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江门市南山路隧道、K0+780隧道、南山路立交等几个设计控制点的分析,全面介绍了南山路工程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线位优化。  相似文献   

2.
鲘门隧道位于我省海丰县鲘门镇新建村及梅陇镇南山冯、南山罗之间的咸台山下,是深汕高速公路上的一座长隧道,该隧道经省交通厅主持验收合格,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通车。  相似文献   

3.
南方山区某高速南山隧道地质地形情况复杂,存在浅埋偏压、采空区及煤系地层等不良地质情况。本文针对南山隧道煤系地层大变形,采空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工程应对措施,为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攀  吴尚纯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51-155,167,I0016
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二期工程南山隧道为分离式长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工艺。南山隧道周边高敏感物较多,在洞口及洞内爆破开挖施工过程中,因爆破振动引起附近山体和建筑产生了剪切裂纹和过大的剪切变形累积,对周边敏感物影响较大,因此需对隧道爆破工程进行监测,并对建筑物的影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减小后期施工过程对周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隧道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重庆南山隧道工程实例,对城市隧道穿越生态敏感区可能诱发的环境问题,及设计中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隧道塌方是隧道修建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水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重庆南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大断面尺寸隧道掌子面在高水压作用下的受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大断面尺寸下Ⅲ、Ⅳ、Ⅴ级围岩的隧道塌方临界水压力值及其塌方的破环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滑坡区域开挖隧道时,由于滑动面与隧道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文章以南山滑坡为例,分析隧道在滑坡的滑体内、滑动面及滑床内3个不同部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几点防治措施,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杭州市风景区的交通 ,目前正在建设西湖二环线。整个西湖二环线共有六条隧道 ,它们是 :已开工的万松岭隧道、九曜山隧道、五老峰隧道、吉庆山隧道、灵溪隧道和规划中的北山复线隧道。其中 :北端长 1 4 90m的灵溪隧道已于 2 0 0 3年 9月底建成通车 ;吉庆山隧道、九曜山隧道已于 2 0 0 3年 1 2月底完工 ;五老峰隧道正处于紧张的施工阶段 ,预计将于 2 0 0 4年 5月建成通车 ;万松岭隧道力争 2 0 0 4年7月建成通车。这五条隧道全部建成通车后 ,西湖二环线将形成大半 ,从而大大缓解灵隐路、杨公堤、南山路、虎跑路等道路的交通压力杭州市正…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山隧道穿越煤系地层和采空区时,发生围岩大变形及采空区塌陷,从设计、施工及地层岩性等方面分析了围岩变形机制,根据围岩变形和采空区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山隧道瓦斯设防段施工的技术方法,运用了煤层与瓦斯的超前预报、瓦斯排放、瓦斯段电力爆破以及瓦斯监测等技术,成功穿过390m的瓦斯设防段。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3.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呈现出人口、建筑以及财富的高密度特征,人们对灾患的预警、应灾、灾后复原、恢复和重建能力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桥梁抗震也向着对各种实际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性能适应性的智能性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当前结构抗震已经从基于生命安全的结构抗震减震转向震后结构功能可恢复与快速修复,这对桥梁抗震的韧性提出了要求。为此,首先介绍了桥梁抗震中智能和韧性的含义,指出其是桥梁抗震研究的2个主要关注点,阐明了智能和韧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而后从近断层地震荷载、桥梁减震体系设计、桥梁装置的设计、可恢复结构和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路网系统等方面,基于智能和韧性的视角,总结了研究人员为提升桥梁防震能力所做的努力。并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抗震体系或装置的多功能与高性能化、监测技术的高效发展以及韧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智能与韧性应该做的工作。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引领作用,对未来在设计、运营、震后维修等阶段如何方便、快捷、高效地保证桥梁抗震智能和韧性进行了展望和构想。  相似文献   

15.
陈重  郑建龙 《路基工程》2013,(5):121-123
为掌握红砂岩路基现场动态模量的特点,通过便携式落锤式弯沉仪(PFWD)试验、现场承载板试验、贝克曼梁试验和压实度试验,分析红砂岩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弯沉、压实度和含水率(稠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动态模量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动态模量与弯沉、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和稠度均有良好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因此,可采用PFWD来代替承压板试验、弯沉和压实度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断层破碎带处隧道沿纵向的变形和受力特征,首先基于筒仓理论和地层应力分布特征,考虑断层破碎带的几何特征和围岩特性,建立了断层破碎带内隧道纵向荷载简化计算模型,并利用应力传递原理进行了求解;其次将隧道简化为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地基梁,利用有限差分理论计算了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隧道变形和受力特征。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埋深、破碎带宽度和倾角变化对隧道纵向变形和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埋深越大,破碎带内纵向荷载越大,但纵向荷载的增长速率越小,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小;②破碎带宽度越大,纵向荷载整体越大,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大,最大变形位置越接近于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③破碎带倾角越大,纵向荷载越接近于均布,上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附近变形和受力越趋于对称。  相似文献   

17.
由于平原区地势平坦,沟渠纵横,河道众多,同时平原地区经济发达,路网也相应发达,故需要修建的构造物较多。构造物类型的选择与布置,不仅对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工程造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对线形设计效果及其使用质量的优劣有着重要影响。该文对平原区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优化策略进行了探析,对构造物的选取与布置进行综合衡量,并选择适当的纵断线形技术指标与合理的交通组织,来对纵断线形进行优化,以期实现在工程造价最经济的同时,纵断线形设计效果及其使用质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驱动的材料基因组方法是未来材料研发的趋势,尤其对于具有复杂材料组成、显著结构随机性和材料分布不均匀性的沥青混合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推动沥青混合料基因组方法的应用,综述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材料基因组体系及与使用性能的关联。首先,总结了目前材料基因组方法在材料工程领域的应用;然后,介绍了沥青混合料基本材料特征基因,主要包括沥青组分、沥青微观结构、集料矿物组成和集料形貌特征,并分析主要特征基因与材料性能之间的联系;进而,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基因,包括空隙分布、集料分布和集料接触关系,总结了细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及特征基因与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联系;最后,展望表征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代表性材料基因组体系、基因组数据库、共享平台及数据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行驶安全,降低道路整体运行风险,结合雨天风险特征,开展考虑运行风险的雨天可变限速研究。首先应用随机森林模型,标定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动静态风险因素的特征重要度,并结合熵值理论,建立高速公路风险模型、计算风险系数、划分风险等级;之后,以空域自适应算法中可变限速推演变化规律为基础,考虑大、小型车的行驶特征,结合预期风险、雨天停车视距、水膜厚度等因素,优化可变限速模型,细化大、小型车辆的初始控制值,进而提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能见度下的可变限速推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驾驶模拟实景仿真系统、心理生理检测设备、微观交通流仿真软件,开展可变限速系统控制值合理性及驾驶人行车适应性与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和降雨量增大,在可变限速控制下,驾驶人呈现出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理紧张度降低的状态,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高频值、心率变异性低频值、心率变异性差异值分别由74.13、0.121、0.643、2.37变为78.23、0.192、0.567、2.01,驾驶人对限速方案的适应性良好;同时,可变限速可保证道路整体通行效率,不会造成交通流风险震动,在小型车、大型车限速分别为80、60 km·h-1和小型车限速60 km·h-1、大型车禁止驶入场景下,碰撞时间均值、中值大于未限速场景,各车道的行车安全性均能得到保障;提出的雨天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合理,且具有一定工程适应性,能为异常天气高速公路宏观车流主动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的极限承载力、滑移特性及破坏模式,设计3组10个推出试件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纤维、螺栓直径、螺栓孔径比等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螺栓拉力、破坏模式及荷载-滑移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大螺栓直径,可以明显提高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其中Φ22直径螺栓较Φ16,Φ19的螺栓的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83倍、1.39倍;孔径比越小,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越大,极限滑移量明显增加;随着混凝土强度降低,螺栓剪力键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明显降低,滑移量则有所增加;掺入纤维后可以提高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对极限滑移量改善不明显;钢混界面黏结力提高后,剪力键的初始刚度有所增加,承载力和滑移量则明显减少。最后,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拟合方法提出了钢-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承载力计算公式和荷载-滑移曲线公式,为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