点,构建了基于列车开行方案的列车服务网. 通过分析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确定了网络阻抗的计算方法,配流过程中尽量减少短途客流对长途客流乘车选择的影响. 结合铁路旅客运输组织特点,建立了以旅客换乘次数限制、OD客流量限制、列车能力限制为约束条件的客流分配模型. 模型求解时,利用罚函数将多约束模型转化为标准的用户平衡模型,提出了能记录径路信息的基于F-W的改进算法. 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客流高峰期需要对铁路运输能力进行重新分配、调整和加强.通过分析、总结高峰期客流的构成成分以及特性,比较客流高峰期与日常旅客运输组织的差异,从合理组织开行临时旅客列车、加强旅客售票组织,以及加强车站内部组织管理三方面来探讨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问题,为如何快速、有效地满足高峰期客流的出行需求、减轻高峰期铁路运输压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道路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进行预测,可避免复杂的相关关系分析,解决由于原始数据离散带来的困难,得到高精度的预测结果.依此模型对山东省道路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进行了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铁路客运站应对客流高峰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人流引导和客运站规划方面进行解决.在人流引导方面,客运站应该做好提前客流预测、加强员工培训、协调其他运输部门以及加大先进设施的运用;在客运站规划方面,通过分析国外先进客运站实例,总结相应经验,为铁路客运站应对高峰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交车内站立乘客面积是影响公共交通乘车阶段乘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将使乘客感受由不满意转变为满意的公交车站立乘客面积的临界值定义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本文旨在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首先,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客流调查及问卷调查;然后,基于调查所获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回归建立了乘客满意度与站立乘客面积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图形化分析,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即保证乘客满意的最小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为 0.25 m2/人.本文研究成果为公共交通乘车阶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舒适性评价提供量化依据,为公交车额定载客量的核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建设铁路旅客综合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借鉴国外先进旅客服务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分析了铁路旅客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需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交车内站立乘客面积是影响公共交通乘车阶段乘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将使乘客感受由不满意转变为满意的公交车站立乘客面积的临界值定义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本文旨在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首先,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客流调查及问卷调查;然后,基于调查所获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回归建立了乘客满意度与站立乘客面积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图形化分析,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即保证乘客满意的最小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为 0.25 m2/人.本文研究成果为公共交通乘车阶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舒适性评价提供量化依据,为公交车额定载客量的核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研究客运专线乘客满意度的评价问题,从客运专线的运输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出发,构建客运专线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相应的多层次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说明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制定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从旅客的出行需求及满意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客流分配的主要因素;根据开行方案中列车的运行区段及列车停站情况,构造了列车的运行网络;结合旅客的出行心理,给出了将旅客出行成本折算成旅客满意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裔流分配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体现了旅客对列车选择的主动性.通过研究影响客流分配的相关因素,给出了路网客流的合理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