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焊接热模拟方法确定了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通过选择9%Cr和5%Cr的焊材,研究了接头熔合区碳迁移行为,分析了脱碳层的碳浓度、碳化物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对接头持久强度 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光镜对单相黄铜管焊后和冷变形后的焊缝在高温短时退火后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后不经过冷变形的焊缝,退火后组织为粗大的、并垂直于焊缝的条形晶粒和粗大的等轴晶粒;经过冷变形后,焊缝的不同原始组织在退火后都将发生再结晶,影响管坯表面质量的铸造组织消失,组织细化,文中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预测界面焊钉锈蚀后钢-混组合梁抗弯承载力, 考虑了焊钉锈蚀后其抗剪强度与混凝土黏结强度和有效面积降低对焊钉抗剪承载力的劣化影响, 提出焊钉锈蚀后组合梁抗剪连接度和锈蚀焊钉抗剪承载力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基于塑性简化计算假定, 采用焊钉锈蚀后组合梁抗剪连接度对其抗弯承载力进行折减, 建立了焊钉锈蚀后组合梁正负弯矩区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 分析了23根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试验结果, 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焊钉锈蚀率低于10%时, 试验梁正负弯矩区抗弯承载力的试验值与提出公式的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 其中正弯矩区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比值为1.00, 变异系数为0.04, 负弯矩区二者平均比值为1.01, 变异系数为0, 由此可见,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简化计算方法可用作界面焊钉锈蚀率较小情况下钢-混组合梁抗弯承载力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α—γ系爆炸焊接复合板加热后碳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α-γ系爆炸焊接复合板加热后碳迁移引起的增碳层宽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增碳层宽度的变化与T和t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试验结果与试验数据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对武钢新三号高炉炉顶吊车梁模拟栓焊梁和全焊梁进行试验研究,给出测试数据和试验结果及分析。栓焊梁的腹板滑移量、螺栓初拉力损失率是合拢中应当控制的最重要的项目,而横向收缩量和角变形值都能满足技术要求,按模拟试验提供的数值,实梁的变形是可以得到保证 。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焊接气溶胶粒子粒度分布随时间变化实测结果的分析,应用气溶胶粒子凝并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焊后烟尘粒子的凝并方程,并利用凝并方程的解计算了焊接气溶胶粒子的粒度分布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高频焊内螺纹铜管原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在不同焊接速度下的高频焊内螺纹管的晶粒度和扩口率进行了测定。经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其它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加,焊缝组织的晶粒度减小,铜管的扩口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从技术的角度论证了用于钢轨及辙叉线上焊补用高频逆变焊机的性能,经铁道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测试,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对辙叉焊补后的金相实验证明该方法科学合理,有关焊补工艺,大量现场实验说明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火焰喷焊和手工涂敷两种方法在球墨铸铁表面预置镍基合金过渡层,后采用镍铁焊条大电流连续焊接.分析了镍基合金过渡层与母材的结合情况和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及硬度分布,结果表明:过渡层与母材结合良好,喷焊过渡层的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基本无白口及淬硬组织,接头宏观硬度低于HB210,可满足机加工要求,喷敷镍基合金过渡层是一种可行的焊补铸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镜分析焊接烟尘的直接采样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几种适合于电镜分析焊接烟尘的采样方法。传统制样方法多属间接型,观察前一般要对样品作中间处理,因而不利于保持样品的真实结构。本文开发的沉积法,静 样法可以掩映焊接烟尘的真实结构,尤其是静电采样法可在焊态或焊后,施焊环境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采集烟尘样品,无需中间处理即可直接供电镜观察,具有效率高,重复性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Al-Si合金的氩弧表面铁、镍合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氩弧将高熔点的铁,镍直接熔入Al-Si合金表面,经重熔后获得组织均匀的表面合金化层,合金化层的深度约5mm,经铁镍合金化后的表面硬度提高,铁,镍含量越高,焊后和T6处理后的表面硬度越高,两组试样镍铁比相同,铁镍含量相差2.7倍,焊态(快速冷却)组织均较为细小,T6处理后含铁,镍高的出现长度约50μm的条状组织;尽管两组试样焊缝微观形态不同,但相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纵肋与顶板焊根疲劳裂纹的有效加固,提出了能够满足在役钢桥面板加固需求的内焊加固方法,研发了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和相关关键装备;设计了4个试验模型对方法和装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研究,验证了纵肋与顶板焊根产生疲劳裂纹的开裂模式;使用所研发的专用焊接设备在纵肋内部进行焊接加固,进行了加固结构的疲劳破坏试验;对比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了加固后结构的疲劳性能,验证了内焊加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内焊加固方法能够将既有的焊根裂纹转化为内部缺陷,研发的装备能够实现原位加固,有效抑制疲劳裂纹的扩展,使已开裂焊接细节的疲劳寿命提高了66%~157%;由于各开裂模式具有不同程度疲劳损伤累积,加固后焊接细节会发生主导开裂模式迁移;对于包含多开裂模式的焊接细节,加固后的剩余疲劳寿命与各开裂模式的实际疲劳损伤累积程度以及加固方法对各开裂模式受力特性的扰动程度两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顶板-U肋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顶板-U肋足尺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法和热力耦合分析法对焊接过程进行模拟,明晰结构整体残余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大焊接有效功率后可增大焊缝熔池面积,但功率过大会导致焊根烧穿,为获得合理有效的功率应将电流控制在300 A、电压控制在30 V左右;顶板-U肋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及近焊缝区域为拉应力,远离焊缝区域为压应力并趋近于0。横向残余应力在焊根、焊趾处数值最大,相应部位存在疲劳开裂风险,近焊缝区域焊根应力大于焊趾应力,远焊缝区域焊趾应力大于焊根应力。基于分析结果,总结顶板-U肋焊缝各部位残余应力分布的特征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顶板-U肋焊接参数的优化设计与残余应力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型公路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工地接头即箱梁节段之间的连接,过去均采用全焊或高强度螺栓连接。各国实桥运营经验表明.这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不足。全焊连接时,U形肋嵌补段对接焊和肋角角接焊均处于仰焊位置施焊.而仰焊工作条件恶劣,施工周期较长.仰焊焊接质量比俯焊难以保证,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在这些焊接处容易产生疲劳裂纹。  相似文献   

15.
对某项目地铁车体关键焊缝的焊后变形量进行跟踪测量.数据表明:车体组焊前后,侧墙上边梁与车顶边梁(上部焊缝)焊后尺寸平均横向收缩量约为1.05 mm,侧墙下边梁与底架边梁(下部焊缝)焊后尺寸平均横向收缩量约为1.67 mm,且它们在对应位置变形趋势相同;由于底架起挠导致侧墙模块2、模块4中间存在很大的扭曲变形应力,焊后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轮载作用下钢桥面板顶板-U肋焊缝裂纹的萌生特征及扩展规律。【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钢桥面板节段模型,分析了不同轮载位置下构造的变形特征,明确了轮载位置与典型变形特征的对应关系,相应建立了3种局部简化模型。在局部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应力分布确定了裂纹萌生特征,并基于断裂力学进行裂纹扩展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在以顶板为主的变形条件下,顶板焊趾和顶板焊根的最大主应力明显大于U肋焊趾处,裂纹产生后Ⅰ型应力强度因子远高于Ⅱ型和Ⅲ型;在以U肋为主的变形条件下,顶板焊根和U肋焊趾处的最大主应力垂直于U肋厚度方向,裂纹产生后Ⅱ型和Ⅲ型应力强度因子占Ⅰ型应力强度因子K的20%~30%。【结论】实桥中轮载偏离焊缝正上方时,疲劳裂纹易从顶板焊根和顶板焊趾处萌生且沿顶板厚度方向扩展,以Ⅰ型裂纹为主;当轮载位于焊缝正上方时,疲劳裂纹易从顶板焊根和U裂焊趾处萌生并大致垂直U肋腹板扩展,属于Ⅰ-Ⅱ-Ⅲ复合型裂纹,且扩展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7.
对球磨机筒体的5种情况的焊件进行残余应力测试,并对进行热处理和未进行热处理的试件做疲劳试验及疲劳裂纹扩展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的软件,残余应力降低,疲劳强度提高,裂纹扩展速率降低,结构抗疲劳性能增强。不过从工程应用角度看,对于板为20 ̄25mm的球磨机筒体而言,不进行焊后热处理也能保证足够的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K型坡口Q345E低合金钢T型角接接头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了焊趾不处理、焊趾打磨、焊趾喷丸、焊趾打磨+喷丸处理对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后细节处理工艺对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焊趾打磨和焊趾喷丸均是提高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重要手段,而焊趾打磨+喷丸处理综合处理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向水生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4):129-130,141
介绍了通过采取改进埋弧自动焊接工艺等措施,在焊接某水电站工程拦污栅边梁的组合焊缝时,背面焊缝不需要碳弧气刨清根而又能满足焊缝内部完全焊透的要求,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择FNi15A,FNiWC35自熔性合金粉末为耐磨粒磨损喷焊材料,用等离子喷焊和氧乙炔喷焊工艺制备的试样进行了锁盘式低应力和碾压高应力磨粒磨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