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燕 《中国船检》2011,(12):76-78
海上救助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海事界的地位。中国救捞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一次次大风浪中的救助,一次次应急抢险打捞,中国救捞人用他们的忠诚、热血和专业能力化险为夷,保障了海上人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海难事故救助打捞(简称救捞)是代表国家行使水上(海上)生命财产救助、抢险救灾和清除海上污染等职能的公益性专业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救捞系统勇于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共实施海难救助882次,救助遇险船舶2300多艘,有力地支援了水运建设,为国家的经济、航运和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良好声誉.  相似文献   

3.
肖克平 《水运管理》2021,(3):4-6,13
1救捞系统是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中坚力量我国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包括救捞系统(1)专业队伍,海事、港航公安、渔政、公安水上执法等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志愿者等,过往商船、渔船也有义务参与海上应急救援行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海上应急救捞专业力量,具有执行空中、水上水下立体救助任务和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综合能力,最危险、最紧迫、最艰巨的海上救助打捞任务大多是由救捞系统专业队伍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杨晓武 《中国水运》2006,6(11):29-30
国家救捞体制改革后建立了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体制改革三年来救助力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正朝着建设一支设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助队伍努力。  相似文献   

5.
海上救捞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海上人命救生、船舶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海上消防、海上溢油的应急清除和其它海上交通运输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安全保障.今年我国接连发生两起空难事故,使我国的救捞能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的救捞领域也被空前注视.但是,有具体实施救捞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救捞能力仍存薄弱环节,这不仅对我国航运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与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的身份不相称.  相似文献   

6.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0):10-13
自从去年中国救捞局进行体制改革以来,实施了以“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为原则的动态待命制度,据说成效初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沿海航运船舶逐步向大型化、专用途方向发展。大吨位船舶逐渐远离海岸航行,救助范围也随之向远海延伸,而且专门运载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特种船舶种类越来越多,这一切给救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救捞分离后的救捞系统是否能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呢?记者近日对交通部救捞局救助指挥处朱宝柱处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7.
安飞 《中国船检》2003,(3):50-53
2003年2月28日,交通部救捞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在讲话中谈到:救捞体制改革将成为2003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地讲:至2003年3月底,将全面完成救捞体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救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等;200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完成将现有的救捞局划分成为救助局和打捞局的工作,初步确立救助、打捞新体制、实现救助与打捞分开管理。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正式运作的第一年。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有关部委、解放军及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及海事、救捞等专业和社会救助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海上救助工作战绩辉煌、捷报频传、举世瞩  相似文献   

9.
在救捞体制改革完成后,交通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实行了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建立厂海空立体救助体系,提高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并且已经从海上逐渐延伸到内水。海上专业队伍抢险打捞成绩斐然。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必将进一步繁荣。但随着海上船舶的大型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广州海上救捞局“德中”轮监造组如何在船舶建造中严格把好质量关的做法和经验,并对该船的初步使用作出了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震惊中外、影响巨大。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援队伍,救捞系统在"桑吉"轮应急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在应急救助效率和打捞处置能力上仍存在薄弱环节。结合海上安全形势和救捞系统现状,主要对救捞系统防治海上重特大风险和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行了思考,从装备建设、保障措施、应急预案三个方面分析了救捞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是中国救捞的发源地。上海打捞局继承着中国救捞的衣钵,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为了保障国家航道畅通,守望祖国蓝色海疆的绿色安全,一代代职工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用责任和担当践行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66年来,无畏风雨、不惧险阻,救捞的精神代代相传。2018年初,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等4位党员同志在"桑吉"轮救援中,用26 min的壮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  相似文献   

13.
为稳定我国专业海上救捞队伍,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分析当前我国海上专业救捞队伍发展现状基础上,找出发展中存在的法律地位不清、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人才短缺、实操训练不足、国际合作经验缺乏等关键问题,阐述未来救捞系统发展的主要思路,并提出近期与远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救捞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不断发展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特别是救捞体制改革后, 强劲发力,并正进入跨越发展阶段。中国救捞近几年做大做强的实践告诉人们,国向海则盛,背海则衰;中国救捞是国兴则兴,国弱则弱,其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和实力紧紧维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上应急救助所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海上科学救助水平,"以最满意的救助效果回馈最迫切的社会期望"是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长期以来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此文从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力量调派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对科学救助进行阐述和分析,作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上科学救助水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薛寒冰  骆义  焦芳芳 《水运管理》2013,(11):36-38,42
通过对救捞系统体制改革后发展模式的分析评价及其所作出社会效益的定量评估,明确救捞系统“三位一体”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但相比其他海洋强国,我国救捞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提出发展建议:坚持走“三位一体”独特具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进一步发展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建设多层次、多方位的海上救助综合体系;加强救捞法律法规建设;实施“四项战略”,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航海教育研究》2011,(1):63-63
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救捞60年发展宝贵经验的《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技术基础》等8本救捞专业教材已编写完成,并即将出版。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在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上表示,这套教材还将改编成救捞系统广大员工的岗位培训教科书,以提高救捞队  相似文献   

18.
吕航 《中国船检》2007,(8):28-31
2003年3月11日,新华社播发新闻:我国《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救捞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当年6月28日.交通部救助局和打捞局挂牌成立,新的体制正式确立并运行,中国交通救捞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四年后.交通部长李盛霖在全国水运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完成了救捞体制改革。那么,通过改革.中国救捞体制取得了哪些突破.实现了哪些跨越式发展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救捞事业是党和国家构筑的海上德政工程,以救助人命、保护环境、服务社会、保障安全为宗旨,突出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执政为民的理念。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队伍,承担着海上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等重要使命,是海上德政工程的重要践行者之一。救捞事业诞生以来,几经重大海难的考验和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海空立体救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家救捞体制改革4年来中国海上救助的5个前所未有,指出了我国救助指挥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国内外救助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科学救助、和谐救助的对策和建议:1.统一思想,更新理念,重新认识海上救助业的地位和作用;2.创新体制,激活机制,整合海空立体救助资源;3.科技引领,重点攻关,建设海上救助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