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武夷山仙店车辆段这一具体案例的地域化设计为依据,通过点明设计目的、总结设计理念、归纳设计方式、阐述设计手法,探讨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协调敏感场地的双重要求下,在对以功能、布局为主的大体量车辆段建筑地域化设计中,应当关注的相关问题和相应元素,使得车辆段建筑在风貌、形式、风格特质和细部处理上与地域建筑文脉相呼应,营造和谐的整体建筑氛围,为今后类似的车辆段建筑设计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优点,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和机电等专业需要频繁进行数据交互,设计方与生产厂、物流商、施工单位等也是数据高度耦合,沟通协调量大。为解决设计阶段信息混乱、共享效率低等问题,推动不同团队、不同单位围绕设计工作展开高效协作,并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协同度,为此,采用BIM公共数据环境(CDE)解决传统基于IFC、gbXML等国际标准进行数据交换存在的数据丢失问题,并建立一个基于BIM CDE的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平台。该平台的核心为一种由“三要素”(通用数据、文件数据以及数据关系)组成的扁平化数据模型,对设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几何数据(如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工程模型和数据)和非几何数据(如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书、生产运输说明书、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融合和存储管理。进而,以REST API的接口方式对资源的访问,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设计、生产厂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并梳理基于该平台的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流程。该平台有助于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专业协同与阶段协同,保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塘沽火车站以往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次改扩建工程建筑设计的介绍,阐述改扩建塘沽站的建筑设计思路及设计标准,扩建建筑应注重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对照呼应,与总体环境相结合的创作观念,通过新旧建筑有机地结合,使原有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建筑与文脉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文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建筑文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我国隧道建筑设计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在隧道设计中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来设计隧道建筑。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在建地铁4、5号线、10号线一期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实践为基础,分析以往地铁车站附属建筑设置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几个细节问题,如车站出入口、通风亭、冷却塔与城市道路红线、建设用地及文物的关系,以及通风亭和冷却塔的建筑形式等。最后得出结论:地铁车站附属建筑设置应结合城市道路近、远期规划科学设置,满足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人行道最小宽度要求。现状已实现规划的建设用地内尽量不安排车站附属建筑;位于城市待改造用地内,出入口、通风亭及部分通道应按临时建(构)筑物设计,待规划实施时,其改造方案可与建设项目统一设计;位于正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的建设用地内,车站附属建筑应与建设项目作一体化设计。旧城内车站附属建筑设计应做多方案比选,慎重抉择。环控专业应提早参与配合,设计前期应事先确定通风亭、冷却塔的建筑形式,以便预留合适的用地,做到及早控制。  相似文献   

7.
徐爽 《广西铁道》2009,(3):8-9,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古田二路高架车站的总平面、车站建筑、车站立面造型、无障碍等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布置。并以该车站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的一般原则及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常见形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采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堵塞和拥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室内设计无主次、从属之分,他们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建筑空间必须是由两者共同来形成的。没有单纯的室内也没有单纯的建筑。建筑师设计师不能生硬地割裂他们的与生俱来的联系。应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室内设计进行考虑,相互配合,同步开展工作,避免给室内设计带来缺憾,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运站房是铁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具有公共空间大、人流密集、建筑能耗大、舒适性要求高等特征。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筑设计中应根据铁路客运站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充分考虑建筑朝向、日照以及与周边建筑的空间关系等因素,通过在铁路客运站房设计中对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使之逐步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达到建设绿色建筑节能型铁路客运站房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地铁出入口作为联系地上、地下城市空间的载体,其结构布局、建筑形式与城市功能、规划、景观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首次采用8A编组的地铁线路,地铁16号线不仅可满足更高的交通需求,更对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等问题高度重视。结合出入口功能、占地及外观体量,全线出入口建筑类型主要分为标准直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侧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出入口和无障碍合建口、独立无障碍口、安全出口等,分别对其地面建筑外轮廓尺寸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对地下通道高宽、爬升段楼扶梯布置形式进行了统一,为地下出地面基础部分提供了预留预埋的接口条件,也为今后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介绍秦沈客运专线葫芦岛北站的总体设计、平面设计与功能组织、立面造型与建筑空间的塑造等,该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小型旅客站房在适应新时代铁路交通建筑需要的前提下所提出的“精品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地铁建设与建筑设计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斯科地铁建设历时百余年,与世界其他城市地铁相比有较大差别,其理念和特色对中国城市的地铁线路规划与地铁站的建筑设计有借鉴作用.介绍莫斯科地铁的建设情况,阐述该地铁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从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两方面,分析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3.
铁路中小型客站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建设发展,大型铁路客站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一部分已建成投入使用。今后3年的客站建设大多属于中小型客站,其结构和造型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此文根据铁道部对铁路客站建筑规模的有关规定,阐述新时期中小型客站建设的特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中小型客站建筑设计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客站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关系,车站广场、站房、站场三者的关系,站房与雨棚间的关系,站房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形态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创新与投资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铁路运输客运清算以月度为周期,导致清算频率逐渐难以适应运输生产需求,清算基础信息收集滞后,造成清算调整过多等问题,文章设计了铁路客运预清算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数据组成、数据流设计、功能架构设计和各项具体功能,以期丰富运输清算产品,促进清算业务的技术和服务升级。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大量流行的Web应用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Web应用系统权限框架整合模型,该模型基于分层思想,结合设计模式方法,在数据库连接JDBC与Web的应用服务之间增加数据过滤层,给出一组约束,增加域对象层、服务定位层和数据接口层,有效地解决了框架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冗余、层间通信不便、耦合度太高等问题.该模型充分挖掘各个框架的长处,使它们以一种松散耦合方式结合,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应用框架,虚拟实现数据库的用户授权模式.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综合设计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阳 《都市快轨交通》2008,21(3):55--58
以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高架段)施工设计为例,分析研究车站建筑设计与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相协调,车站设计与物业开发相结合,车站建筑与内部装修设计、绿化设计及周边环境一体化设计,车站建筑与标志系统及共性运营设施相协调的综合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物业开发的设计手法,结合宝鸡市南客站核心区站前广场工程的设计实践,从系统性设计观、工程性质解析、消防设计思路、空间建构方法、无缝接驳、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展示将铁路与城市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消防和投资问题、平层空间中对多种交通体系的有机组织、不同坐标和高程系统背景下分区域构建柱网、各板块交接处的问题解决等技术成果,总结出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思路,力求为该领域的建筑设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陈太路停车场与综合基地的设计实践,介绍停车场与综合基地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布置、出入口及交通流线设置,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建筑风格的确定、造型设计,为今后停车场与综合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铁路旅客服务质量和旅客服务系统信息化水平是衡量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设计先进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成为铁路客运工作比较急迫的需求。分析我国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系统构成,将中台作为连接前台与后台的桥梁,提出基于中台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给出基于中台的系统总体架构。研究表明,采用中台技术的系统可以提高铁路旅客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总结津滨地铁一期工程建筑预留工程设计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同时对相关工程的具体预留内容及需要达到的深度进行探讨,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预留工程建筑设计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充分论证,设计深度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规划要求提出明确的用地控制等要求,为预留工程的实施提供场地和空间。设计细节应充分考虑二次施工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因素,减少轨道附近作业、降低对运营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