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成 《隧道建设》2017,37(7):878-884
为探析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隧址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岩溶水补径排条件以及隧道涌水与地表水文环境的相关关系,以华蓥山隧道工程施工为依托,开展动态水文监测和分析。利用水文动态监测体系反馈的水质和水量信息研究隧址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判定隧道开挖后地下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常规水质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显示隧址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径流途径较短,并且受大气降水影响密切;2)隧址区地表布设的4个水文监测点均呈现流量、水位减少趋势,证明隧道建设对本区地下水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不一;3)相关分析表明隧道涌水与龙古井、龙神洞2个地表水点呈强相关性,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以宝塔山隧道为例,介绍了隧道水文地质调查及涌水量预测的方法。通过分析隧道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类型,确定了碎屑岩类裂隙水为主要地下水类型。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的涌水量进行预测,测出左右线隧道涌水量分别为8 334.4 m3/d、8 338.0 m3/d,属于中富水洞体,为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鹏  潘晓东  任坤  骆伟  马德青  彭聪  杨杨 《公路》2022,67(2):337-345
岩溶水流特征及涌水量大小直接影响岩溶台地隧道选线,也是隧道结构设计、施工和运营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沅古坪隧道为例,研究了岩溶台地深埋特长隧道岩溶水流特征并评估了涌水量.基于水化学、示踪试验及水文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流特征和地下水分水岭位置,认为研究区由17个地下水系统组成,而隧道穿越了多个地下水系统....  相似文献   

4.
崔建宏 《路基工程》2015,(1):141-146
六沾铁路复线乌蒙山一号隧道工程穿越梅花山主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结合地质调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及室内试验资料,论述隧道通过的地层富水性、蓄水构造、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采用降水渗入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了隧道可能发生涌突水危险性的段落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供隧道防、排水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隧道工程勘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隧道设计、施工以及通车运营的安全。通过工程实例阐述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方法,对隧道围岩涌水量做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殷家禾 《路基工程》2013,(6):213-216
针对三明公路文笔山#1隧道初勘阶段的钻探及水文地质调查,初步查清了隧区水文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分析了隧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大地电磁法,预测了隧道施工期间存在突水的地段,并估算了隧道涌水量,可为细勘察阶段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隧道工程中影响涌水量的主要因素不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干扰,导致当前隧址区涌水量预测方法针对不同隧道的广适性较差。对此,总结了目前主流的涌水量预测方法,对其优缺点和适应性进行了比较,并将涌水量影响因素分为5个一级权重指标和10个二级权重指标,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隧址区涌水量预测方法,最终得到涌水量等级。根据与实际工程的实测涌水量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隧址区涌水量范围有较为准确的预估。  相似文献   

8.
结合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M3标段Ⅰ号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隧址区内岩土体力学特征、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规律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及评价,应用RMR围岩分级标准,对隧道围岩级别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9.
云贵铁路石林隧道穿越滇东高原岩溶区,隧址区岩溶极为发育,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为了能选择较好的隧道穿越方案,通过对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地下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终确定“抬升轨面标高,避开水平循环带,大角度穿越构造”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分析了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并对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新屋基隧道工程中的相关洞段遭遇突涌水的可能性较大,施工前应做好处置预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查明黔恩高速公路仰头山隧道隧址区岩溶水发育特征,在分析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将仰头山隧道岩溶水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各系统的含、隔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情况及排泄量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各岩溶水系统与隧道的关系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浩  祝志恒  李林毅 《隧道建设》2020,40(5):747-754
针对降雨引发的岩溶地区隧道水害影响隧道运营安全问题,以京珠高速公路洋碰隧道为例,通过地质勘探与水连通试验,探明隧址区不良地质情况与水连通特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探究雨后高水压下隧道结构应力场、渗流场的特征规律,并结合病害情况提出整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1)地表强降雨、地层岩溶发育、灌入式雨水下渗通道是此次水害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综合导致的隧道外水压力过高是病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2)由于排水能力相对不足,地层高水头下隧道结构(尤其是隧底和拱顶)仍承受较高水压力,大幅削弱了衬砌结构安全性,易引发边墙、隧底的裂损问题; 3)采取“增设泄水廊道+地表封堵及引流+增设边墙泄水孔”的整治措施后,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公式和工程类比法计算隧道涌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范围,并深入研究分析了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及边界补给条件,选择更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和研究结果,用以正确指导设计和施工。进一步结合岩溶地下水对龙潭景区的影响分析,制定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浩  邓峰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2,(4):184-189
针对贵州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右洞施工掌子面YK21+125处发生涌水的实况,通过分析隧道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岩溶管道、地下暗河,综合判定该隧道形成了两组岩溶水系统,该隧道位于北部梁家屯岩溶水系统内,南部大尧寨岩溶地下水系统对隧道没有影响;设计开展了地下水示踪试验,查明隧道突涌水来源、途径以及地下水流速和岩溶管道介质特征。通过分析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机制,提出防治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智刚 《路基工程》2016,(5):202-206
某隧道为新建黔张常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根据隧道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了地质构造、地下水的发育及分布规律等水文地质特征,并采用了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入渗法对隧道的涌水量进行预测,经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分别为16 396 m3/d和157 001 m3/d,由此确定了隧道进口段3 680 m为强富水区,出口段2 984 m为弱富水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明浩  李东 《路基工程》2009,(3):177-178
遂渝二线经合川后线路主要以3座隧道通过,隧址区地形地质复杂,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发育,采用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及取样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通过资料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较好地查明了隧址区各种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分布范围及特征,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了处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吕燕  邓林 《路基工程》2010,(6):90-92
隧道作为地下建筑物,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穿越不同水文地质体。涌水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同时也是其它很多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如突水、突泥、翻浆冒泥等等,对隧道工程的涌水量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雅安至泸沽高速公路大相岭泥巴山隧道为研究对象,以地质及水文地质分析原理为基础,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隧道涌水特征和涌水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隧道整体涌水量为41 366 m3/d,在主要断层处最大涌水量可达3 100 m3/d,在断层段施工,要提前采取措施严加防范,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根据湖北保宜高速公路红岩寺隧道初勘及初步设计成果,从隧址区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照《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对红岩寺隧道进行了涌水量预测,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环境影响等对红岩寺隧道初步设计的K线方案与E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的最终设计线路。  相似文献   

19.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研究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因素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分区评价了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孙徐 《路基工程》2013,(6):204-207
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西南地区,穿越碳酸盐岩地层的隧道,大多数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岩溶突水、突泥灾害。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含水岩组的划分、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岩溶发育规律,并划分成了两个一级地下水系统;预测了隧道在断层F5处的涌水量,施工时应备有涌水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