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油耗法规日益严格,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新开发车型的基本配置之一。发动机频繁启动导致的振动极易引起乘客抱怨,因此发动机启停抖动性能越来越引起整车企业关注。良好的发动机启停抖动水平对整车NVH性能的提升有巨大作用。影响发动机启停抖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启动电机、ECU控制逻辑、发动机结构及悬置性能匹配等。文章重点关注动力总成悬置匹配对发动机启停抖动的影响,对发动机启动过程及振动的传递进行了分析,通过悬置系统的优化,将整车启停抖动水平大幅降低,提高了整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纯怠速工况,与传动汽车怠速有所不同,几乎完全无负载,可能会存在间歇性低频抖动问题,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首先提出间歇性指数来评价抖动的间歇性水平。进而对车内振动、发动机振动、转速波动和发动机缸内燃烧压力进行了全面测试及分析。综合利用时频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燃烧稳定性分析来识别间歇性抖动原因。研究表明,车内的间歇性抖动是由发动机的转速波动和燃烧稳定性差引起。通过优化发动机VVT参数,可以明显改善整车间歇性抖动,间歇性指数改善了40%,主观感受较好,达到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某乘用车整车怠速抖动问题,首先通过振动测试确定抖动问题的频率和阶次,通过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刚体模态试验,研究抖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利用CAE仿真手段进行悬置刚度灵敏度分析,然后对悬置元件进行刚度检测进一步确认悬置刚度问题,最后通过重新匹配悬置解决了抖动问题。本研究对解决整车怠速抖动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某乘用车整车怠速抖动问题,通过振动测试和频谱分析确定抖动抱怨频率,采用刚体模态试验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测试,进一步分析怠速抖动产生的原因;基于转速控制方法研究不同怠速转速下的车内振动情况,给出怠速转速调整的推荐方案并进行实车验证。该研究对解决整车怠速抖动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汽车在怠速工况下,存在异常抖动,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针对该问题,对车辆的振动特性和发动机燃烧特性进行了全面测试。综合利用时域分析、频谱分析和阶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异常抖动原因。研究表明,0.5阶异常抖动原因来自于发动机激励,问题车辆的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较差,其中的第三缸燃烧不充分,是整车0.5阶异常抖动的原因。建议通过发动机标定或结构优化来改善该问题。  相似文献   

6.
某不带平衡轴的三缸发动机乘用车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怠速抖动问题,降低了整车的NVH品质。文章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发现旋转惯性力矩和往复惯性力矩不平衡,明确了发动机的激励方向和激励频率;通过建立包括动力总成和悬置在内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出动力总成六自由度刚体模态,通过优化各悬置的刚度,实现了两种避频方案:方案一是Rx、Rz模态高于1阶激励,低于1.5阶激励;方案二是动力总成6个刚体模态均低于1阶激励。两种方案进行装车试验后,方案二怠速抖动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此优化方案适用于不带平衡轴的三缸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某乘用车整车怠速抖动问题,首先对抖动问题进行主观评估和客观测试,然后针对激励源即发动机进行惯性激励分析和燃烧激励分析,最后通过提升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改善了车内怠速振动。该研究对于整车怠速抖动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车型:配置4G69S4M发动机、自动变速器。VIN:LGWEF4A51EF××××××。行驶里程:470km。故障现象:仪表上发动机故障灯常亮,并伴有发动机间歇性抖动现象。故障诊断:使用诊断仪读故障码为P0300,发动机随机/多缸失火。此故障可能有以下故障原因:(1)喷油器故障导致喷油过多或过少。(2)喷油器到发动机ECU的线路或插接件故障导致喷油不正常。(3)发动机ECU控制喷油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某混合动力车型怠速工况不规则抖动问题,采用振动测试明确了问题的抖动特征,并通过发动机怠速工况燃烧稳定性及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测试结果,确认了产生抖动问题的原因,最终提出调整排气VVT相位来改善发动机怠速工况的燃烧稳定性,进而解决了车内不规则怠速抖动问题。该研究对解决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型的怠速抖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发动机失火(Misfire)俗称缺缸,是指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发动机的某一个气缸或某几个气缸断续或连续的混合气燃烧不良或不能燃烧的现象。发动机失火会使发动机运转不平稳,其典型故障现象为发动机怠速抖动,同时还会使发动机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及排放性能变差。发动机失火类型主要分为单缸失火和多缸失火。发动  相似文献   

11.
制动抖动产生机理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动抖动现象、产生机理、影响因素、预防和验证措施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提出将制动抖动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整合起来,协同解决,对制动抖动的关键因素进行总结,最后通过设计控制及台架和整车试验验证预防制动抖动.  相似文献   

12.
公路工程中,很多特殊部位的填料无法使用大型机具施工,但还要求填料具有较高的压实度、一定的强度、良好的水稳定性等,如桥梁台背填筑的砂砾。本文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提出了“水撼法施工水泥稳定砂砾”(简称水撼水泥砂砾)的成型工艺,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得出结论:①水撼水泥砂砾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强度;②水撼水泥砂砾介于水撼砂砾与常规碾压式水泥稳定砂砾、贫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之间,能够很好地适应上述特殊技术要求。因此,水撼水泥砂砾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了某SUV主驾驶员座椅在加速时抖动较大的问题,结果表明,主驾驶员座椅2号安装点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在44.5 Hz附近远超目标值,是引起座椅抖动较大的主要原因。结合基于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所获得的理想挂钩布置点、排气系统结构和车身底部空间,优化了挂钩位置。通过挂钩尺寸和搭接结构优化,大幅提高了排气系统挂钩的一阶局部模态。优化方案各挂钩-主驾驶员座椅安装点的振动传递函数峰值明显降低,最大降幅百分比为36.7%。样车道路测试时主驾驶员座椅靠背测点的振动加速度峰值由1.19 mm/s2降至0.66 mm/s2,主观评价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中型客车后视镜在怠速工况下抖动大的问题,采用CAE仿真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表明,后视镜的1阶和2阶模态频率分别与发动机的1阶和2阶激励频率很接近,后视镜的抖动是由发动机的1阶和2阶激励引起共振。最后对后视镜骨架进行优化改进,顺利解决了怠速工况后视镜振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某车型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能够明显感觉到车辆存在垂向跳动,90km/h最为明显,且车辆通过减速带时振动收敛性较差,存在二次余振,本论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采用液压悬置+调整部分悬置Z向刚度的方法,解决了shake问题。  相似文献   

16.
Multibody dynamics and tyre models have made possible detailed analysis not only for ride and handling, but also for determining their effects on tyre nonuniformit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steering wheel vibration, both shimmy and shake, excited by different tyre imperfections by using the commercial simulation package ADAMS/car 2005R2 and FTire. Different settings with respect to imperfection locations, amount, and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defects have been studied. An interesting beat phenomenon is observed when all the wheels have imperfections. A procedure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imperfections in the tyre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rig has also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微型车在时速80 km/h以上出现方向盘抖动严重的问题,采用试验分析、数据统计及模态测试等方法,测得方向盘Y向振动加速度最高达到0.95 g,并确定方向盘抖动的主要原因为转向器模态与轮胎高速转动频率发生耦合.通过将转向器导套长度由10 mm增加到16 mm,控制齿轮条间隙在0.08 mm以下,提高了转向器刚度,从而将最大振动加速度降至0.12 g.经试验确认,改进后的方向盘抖动情况明显改善,满足改进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款踏板车在特定车速下间歇性振动过大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验证了该摩托车存在的拍振现象是导致此间歇振动的主要原因,结合拍振的产生原理,提出拍振控制的主要方法,综合考虑整车性能等因素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案,该方案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千米级斜拉桥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以一座主跨1 088 m的斜拉桥为工程背景,按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一座几何缩尺比为1:35的全桥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改变塔梁间的连接方式,建立了塔梁间纵向无约束的非减震体系和塔梁间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体系,选用4条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进行了4个振动台纵向一致激励的全桥振动台试验,然后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2种体系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千米级斜拉桥纵向无约束体系的地震响应受输入地震动的特性影响较大,对于长周期成分丰富,特别是对应于结构一阶周期的加速度谱和位移谱谱值较大的地震动,结构的地震响应较大;千米级斜拉桥非减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同样也受输入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较大;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体系可以减小结构的梁端位移、塔顶位移以及塔底钢筋应变,但输入地震动的特性会影响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对于特征周期较长、长周期成分丰富的地震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较好,而对于有明显速度脉冲的地震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相对较差,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0.4g时,在场地人工地震动、Loma Prieta地震动作用下,梁端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62.41%、37.75%;对于有明显速度脉冲的地震动,需要选择阻尼系数更大的黏滞性阻尼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timal design process for a steering column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A design guide is proposed at the initial concep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obtain sufficient stiffnes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while reducing the idle vibration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Case studies on resonance isolation are summarized, where vibration modes among the systems are separated by applying a vibration mode map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an optimal dynamic damper system using a 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analysis. The damper F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added to the vehicle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This analysis method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arget performance 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 and reduction of damper tuning activity after the proto car test stage. Through the proposed steering column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a lightweight vehicle with high stiffness is possible prior to the proto build stage. Furthermore, the improved process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number of proto car test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steering syste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