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对某轿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扰流板对整车流场结构和尾流场涡系结构的影响,成功地模拟了气流分离和拖拽涡现象。车身后部的速度矢量图,较清楚地显示了轿车后部尾涡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揭示了尾涡特性对空气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改进车型,减小尾涡,降低空气阻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汽车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某项目轿车进行了数值模拟,介绍了汽车形体外流场的模拟原理和步骤,得到了整车的流场结构和尾流场的涡系结构,成功地模拟了气流分离和拖拽涡现象。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对流场气流的横纵向流动状况、尾部涡系结构.气流分离机理以及拖拽涡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作了详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轿车气动阻力优化CF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阻力是影响汽车油耗的重要因素。文中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轿车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利用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车底和车轮是造成风阻偏大的重要因素。采用增加车底挡板和车轮挡板的方法。成功地降低了汽车空气阻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机模拟汽油/燃气双燃料轿车的追尾碰撞,对安装在轿车后部行李箱中的气瓶进行安全性分析,并对轿车的车身后部结构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轿车尾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立敏  扶原放 《汽车工程》2003,(Z1):105-109
本文以简化的轿车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边界和移动边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该轿车的气动力数据、尾流速度场、气流迹线、尾流结构及尾部涡系.与CA774对比研究表明,该轿车改善了尾流结构,从而使气动特性改善、气动系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多个网格质量评价指标对气动阻力系数和外流场模拟结果的影响,以MIRA阶梯背国际标模外流场模拟结果为参照,以湖南大学HD-2风洞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了分别保证5项不同的网格质量评价指标时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综合评定指标、纵横比指标、最小角指标、最大正交性指标和歪斜率指标对气动阻力系数的计算均能达到工程精度要求,且对汽车尾涡的模拟均较准确,而仅有综合评价指标能较好地模拟出汽车背部涡流,但涡的大小仍不准确。因此,目前所用的网格质量评价指标尚不能完全满足车身周围流场精细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中应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一台四气门单缸光学发动机进行了100个连续周期冷态流场计算,计算结果通过了PIV实验验证,为缸内湍流场拟序结构的研究构建了可靠的数据库。然后应用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对缸内湍流场数据库进行了深度加工,根据湍流场涡团结构含能量进行分解,有效实现了大尺度拟序结构和小尺度随机脉动涡团的分离,为研究拟序结构和其他不同尺度涡团特性提供了便利。另外,计算结果还表明,进气冲程阶段的进气射流主导着缸内早期整体流动形态,产生的大尺度拟序结构涡团在随后的过程中不断破碎成小尺度涡团,并伴随着能量级联现象的发生,之后缸内流场会逐渐趋于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某跑车模型的尾部流场进行测量。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跑车模型尾部速度场与涡量场的全局特性、上尾涡的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以及雷诺数对模型尾部流场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阶背汽车尾部尾流场优化,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计算尾流体场,设计了车尾结构的L_(25)(5~6)正交优化试验: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车尾6个结构因素,每个因素包含5个参数水平,共进行了25次试验;运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不同结构的影响主次,得出最优化尾部结构。结果表明:车尾结构综合优化可降低气动阻力系数14.4%,有效抑制尾流分离及尾涡拖拽,改善尾流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为汽车尾造型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别对带光滑底部和真实底部结构的某轿车进行侧风气动特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汽车底部结构对气动力影响显著,与光滑底部相比,实际底部结构使尾涡扩散区增大,车底流速减小,导致气动力增加;加装车底阻流板能改善侧风状态下汽车的底部、尾部和背风侧的流场结构,降低整车气动力,特别是气动升力。模型风洞试验验证了所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对指导汽车底部结构设计和侧风稳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车轮影响着整个汽车的外流场特性,车体周围的流场由于旋转车轮的存在而复杂化。通过对带有车轮的汽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比较无车轮、静止车轮和旋转车轮的计算结果,得到旋转车轮对汽车的尾涡结构、气动阻力和气动升力有重要影响。车轮在汽车外部复杂流场的数值计算中不能被忽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SUV车型,通过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研究了14种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方案对整车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加装任意一种扰流板,其减阻效果均较小,而在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的共同作用下,减阻效果最大可达3%,且所有方案在降低阻力的同时,都会使后升力增加.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信息和尾迹区结构特性分析了扰流板的减阻机理,并根据...  相似文献   

13.
曾发林  宫镇 《汽车工程》2000,22(1):21-24
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声激励减阻机理,然后,针对类似桑塔纳车身的模型采用了声激励的方法进行了减低空气阻力的研究,得出了声激励参数,方式和减阻效果的关系,并且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表明利用声激励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此类车身的空气阻力。  相似文献   

14.
《JSAE Review》1998,19(4):343-349
The dominant factor of a solar car is running resistance, especially aerodynamic drag;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CD (drag coefficient)× A (frontal projected area) value is a crucial task to max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a solar car.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aerodynamic approach of the '96 Honda solar car which participated in the World Solar Challenge, the world's top solar car race.  相似文献   

15.
何忆斌  谷正气  吴军  叶南海 《汽车工程》2007,29(4):267-269,295
用模型风洞对新概念车在不同横摆角下纵对称面上压力系数、整车气动力和气动力矩的变化以及纵对称面尾部流态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和同等试验条件下典型汽车的气动性能对比,由于新概念车良好的外部流线,其气动性能明显优于典型汽车。  相似文献   

16.
侧风状态下轿车气动特性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侧风状态下轿车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侧风状态下轿车气动阻力系数和侧力系数随横摆角而变化的曲线。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将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数值模拟方法可省时省力地获得接近于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轿车三维分离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傅立敏  靳春宁 《汽车工程》1998,20(6):338-342,340
本文介绍了使用激光片光技术及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某型国产轿车尾流的三维分离流的尾迹和速度分布测定的试验研究。本项研究表明,光学流态显示和数字图象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揭示汽车的尾流结构,诊断阻力来源,本项研究为建立汽车三维分离流动的动态仿真理论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仇健  谷正气  王师  张清林  胡彭俊  张海峰 《汽车工程》2011,33(2):118-121,147
为了研究队列行驶时不同的车间距对领航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采用风洞试验方法,分别测量了队列行驶工况下领航车辆和领航车辆单独行驶时的阻力系数.又运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以上工况中领航车辆尾部纵对称面内的流场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车间距的缩短,领航车辆阻力值降低,降幅最大达41.66%,并且尾部流场的涡的拖曳距离、扩...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n actively translating rear diffuser device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drag experienced by passenger car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device is that it is ordinarily hidden under the rear bumper but slips out backward only under high-speed dr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a movable arc-shaped semi-diffuser device, round in form, is designed to maintain the streamlined automobile??s rear underbody configuration. The device is installed in the rear bumper section of a passenger car. Seven types of rear diffuser devices whose positions and protrusive lengths and widths are different (with the basic shape being identical) were installed,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nder moving ground and rotating wheel condi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ain the aerodynamic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 of a passenger car cruising at high speed via an actively translating rear diffuser device. The base pressure of the passenger car is increased by deploying the rear diffuser device, which then prevents the low-pressure air coming through the underbody from directly soaring up to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trunk.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ice generates a diffusing process that lowers the velocity but raises the pressure of the underbody flow, bringing about aerodynamic drag reduction. Finally, the automobile??s aerodynamic drag is reduced by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4%,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constant speed fuel efficiency by approximately 2% at a range of driving speeds exceeding 70 km/h.  相似文献   

20.
王晓明  赵又群 《汽车科技》2009,(5):38-40,48
汽车进出风口对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利用CATIA建立了三种不同进出风口的汽车模型,利用CFD方法研究不同进出风口对汽车流场的影响。采用三维不可压缩雷诺平均方程N~S方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利用二阶迎风差分格式获得控制体积界面上的物理量,应用SIMPLEC算法进行迭代计算,对汽车流场进行模拟仿真,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汽车前端只有一个进风口的情况下,发动机迎风面的高压区偏上,并且高压区的压力明显低于增加辅助进风口的情况。将三种情况下仿真得出的发动机舱内散热所需的冷却空气量与实际所需要的空气量对比,结果显示,汽车前端只有一个进风口的情况不能满足发动机舱内的散热需求,而其余两种情况能够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