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随着80后崛起成为汽车消费群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汽车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近两年来,以文化为主旨的汽车展览也开始出现了。毕竟汽车的消费行为被赋予了多元化而又复杂的感情因素于其中,否则我们为什么不为微波炉或者电冰箱弄个文化展?汽车是个非常有文化的载体,国外的各类汽车文化展览比比皆是,英国的Goodwood汽车文化展、美国的圆石滩车展和SEMA改装车展、日本的东京改装车展和NISMO赛车节等。这些车  相似文献   

2.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1,(10):42-43
随着存量市场的到来,特别是车辆电动化带来的售后维保需求的降低,未来的汽车售后业务将必然逐步脱离依靠动力总成定期维护作为维系客户这一核心抓手,并向提供生态体验型服务的盈利模式转变.笔者在此梳理J.D.Power对于汽车售后服务的研究报告,以供读者参考. 在目前万亿级的中国后市场上,众多业态百家争鸣,力图在这一变革中弯道超...  相似文献   

3.
资讯速递     
《汽车维修》2013,(1):48
尼尔森:5年内中国豪华汽车市场规模将翻番尽管今年车市增幅整体回落,豪华车市场却一直高歌猛进。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汽车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变化。调查显示,豪华车消费群体正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消费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新富阶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一些新变化已经悄然出现。与传统豪华车的消费人群不同,年轻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配件》2024,(5):36-37
<正>当前,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支撑,在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环保助推、消费牵引的共同作用下,汽车电子占整车价值比重不断提升,行业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汽车电子是安装在汽车上所有电子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总称。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电子创新性用途的不断开发,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实确切来说是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球主流汽车消费群体从欧美逐渐转移到了亚洲。那些欧美主流消费群体现如今愈发穷困潦倒,富饶的亚洲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又空前强大。而亚洲消费群体当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首屈一指的就是中国消费者了。所以无论欧洲还是美洲(确切来说就是美国),无论那些新兴汽车厂商还是老牌汽车厂商,都将汽车研发的目标客户人群设定为了中国消费者,或者说更加倾向于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而从近两年欧美主流汽车厂商对电动车技术研发和量产车投放来说,最具规模和潜力的莫过于大众汽车集团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汽车存有量不断攀升、汽车消费文化的提升,汽车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二手车的消费将会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支撑,而在二手车消费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二手车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汽车金融服务的两种盈利模式:汽车销售盈利模式和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在详尽分析基础之上指出现阶段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芯片是提升智能驾乘体验的重要载体。随着智能驾驶硬件和架构的不断升级,业界正热议与之相关的算法、软件、操作系统如何协同发展,构建智能化硬件软件新生态。2023年12月6日下午,在2023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芯片高峰论坛的“构建汽车智能‘芯’生态”主题论坛上,零束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运营总监梅近仁,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算法平台部部长高嵩,深圳市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存储事业部市场总监王作鹏,  相似文献   

9.
<正>汽车芯片作为未来汽车的中枢大脑,是推进新型汽车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聚力推进全球芯片产业和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当其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增长重要引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消费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白鹏 《世界汽车》2004,(8):66-67
安全、环保、节能是本世纪汽车发展的主题,"买车首选安全"更是目前汽车消费心理的突出反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安全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驾乘安全对于那些追求现代化、高效率,高节奏生活的汽车消费群体来说尤显重要。汽车安全性有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之分,汽车碰撞和乘员保护属于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范畴。汽车碰撞试验的目的在于减少汽车事故的人  相似文献   

11.
如今,汽车智能化是全球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中国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消费者层面,用户对"智能汽车"是怎么认识的?对车载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消费倾向又是如何,本文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王镭  庞有俊  王亚芳 《时代汽车》2021,(3):15-17,20
随着新四化的开展,汽车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交通工具逐渐向智能终端转变.智能座舱作为用户和车辆进行交流的界面,逐步成为企业产品智能化的新破局点.而HMI人机交互设计作为座舱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量化人机交互特征性研究也成为了企业的关注重点.本文首先分析智能座舱及HMI人机交互设计在汽...  相似文献   

13.
《汽车知识》2009,(12):16-1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DP连年快速增长,汽车现已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当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目前已从最初的冲动消费“甭管是好是坏有一个就成”的萌芽状态,逐步转入“知识主导消费”的更理性的成熟消费。无论是初次购车或更换现有汽车,人们已更倾向于技术领先、经济实用的产品,而汽车厂商深谙此道,将宣传趋向由“又大又便宜”向“又新又省油又安全”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1什么是调校调校,tuning,有乐器的调音、定音之意。主要是靠听觉、触觉去感知问题。而在汽车的底盘性能调校上,主要是靠触觉、听觉、视觉去评估车辆的安全感、舒适感。调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汽车作为一种消费产品,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五感六觉”,这就要求厂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适应性调校。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里,中国的汽车行业迅速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以其飞快地速度走进一个个普通家庭,汽车消费成为又一新的消费领域.在此消费中,汽车的维修与保养成为最为重要的支出项目.本期介绍一下汽车修补中所使用的底漆.底漆对于我们汽车维修人员是再熟悉不过了,而对于我们每个汽车用户就比较陌生,汽车维修人员会在施工过程中对底材的认识来选用底漆,同时配合产品的配套来保护好顾客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6.
正J.D.Power日前与平安银行联合发布了针对汽车金融行业的金融科技应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智能风控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重塑消费者的购车体验,推动汽车零售业态转型升级。未来10~15年,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模式将呈现全新格局,逐步实现全线上便捷购车、汽车金融智能化、汽车消费定制化、车内消费无感融入等消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智能化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大潮下,智能汽车已成为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并成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梳理汽车产业经历的4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智能化技术革命的内涵和外延,即汽车的智能化不仅是汽车作为一种大众交通工具智能化操控行驶水平的提升,还包括以汽车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的整体智能化发展甚至跃升,在更大范围内还逐步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领域渗透,三者共同构成了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和横、纵体系。我国前期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与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超前布局,已经为发展智能汽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正面临引领全球汽车智能化的巨大机遇。在积极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应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优势,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布局,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和智能交通甚至智能城市协同发展,加快占领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徐飞 《世界汽车》2021,(3):68-73
稳步上升中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迎来一股新兴消费力量的崛起,他们年轻、有活力,在事业中努力拼搏,蒸蒸日上,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以及生活角色的转变,让这个群体对汽车产品提出了不同以往的需求。如何把握这样一股年轻力量,成为了一款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自汽车诞生之日起,技术一直引领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而技术的提升,除了持续进步的底盘技术、动力技术和不断进化的造型艺术,还有不断深入的行车与驾驶安全技术,其中后者正被日益广泛重视。自汽车诞生以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汽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的是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而大约近10年来,能够使汽车技术不断发生明显的质的飞跃的,则是智能化管理技术的不断导入和应用,从介入发动机动力系统管理,到介入底盘系统(传动、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新四化"(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乘势而上的同时,其市场竞争环境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一边是飞速发展的造车新势力,另一边是纷纷转身的传统车企.在这个新能源崛起、燃油车并行的双行道上,传统车企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来重新加固自己的品牌壁垒,"以用户为中心"成为了主机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