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日本关门海峡航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牛国臣 《天津航海》2002,(3):13-15,27
本文就关门海峡的航道,潮流,信号,通航情况,航法及船过海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浅谈了自己几次通过关门海峡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就关门海峡的航道、潮流、信号、通航情况、航法及船过海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根据多次通过关门海峡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航法。  相似文献   

6.
来岛海峡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谈大型船日本内海至关门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轮2003年7月18日1700时于日本Nagoya空载开航至韩国Onsan装油,原计划走大隅海峡,航程约770nmile,航时62h,预计抵达Onsan是21日0700时。由于受载期是20日,按公司指令,由日本丰后水道进入日本内海,通过关门海峡出口,直驶韩国Onsan,20日1800时前抵Onsan引航站。通过航程计算,安排20日0530时关门引航员登轮,通过关门海峡,于1600时抵Onsan引航站,直接靠泊。同时考虑到节省日本内海引航费,船方决定自引(Seklsaki至Hesaki的引航费大概为60万日币)。  相似文献   

9.
麦哲伦海峡地处南美大陆南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南美大陆东西海岸间的重要海上通道。船舶航经麦哲伦海峡与绕行合恩角相比,不仅距离缩短近270n mile,而且合恩角全年风浪较大,冬季常有流冰存在,对于小型船舶和空载船舶航行比较困难。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上考虑,航经麦哲伦海峡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此文就日本来岛海峡的航法,潮流,雾况,通航情况及过来岛海峡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作者本人过程岛海峡的经验,谈了体会。  相似文献   

11.
牛国臣 《天津航海》2000,(2):7-9,14
本文就托雷斯海峡的航法、注意事项及引水与潮流情况和通过海峡时的船舶报告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将自己通过海峡的体会进行了汇总与介绍,为船舶安全通过托雷斯海峡提供了具体、详细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日本来岛海峡的航法、潮流、雾况、通航情况及船过来岛海峡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作者过来岛海峡的经验,谈了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牛国臣 《世界海运》2002,25(4):8-10
就日本来岛海峡的航法、潮流、雾况、通航情况及船过来岛海峡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航行来岛海峡的经验,指出了航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门海峡是日本濑户内海的西门户,也是日本西海陆交通要冲,它是中国北方港口、韩国及朝鲜通往日本关东的重要水道,可大大缩减通往日本关东各港的航程。笔者曾多次指挥船舶进出关门海峡,在此总结了自己过关门海峡的航行心得,供各位同行切磋、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熊建国 《天津航海》1999,(3):8-10,15
本文扼要介绍了通过麦哲伦海峡的体会,海峡当局的有关规定,强制和非强制引航段的航法,对首次过海峡的船长,有较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海峡概况土耳其海峡(Turkish Straits)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段,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故又称黑海海峡。海峡全长345km,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两岸主权均属于士耳其,地理位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6,(6):30-33
通过对来岛海峡的地形和潮流情况的分析研究,分析潮流与主航道方向的关系,按照顺中逆西的通行原则正确选择航道,叙述航道交叉的原则,总结潮流对船舶操纵的影响,提出船舶安全通过来岛海峡的方法和通过时的注意事项,为本船通过来岛海峡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而且给他船日后航行于该水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麦哲伦海峡是世界重要的航海通道,水文、气象、底质复杂,海流多变化。近年来经常有船舶在此搁浅、触礁、碰撞,分析其原因是有关资料和心理准备不足,对该海峡的航行困难估计不足,也有经验方面的因素。文章较详实地介绍了海峡内的水文气象:地理条件及进出海峡的航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麦哲伦海峡地处南美大陆南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南美大陆东西海岸间的重要海上通道。船舶航经麦哲伦海峡与绕行合恩角相比,不仅距离缩短近270n mile,而且合恩角全年风浪较大,冬季常有流冰存在,对于小型船舶和空载船舶航行比较困难,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上考虑,航经麦哲伦海峡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