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鉴典型的建筑绿色设计及评估法,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高铁车站绿色设计评估指标模型。以长春高铁站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春高铁站设计总体效果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SLP法对物流园区等区域的功能区进行布局规划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为了对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进行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国际陆港功能区间业务流程和作业流线在布局过程中的作用。以某国际陆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LP法进行功能区布局,借鉴成熟陆港的经验确定功能区的规模比例,给出详细的某国际陆港的业务流程,并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得出功能区间的作业流线,进而确定陆港的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得出功能区的位置相关图,形成陆港功能区的布局方案。在验证SLP方法可行性的同时也为其他国际陆港功能区的布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铁网络的逐渐完善和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高铁快运的市场前景愈加广阔。为将铁科院高铁快运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示范与创新中心,对其平面布局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公路接驳等方面分析选址方案,推荐于环线东南侧布置物流基地;按照功能定位设计分区方案,将基地划分为科研创新区、装卸区及停车区;依据物流设施与设备的配置情况,提出两种布局方案,经综合比选,推荐在初期设置大型仓库,以适应高铁快运的发展需求,并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民  潘亮 《综合运输》2021,(2):59-65
本文对高铁客运枢纽区域内步行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在站城融合理念下,步行交通是高铁客运枢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利用开源数据,对比我国京沪高铁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以及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东京站、名古屋站,分析枢纽步行交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站城融合背景下枢纽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重点和指标体系,为高铁客运枢纽实现站城融合、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1年夏天,世界上有两件大事特别引人关注,一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后的告别演出,另一是中国京沪高铁首次登台亮相。这两件事似乎难以相提并论,但从综合运输的观点来看,二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吴浩  潘金山 《综合运输》2020,(7):114-120
通过图解法和分析计算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列车停站模式和不同列车运行线铺画方式下列车停站对通过能力扣除,明确最有利于能力利用的停站模式和运行线铺画方式。结合西成高铁实例,利用扣除系数法对西成高铁不同等级列车比例、不同运行线铺画方式下的通过能力进行计算,得出西成高铁最有利于能力利用的列车停站方案,总结发现提高直达列车比例、减少停站最多列车停站次数、合理的列车运行线铺画方式有利于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落客平台高峰小时内车辆和行人的到达分布规律对车辆行程时间的影响,以元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车辆交通流特性以及行人行为特性,建立落客平台微观仿真模型,并将着重讨论车辆和行人的到达规律在符合泊松分布、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等组合的九种情况下对行程时间的影响,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影响因素,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分析得出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方案,在基于综合交通枢纽需求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节点总需求权距离最小为优化目标,构造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并阐述了该问题的构造过程和优化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经济功能区通过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经济更加集聚和区域的一体化;在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区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这要求综合运输发展制定新对策。本文研究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综合运输发展问题,指出现阶段交通规划、交通政策、交通设施对主体功能区的针对性存在不足;分析了综合运输与主体功能区的互动机理,提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综合运输政策调整建议,包括交通规划集聚化,交通建设差异化,交通服务一体化,政策目标多元化,政策评价导向化等。  相似文献   

10.
阐述如何合理的进行公路网密度的优化处理,使公路网布设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与规章对保障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和安全的作用愈加显著。系统分析发达国家铁路应急管理现状与经验,阐述我国国家、铁道行业和国铁集团层面法律法规、预案与规章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强化政府层面高速铁路应急预案、完善高速铁路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高速铁路应急处置规章体系、推进应急规章体系的制修订和定期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等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高铁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风险在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内的耦合情况,将风险按照风险来源和事故处理所需工种进行分类,采用N-K模型定量分析风险之间的耦合机理。结合929起历史事故记录,分别计算单因素、双因素和三因素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双因素、三因素耦合风险值。结果表明:参与耦合的风险种类越多,耦合风险值越大;车体设备故障、供电类设备故障在耦合风险事故记录中出现较多。相关部门在风险管控中应着重注意车体设备、供电类设备运用情况,及时发现风险和采取措施,避免风险之间发生耦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的日间行车能力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而如何组织好高铁夜间垂直天窗与夜行列车之间的耦合关系、用好高铁夜间能力,是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高铁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提出了动卧列车和货运动车组两种相对可行的高铁夜间运输产品,分别对其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充分考虑高铁夜间天窗制约下两种列车的开行模式,基于市场需求提出了列车开行策略,并在充分对比两种产品的经济效益、客(货)源组织、能力分配等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高铁夜间能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京沪高铁淮河特大桥跨浍河96m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度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施工方案及工艺,同时对该桥桩基、承台、墩身等下部结构以及系梁和拱肋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确定合理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对压缩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满足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计算模型,提出了接车进路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由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制动力使用系数三因素(简称三因素)所确定的车载设备监控制动距离内列车运行时间。然后,通过对常见的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制动力使用系数取值下的车载设备监控制动距离内列车运行时间进行牵引计算仿真,并运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三因素的影响显著度,得到了线路限制速度、站前坡坡度对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影响显著的结论。最后,基于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计算模型,得到了一组指定到达追踪间隔下的高铁车站接车进路长度表,为高铁车站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铁路行业高度垄断,铁路运营普遍效益欠佳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环境下,特别是国铁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行“一省一公司”合资铁路重组整合的改革,对省级铁路平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的问题挑战,本文结合当前在全国大力推行的合资铁路重组改革的背景,分析了省级铁路平台在改革中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既有投融资能力难以支撑大规模规划项目建设、已建铁路运营大规模亏损、铁路行业建设运营高度垄断严重以及铁路土地综合开发进展迟缓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齿轨铁路的工程特点,分析齿轨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的相关需求。借鉴国内既有铁路的综合维修模式,提出适合齿轨铁路的综合维修模式。进而对综合维修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具体机构布点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18.
姜阳  李政 《综合运输》2021,(3):38-41,60
城际铁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投资主体由"部省合作"向"地方主导"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建设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方式单一、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典型地区城际铁路建设投融资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城际铁路投融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晓 《综合运输》2021,(3):61-64
我国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选择对于高速列车开行方案设计至关重要。为提升长途跨线高速列车开行效益和服务品质,按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方式对比的思路,以旅客出行需求、基础设施能力、移动设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对长途跨线列车开行方式的影响为约束条件,研究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选择模型及求解方法。选取2025年15个长途跨线起讫点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提出D站—E站、F站—D站等9个起迄点之间开行长途跨线直达列车的建议方案,研究表明直达与中转换乘选择模型能够解决长途跨线列车开行方案编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