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道路中布设的路侧感知单元可以获取全域车辆运动轨迹数据,是交通流智能管控系统、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重要基础,如何对其数据质量进行主动监测是道路交通运营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智能网联车的规模化应用,车载高精度定位与环境感知众包数据为路侧感知单元数据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基于智能网联车众包定位与感知数据的路侧...  相似文献   

2.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了先进的环境感知系统及智能逻辑算法功能,具备环境感知及智能决策功能。但对于道路盲区的预测及控制,是单车智能无法跨越的壁垒。目前,路侧感知及车联网技术已成为未来发展无人驾驶汽车、道路通行安全及效率提升的公认技术路线之一。文章通过标准梳理及走访调研国内车联网测试场、示范区,以测试场景为依托,提出道路技术参数设计方法及最小通信距离设计方法,结合设备设施布置要求,提出一种封闭测试场车路协同系统设计方法,满足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全场景封闭场地闭环测试及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示范区或智能网联改造道路中车路云协同一体化系统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针对路侧基础设施及云控平台,综合应用路云数据传输、蜂窝车联网(C-V2X)通信及路侧多传感器感知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智能网联路侧基础设施的测试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云控平台南北向数据链路验证,路侧 C-V2X 协议一致性、通信性能、网联应用场景验证,以及路侧目标物、交通事件感知精度验证。经实地测试验证,该方法能够全面高效地对智能网联路侧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摸底测试,可有效发现路侧 C-V2X 通信协议不一致、网联应用场景设计缺陷、路侧感知精度差、路云数据传输异常等问题,以辅助建设方解决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熊文华  胡少鹏  王佩  张杰华 《公路》2022,67(6):218-222
交通基础设施与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协同能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自动驾驶车辆功能局限性进行分析,找出自动驾驶车辆对路侧交通设施的潜在需求,从功能角度将路侧交通设施分为常规交通管理设施、交通协同设施、基站及网络设施、高精度定位设施及路内服务设施等,构建了车路协同路侧交通设施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路侧设施配套分级设置的角度,提出四级自动驾驶道路分级标准,以及配套路侧设施设置要求,细化完善当前自动驾驶“路端”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开放道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测试开放道路四大选线原则,并构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开放道路的交通综合复杂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测试道路进行定量分级,进而提出差异化的车辆开放要求和测试时间要求,在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需求的同时,尽可能保障测试道路的交通安全,对各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开放道路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智能网联汽车在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必须要在真实交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测试,全面验证自动驾驶功能,实现与道路、设施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协调,这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昕  王黎  郑轶丽  张梦洁  唐卉 《公路》2023,(5):229-233
成都市于2021年12月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智慧道路将是“双智”试点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有助于助力“智慧蓉城”的建设。通过分析成都市智慧道路的建设现状,以指导智慧道路建设落地为目标,探索适合于成都市智慧道路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智能网联示范区是在封闭测试区和开放道路上打造的智能网联环境,配备路侧单元、智能红绿灯和差分GPS基站等先进的设备,使之能与车载单元进行通信,实现V2I的信息交换共享。本文基于国内缺少智能网联示范区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测试评价的需求,介绍中国已建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发展现状,着重研究已经建成开园的上海、重庆和北京示范区,并从时间、规模和场景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自的特点。最后,总结中国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大势,通过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技术,以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为核心,应用深度学习、边缘计算以及领先水平的车路感知融合、车路云控协同等方法,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全出行链场景,实现无人驾驶在智慧道路、智慧停车、智慧园区的综合应用,为后续工程建设、产业化落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的基础阶段.梳理了我国典型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政策现状,对各省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未来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实现道路铺装结构的智能感知功能,综述了融合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道路铺装感知信息组成,包括路域环境感知、车辆荷载感知、路表功能感知和结构响应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路铺装结构分级感知设计思想;针对目前道路铺装感知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初步构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最后提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铺装结构的感知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区域环境、服务需求、工程造价和发展趋势等因素,依据“安全优先、分层递进”的思想进行分级设计,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应涵盖感知系统、材料设计、布设组合、感知性能保持、计算理论和设计指标及要求等内容;在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感知特性的设计内涵不明确、感知技术的实施标准不统一、感知铺面结构的性能保持技术不健全和感知数据处理与应用不标准等问题,未来其在公路长期性能观测科学网的建设、道路科学合理养护决策的制定和适用于中国的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的研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进行得如火如荼,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快速进入产业化与市场部署阶段,成为汽车行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突破口。武汉作为国内第一批发展车路协同与智慧城市的“双智”试点城市之一,正在大力促进智能网联车及配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依托武汉光谷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工程实例,构建光谷完整的“车路智行的生态系统”,着重研究车路智行一体化的智能网联体系,归纳总结智能网联汽车示范段的建设,为推动自动驾驶、V2X等技术的研发应用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完善光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针对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国内外正在广泛开展特定设计运行条件下的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等工作,其安全测试与评估方法已经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第三方视角出发,重点针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将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与评估分为基础测评和监测调整两个阶段。在基础测评阶段,综合评估产品对过程保障及测试要求的符合情况;在监测调整阶段,基于对车辆实际安全状态的监测,适时调整安全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基于场景的测试、安全评估、监测等测评方法的内在逻辑及原则要求。分别阐述了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过程保障方法及主要要求,以及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等测试方法及主要要求。提出的方法为特定设计运行条件下,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综合安全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能耗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限制给车辆节能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网联化、智能化和电气化是提高未来交通效率和减少公路能源消耗的三大支柱。为了全面了解智能网联汽车节能减排的前沿问题与研究进展,对当前经济驾驶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体概述。首先,从广义的能量转换角度总结了智能车辆节能优化技术的本质和3个过程,其中Wheels to Distance环节的车辆系统优化是挖掘汽车节能潜力的重要一环,针对其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节能优化问题的基本数学原理;其次,从智能运输系统的各类非同源异构数据出发,分别从人-车交互、车-车通信、车-路感知三方面阐述来源于"人-车-路"交互体系的智能信息与数据;然后,针对单车智能网联环境下的多维度信息与先进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关键问题,从考虑道路坡度预测巡航控制、跟车工况预测巡航控制、智能辅助驾驶和车道变换等应用场景进行具体介绍;针对"人-车-路-云"多源异构环境下车辆行为协同节能关键科学问题,从经济驾驶、多车协同节能、道路交叉口车路协同节能和车云协同节能等方面详细介绍研究现状;并进一步介绍电气化公路系统的前瞻性研究,说明融合智能化信息的E-highway节能潜力和智能重型商用车协同节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总结并梳理智能化信息对于提升车辆节能的重要影响,并展望了其在理论与实际层面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车辆顺利安全通过有信号灯的城市十字路口为背景,研究基于STM32微处理器和Zigbee无线通讯协议的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整个系统包含智能车载单元和智能路侧单元。路侧单元和车载单元通过Zigbee无线传输协议实现信息交互,智能路侧单元通过实时获取的车辆位置和行驶方向及距离车辆最近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息和道路信息,通过速度引导略为驾驶员提供行驶建议,使其不停车通过十字交叉路口,达到安全,畅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的重点方向,全球出现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热潮。本文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为切入点,对国外典型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进行了介绍,包括场地的道路条件、设备设施、测试能力、t各自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为后续其他场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下,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需求,上海、北京、重庆、深圳等地均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并投入使用。对目前国内封闭测试场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分类,并以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为例,对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设计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随着V2X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融合了多学科的新兴跨界技术,其功能、性能及安全性呈现新特征,因此对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本文论述了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方法,结合云测试平台,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架构,详细阐述了各模块功能,最后总结出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软件品质安全可靠性评估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的准确性及测试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主要梳理了国内部分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的特点,对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政策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申请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研究结论可为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申请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道路交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对开放测试道路的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变得愈发紧迫。文中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安全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的特点,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人、车辆、道路、环境、云端五大因素和19个下属二级指标,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安全评价体系,使用层次熵权-可拓模型进行组合评价,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成都市大运直联通道。结果表明,大运直联通道交通安全风险等级为Ⅱ级,最大关联度为0.010 1,整体呈低风险态势,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该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安全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