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为了提升纯电动商用车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根据ECE法规和前后轮理想制动分配曲线,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以后轮为驱动轮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并提出了一种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在AVL-CRUISE中完成纯电动商用车的模型,在NEDC工况下完成并联策略与串联策略的仿真,串联策略比并联策略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8%。结果表明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策略能够大大提高纯电动商用车的制动回收效率,是提升纯电动商用车续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蓬  金达锋  罗禹贡  任勇  许少文 《汽车工程》2005,27(5):570-574,606
以某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制动回收工作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其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分配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6个典型的循环工况来评价现有制动力分配策略的优劣,并与Advisor中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了比较。无论是燃油经济性、整车能量效率、回收能量占燃油消耗的百分比,还是能量回收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汽车制动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以车速、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制动强度为输入变量,以制动力分配系数为输出变量的模糊控制器,利用制动力分配系数并考虑电机、蓄电池和制动稳定性要求对能量回收的制约,提出了汽车前、后轴机械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将开发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嵌入AVL Cruise整车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沿ECE曲线的经典控制策略,该策略制动稳定性和舒适性有所提高,FTP75工况下节能贡献率提高了17.22%。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了某混合动力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选取制动踏板位置、车速及电池SOC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设计了适于能量回收的制动力分配规则和模糊控制器.建立了电机、蓄电池和车轮动力学等模型,对不同初速下的再生制动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制动力分配策略,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且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大许  兰凤崇  陈吉清 《汽车工程》2013,(12):1057-1061
针对具有双轴双电机四驱结构的电动汽车,设计了一种基于I线制动力分配策略。该策略在制动时,前后轴制动力按照I线分配,前后电机同时回收能量,既发挥了制动能量回收潜力,又保证了制动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回收更多的能量,制动力分配曲线与I线相吻合,保证了制动稳定性,也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增程式重型商用车制动能量回收率和制动性能,通过分析大量实车制动数据,以制动踏板位移和制动踏板位移变化率为输入设计制动意图的模糊推理规则,采用LQV神经模糊系统建立制动意图识别模型;在制动力分配要求、电机再生制动约束、蓄电池约束等约束条件下,基于制动意图识别建立机-电复合制动控制策略,并通过60km·h~(-1)初速单次制动工况仿真、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工况(CCBC工况)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复合制动控制策略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能够准确识别驾驶人的制动意图,优化制动力分配,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其中60km·h~(-1)初速单次制动工况下轻度制动和中度制动的能量回收率分别为19.05%和15.69%,CCBC工况下制动能量回收率达到了16.65%;提出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能够满足实车制动需求,在30km·h~(-1)初速单次制动工况下轻度制动和中度制动时,蓄电池SOC分别上升了0.019%和0.011%。因此,基于制动意图识别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能够显著提高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是一种提升电动汽车经济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增加汽车续驶里程,本文针对前、后轮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的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定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时,采用以路面特征值识别为前提,将f线、ECE法规线和I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当前路面的附着系数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可使汽车在获得较大制动力的同时确保制动的方向稳定性;在制定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时,根据车辆实时工况,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分配驱动轮上的再生制动力,可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建立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并在CYC_1015和CYC_UDDS两种工况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比ADVISOR原车控制策略能更好地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提高了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混合动力城市物流车制动能量回收的安全与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建立了载荷估计和质心位置解析模型,使控制策略适应各种载荷变化。控制策略以制动安全性和能量回收性为优化目标,以制动力分配系数和电机制动力矩比例系数为控制变量,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基于模糊控制器的理想解决策法得到决策解。驾驶循环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制动安全性和更高的制动能量回收性。  相似文献   

9.
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策略一般是固化的函数曲线,由当前车速直接确定出再生制动转矩,并未考虑 制动踏板开度这一因素,驾驶员的制动感觉较差。为了衡量驾驶员的制动感觉,提出了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的概念, 即驾驶员以不同制动踏板开度在不同初速度下进行制动。在采用电- 液复合制动与只采取传统液压制动时,二者所得出 的制动加速度和制动距离分布的差异情况,差异越小则代表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越好。在AMEsim 和simulink 软 件联合仿真环境下,建立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模型和电动汽车整车模型,通过引入制动踏板开度修正系数对再生制 动力矩进行标定,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效能一致性的制动能量回收转矩的控制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取得与 传统液压制动系更为接近的制动效能和制动感觉,同时较现有并联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5.9%, 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效率并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性,通过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对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系数进行分配,采用模糊控制策略分配驱动轮再生制动力,然后使用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器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并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器能够明显提高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11.
HEV制动意图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的工况数据建立辨识模型,实现了对制动意图的准确识别.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再生制动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制动意图识别可有效地优化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的控制策略,从而进一步改善混合动力汽车制动时的驾驶感觉和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续驶里程及蓄电池供电技术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主要因素。再生制动技术作为提高整车能量利用率的有效方案,为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的提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针对再生制动关键技术,分别阐述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和再生制动能量管理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再生制动策略问题,分别从制动意图识别、制动力分配以及轮缸压力控制三方面总结了再生制动相关控制策略;针对能量管理问题,分别从制动能量回收潜力与能量回收效果评估两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通过能量流机理计算车辆节能潜力的方法,并对未来再生制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柴油机独立减压缓速、排气缓速性能进行研究,获取了二者在循环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区域和性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二者最优方案形成了复合缓速系统,进一步分析独立缓速性能改进方法在复合缓速中的适用性,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缓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缓速装置,合理匹配后可在柴油机运转转速范围内获得与柴油机标定功率相等的制动功率,同时柴油机排温仍然可控制在限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汽车制动性能是汽车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乘用车制动有关标准: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中的相关要求,对乘用车制动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制动意图的识别和不同制动意图所要求的不同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研究.通过试验,验证了制动意图识别算法和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复合制动系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摘要:某微型轿车在开发初期,制动距离偏长,不满足技术标准要求。制动距离偏长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分析起来比较繁琐。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容易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最终使其制动性能达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ECE制动法规对行车制动失效条件下的多轴汽车剩余制动性能的要求,提出基于ECE制动法规的多轴汽车剩余制动性能分析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在理论分析中,最大减速度采用作图分析方法求得。最后,通过实例来说明本方法的分析过程。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8.
王银  李政  袁菏伟 《汽车电器》2004,(12):39-40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能使汽车在任何路况及紧急制动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制动效能。本文简要介绍了奥迪轿车ABS的原理及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9.
车辆防抱系统鲁棒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军 《汽车工程》1998,20(1):17-23
本文讨论了防抱制动系统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采用鲁棒和性能加权,系统有效地抗干扰和参数变化,使控制器有效地适应不同的路况及制动工况,与PID算法进行了比较,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控制器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20.
汽车在生活和生产中日益变得不可或缺,对汽车安全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对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影响。针对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问题,分析比较了目前各种分配方式的不足,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基于实际载重的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控制方法。建立并详细阐述了该控制方法的理论模型及相关的约束条件。对该控制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和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说明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