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铁路钢板梁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分析及抗力分项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研究无纵向加劲钢板梁极限承载力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纵向加劲铁路钢板梁在纯剪、纯剪和弯剪复合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给出了计算公式。在计算可靠度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抗力分项系数。按老规范的允许应力法和本文的极太态法分别对比设计了6片不同的钢板梁。结果表明,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梁比允许应力法经济、合理可靠,本文成果已纳入新规范。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竖向加劲肋间距和腹板鼓曲对钢板梁承载力的影响,在考虑腹板初始鼓曲四种竖向加颈肋间距的情况下,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钢板梁的纯剪和纯弯极限承载力及腹板鼓曲的变化情况,并与无鼓曲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由计算结果可知,竖向加肋间距对纯弯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对纯剪极承载力有一些影响,而腹板鼓曲对纯弯和纯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则可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轮压作用下铁路钢板梁上产生的局部荷载,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分析了局部荷载对钢板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对铁路钢板梁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轮压作用下铁路钢板梁上产生的局部荷载,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分析了局部荷载对钢板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对铁路钢板梁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芜湖长江大桥箱形压杆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切割法对芜湖长江大桥板厚44mm及40mm的箱形压杆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实测,给出了残余应力沿板厚和板宽方向分布的规律及加颈肋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在实测基础上,根据统计原理拟合了用于理论计算的厚板焊制箱形压杆的残余应力分布图式,采用数值积分法,编制了压杆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分别考虑初偏心,残余应力等初始缺陷及加劲肋等因素的影响,对厚板焊制箱形压杆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长细比λ的增加,杆件逐渐由压屈特性表现为压溃特性;残余应力及初偏心对工程常用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残余应力可使稳定系数φ值降低近20%,芜湖桥箱形压杆的加劲肋对φ值影响不明显,其主要作用在于增强构件的局部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竖向加劲肋间距和腹板鼓曲对钢板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在考虑腹板初始鼓曲及取四种竖向加劲肋间距的情况下,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钢板梁的纯剪和纯弯极限承载力及腹板鼓曲的变化情况,并与无鼓曲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由计算结果可知,竖向加肋间距对纯弯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对纯剪极承载力有一些影响;而腹板鼓曲对纯弯和纯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则可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7.
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中存在钢管初应力的现状,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主跨368 m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了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在考虑双重非线性和一致几何缺陷后,得到了无初应力与有初应力的极限承载力稳定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钢管初应力度较大,且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初应力不容忽视;初应力不仅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面内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面外极限承载力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利用承载力极限状态理论,提出了钢板梁腹板屈曲的验算方法,并对《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中有关条文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一座足尺重载铁路钢筋混凝土T梁的抗弯承载力,并与Q/CR 9300—2018《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和TBJ 2—1985《铁路桥涵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承载能力进行对比,进而对极限状态法和容许应力法设计理论进行对比分析,选取一片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的12 m跨度钢筋混凝土足尺T梁(专桥(88)1024)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两种设计方法进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继而根据静力加载破坏试验中钢筋应力、T梁的变形和裂缝发展状况以及最终破坏状态,得到T梁实际承载能力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破坏试验得到的实际承载能力是极限状态法计算的1.59倍,说明按容许应力法设计的钢筋混凝土T梁抗弯承载力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极限状态法的钢筋应力容许值略低于容许应力法的容许值,实际钢筋应力比理论计算值低9%,约为极限状态法容许值的95.8%,能满足极限状态法的要求;挠度的试验值比两种理论计算的挠度低约8%,满足挠度的容许值要求;裂缝宽度的试验值均比理论计算值大21%,但仍满足裂缝宽度的容许值要求。该梁经过多年运营,其抗弯承载力、应力、挠度和裂缝宽度仍可满足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的要...  相似文献   

10.
对竖向与水平荷载试验中18榀UPC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和框架梁中UPS的应力变化与极限应力进行探讨,并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定性定量分析了UPS极限应力对UPC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四点弯曲试验研究用预应力碳纤维织物增强混凝土板加固持载RC梁的抗弯性能。针对梁的持载水平完成2个加固工况试验及1个参考工况试验。对各工况试验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承载力、延性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CTRC板能明显提高持载混凝土梁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和极限承载力但加固梁的延性降低。与未加固梁相比,加固梁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最大分别提高了64.1%和80.6%。本文提出的一种加固梁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片跨径20 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破坏性加载试验,详细探究预应力混凝土T梁由弹性阶段经过弹塑性阶段最后达到极限状态过程中的挠度、刚度以及跨中截面应变的变化,并对其中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验证平截面假定在预应力混凝土T梁整个受力过程中的适用性并提出根据混凝土T梁中性轴位置和跨中截面极限应变推测梁承载力的简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力学性能、受力机理、弹塑性性能及极限承载力等基本受力特性,得到荷载与T梁的挠度、应力、中性轴等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预测T梁桥的极限承载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管(方)混凝土结构在用于梁类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截面梁,探讨该新型组合截面梁的抗弯性能及极限承载力。介绍了4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简支梁)的抗弯试验研究,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实测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正应变变化满足平截面假定;粱抗弯过程中内填混凝土与钢箱室壁粘结可靠;荷载位移关系(M-f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接近,梁具有良好的延性;极限抗弯承载力略高于理论结果,表明提出的考虑套箍效应的理论承载力计算公式可行且偏于安全。钢箱-混凝土组合梁通过进一步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疲劳荷载后重载铁路桥梁剩余静载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变和振幅的疲劳试验实时测试系统,通过10片1/6缩尺模型梁疲劳试验,研究重载铁路桥梁疲劳后静载破坏形态以及振幅、刚度、非预应力筋和预应力筋应变、混凝土应变随反复荷载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重载铁路32m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后剩余静载承载力演变呈现"Z"字形三折线的3个阶段,即基本不变阶段、直线下降阶段和压弯失稳破坏阶段。第一阶段,疲劳后试件静载破坏形态与普通静载破坏形态相同,试件静载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第二阶段,试件静载承载力直线下降,直至压弯失稳破坏,最终梁的剩余静载承载力降至原有承载力的50%~60%,主要由预应力筋提供。与普通静载破坏试验相比,疲劳后静载破坏试验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混凝土、梁底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等材料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上,受压区混凝土残余应变不断增加,变形模量降低了20%~30%,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残余应变也明显增加,但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预应力筋极限强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锚杆抗拔试验研究了岩体结构面对锚杆抗拔性能及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结构面的迹长、倾角、数量均会降低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当结构面的规模(迹长)、倾角(产状)以及数量(密度)增加时,都会导致结构面范围增加,使得模型不完整程度上升,模型提前进入塑性软化阶段,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以及残余强度因此不同程度下降,极限抗拔承载力下降范围约3%到20%。结构面数量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较其它参数(迹长和倾角)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宁句城际轨道交通(南京—句容)项目为背景,开展了预制盖梁独柱墩的足尺模型偏载试验。研究表明,预制盖梁接缝面在设计偏载下始终受压,在极限荷载下表现为受拉侧墩柱弯曲破坏。提出了判断独柱墩偏载破坏形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应力约束不等式,以及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弯矩-轴力包络,根据加载路径与公式对应的曲线交点顺序获得偏压墩柱的破坏形态,其所预测的偏载失效顺序与试验结果一致。此外,在给定偏载控制工况下,可运用该方法确定墩柱截面设计参数,使之符合预期的失效破坏模式或增强墩柱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对竖向与水平荷载试验中18榀UPC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和框架梁中UPS的应力变化与极限应力进行探讨,并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定性定量分析了UPS极限应力对UPC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既有运营铁路上8 m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加固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现场实测数据,研究粘贴钢板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释放混凝土受压区过大的压应力,提高小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竖向刚度和抗弯承载力等方面的适用性,并提出体外预应力加粘贴钢板综合加固技术,可为同类桥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U.L列式单元增量平衡方程,提出了一种建立钢筋混凝土梁单元弹塑性刚度矩阵的新方法-单元节点截面内力塑性系数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用该方法计算了两个大型单拱面预应力混凝土系杆拱桥模型。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构极限承载力与试验结果良好接近。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混凝土单轨交通轨道梁自重大易开裂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应力钢混组合轨道梁,利用内部钢箱和两侧、顶面外包混凝土协同工作,并在钢箱内配置体外预应力筋达到改善轨道梁受力和使用性能的目的。本文给出了这种新型轨道梁的详细设计过程,手算内容主要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包括抗弯抗剪承载力、稳定性以及挠度验算,再利用ANSYS建模计算,并与手算结果对比,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按照有限元计算结果调整预应力筋方案,使两侧外包混凝土的应力满足规范要求,最终得到这种新型的预应力钢混组合轨道梁的截面布置和预应力筋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