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黄土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黄土区公路边坡不同坡位、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对比情况,为探究土壤养分流失特征、以及不同路域景观结构下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国道G214线青海段路域土壤和植被的基本特征、相关关系与空间分异规律,为路域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对公路沿线40个样地的土壤养分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基本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将40个样地分成5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被属性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与离散性,显示了自然地带性规律叠加了人为影响;大约以K540附近为分界点,即玛多以北路段的土壤和植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退化,玛多以南至玉树段路域土壤和植被情况较好,少数破坏地段处于正向演替的过程;氮素不足以及土壤盐碱化可能是制约路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当地植物如紫花针茅、沙棘、高山绣线菊、百里香等具有较好的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效果;为充分发挥当地适生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避免生态受到破坏,在高原公路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这些原生植被,同时增施氮肥(或种植固氮植物)和控制土壤盐碱化对路域植被恢复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拟建汝城至郴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设19个剖面,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根系分布情况、养分状况、pH值及金属元素等,以期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栲树+苦槠+橙木、罗浮栲+藜蒴栲+杜鹃和栲树+罗浮栲+细齿柃木等3种成熟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汝城~郴州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养分库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可能是由于林型影响到了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西部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流失方式和流失规律,对于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广泛调研和试验,对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及范围进行了界定,识别了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恢复基础(土木)工程、植被建植工程、养护管护工程、植被恢复效果及经济成本等5大内容。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和作用分值;构建了自身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典型的9大工程技术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不同典型路域生态工程技术自身效果差异较大,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速公路运营对路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淮盐高速公路穿越的湿地地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路域选取七处样点,以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为观测对象,测定了水土的化学指标,大气的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道路运营一年后,水体中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pH值均表现为上升,但只有总氮变化较显著,其他不明显;土壤中pH值增大、有机质含量下降、速效P流失,但变化均不显著,其他性质变化也不明显;大气中SO2、NO2均有大幅度升高,TSP含量表现为下降。因地制宜的环保和绿化措施,使道路路域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恢复。  相似文献   

8.
植生基材是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中植物生长的基础,为筛选出适宜于川西高海拔地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生基材,选取我国4种常用植被恢复技术的代表性配比,测定其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基材理化性质间的差异性,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厚层基材的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最高,分别达到2 169.71 g/kg和80.70%,喷混植生基材最低,分别为265.13 g/kg、35.64%;4种基材pH值在7.31~9.73之间,厚层基材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喷混植生基材养分含量最低;客土喷播基材和植被混凝土基材的各性质相近且介于前两者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持水量、孔隙度和氮素养分是基材理化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4种基材综合得分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厚层基材>客土喷播基材>植被混凝土基材>喷混植生基材。因此,厚层基材在各方面等均处于较好水平,适合于气候环境恶劣下的岩质边坡植被修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土壤细菌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影响,以广连高速公路工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特性、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但由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氨基酸代谢及氮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功能较强,易与植被进行无机氮竞争吸收,植被生长1年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不足,即边坡生态恢复前期土壤细菌与植被氮竞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被生长。因此,在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硝态氮肥的施加,以缓解土壤氮素竞争,促进植被稳定生长,进而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采取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方式,对山西省部分在建和建成高速公路弃土场的表层土壤进行了采样,并对其肥力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太原环城西北段与汾阳至离石高速公路的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79~14.6g/kg、4.33~86.4mg/kg、0.20~5.27mg/kg、120~250mg/kg,得胜口至大同、太原至长治高速公路的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2.53~9.77g/kg、1.43~53.0mg/kg、0.11~8.46mg/kg、32.7~218mg/kg;大同至右玉、大同至浑源以及平遥至榆社等在建高速公路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14~13.8g/kg、2.85~31.4mg/kg、0.20~5.30mg/kg、38.3~213mg/kg;弃土场表层土壤的肥力状况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弃土场的再生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表层土壤的肥力状况,降雨、气温等自然条件与弃土场表层土壤肥力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植被恢复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运用径流场法,于沪(上海)陕(陕西)高速公路信阳至南阳段4种路基边坡建立了32个降雨侵蚀特征观测区,测定了土壤流失量、降雨量、降雨历时、土壤渗透率、土壤容重、土壤粒径、土壤有机质、植被盖度等8个指标,分析了不同边坡类型降雨侵蚀力R值和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用雨量、雨强及植被覆盖度,即PI(1-C)×10来表示降雨侵蚀力R值比较符合研究区的实际;修正后的美国诺模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同类型路基边坡的土壤流失量。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沿线3种典型公路占地类型(林地、旱地、水田)0~10、10~20、20~40cm的剖面土壤营养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研究了土壤质量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公路占地类型的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3种不同公路占地类型0~10 cm土壤质量表现为水田>旱地>林地,10~20c...  相似文献   

13.
王芳其  郑炜  徐华  陈剑楠 《隧道建设》2018,38(6):915-923
为研究隧道建设引起的地下水漏失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托穿越中梁山山脉通向重庆市区西部的3条重叠相交岩溶隧道(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渝遂高速公路大学城隧道和成渝客专铁路歌乐山隧道)的地下水漏失情况,对其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及植被生长进行长期监测与综合分析,利用树轮宽度均值探讨地下水漏失对隧址区优势植物(马尾松、杉木)的生长影响,提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隧道地下水“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建设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以排为主”的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造成马尾松生物量明显降低(衰退幅度达71.4%),而“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其他2条隧道对马尾松的影响则相对小; 3条隧道的建设对杉木的生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范围在隧道轴线两侧1 km左右; 基于马尾松出现生长恢复的时期(1992-1997年),建议将此阶段的最低地下水位作为隧址区地下水生态平衡埋深下限值,进而确定中梁山地区隧道的“以堵为主、限量排放”中限量排放的生态地下水位值,为岩溶山区隧道限量排放的地下水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银西高铁宁夏段近5年的气象资料,从降雨量、蒸发量、月均温度、极值风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宁夏段干燥度为4.4~6.7,全年最大温差达到34℃,极值风速达到20.8 m/s,整体表现为荒漠化加剧的特征;选取该段高铁路基中6个试验段,对其土壤的含水率、pH值及土壤养分进行现场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边坡表土及新开挖边坡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取样分析,结合目前生态公路建设中边坡植物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提出了边坡防护中土壤改良的必要性。同时结合目前公路边坡建设中的土壤肥力状况和各营养养分特性以及边坡防护植物的营养需求、生长特性等多方面情况,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与对策,为边坡植被提供一个长效、营养结构合理的土壤结构层,以保证边坡生态防护的持久性以及可持续性,同时对广东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高速公路的边坡生态防护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公路边坡混凝土空心砖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边坡植被的恢复,因此以生态环保可回收的材料为主要研究材料,在水麻高速公路进行了新型公路环保基材砖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公路环保基材砖不仅具有很好的边坡水土流失防治和防护效果,能够提供给植物更好的养分和生长发育空间,使用一定时间后还能够被植物逐渐完全吸收和降解,此外通过调节材料配比还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边坡防护和恢复需要.  相似文献   

17.
宋伯翰  王俊敏  王浩浩  李伟 《公路》2020,(4):331-338
为探究二郎山公路边坡土壤养分和草本植物根系形态受季节及海拔的影响。设置4个典型样点(海拔高度分别为2 040m、2 197m、2 209m、2 211m),选取不同生长季节(春季3月、夏季6月、秋季10月)采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优势草本根系的形态特征值。结果表明:(1)各样点土壤在3月~6月间氮素含量增加,6月~10月间各样点土壤氮素含量下降,但铵态氮含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氨化作用明显;(2)主成分分析表明,硝态氮、有机质、总磷、铵态氮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3)各样点优势草本根系总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尖数量方面随季节演替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铵态氮能够促进边坡草本植物侧根的形成,但会抑制侧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柔性护坡是利用植被等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同时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技术,是涉及岩土工程、修复生态学、植物学、土壤肥料学和土工材料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工程技术日益提升。然而,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其建设开挖和填筑都会导致原生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局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恢复和重建工程护坡及工程周边的自然生态植被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对近十多年来的柔性护坡新技术进行总结与探讨,论述了柔性护坡的功能、技术特点与施工方法。技术的推广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降低造价,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美,使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车晶  段百全 《路基工程》2022,(1):209-215
以国道G318线某段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为依托,进行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深入研究坍塌岸坡区发育变形历史,分析其成因机制;对滑坡进行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总结出临水区公路灾毁工程保通思路与措施:采取对内侧边坡进行开拓、设置抗滑桩+锚索肋板墙等综合支挡措施,坡体在各类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经近一年监测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汽车主机厂涂装车间产生的磷化废水,采用化学沉降法去除废水中的镍离子。分别进行了pH值、凝聚剂、絮凝剂投加量以及沉降时间(系统停留时间)对镍离子去除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H>10.5,沉降时间>4 min,在足够的凝聚剂和适宜的絮凝剂投加量的条件下,废水中镍离子去除率在99.0%以上。将最佳工艺条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废水处理后,出水的镍离子浓度可控制在0.05 mg/L以下,远低于1 mg/L,满足了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镍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