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与答     
《世界汽车》2008,(2):120-121
现今市面上车辆的悬架有很多种:多连杆、双叉臂、麦弗逊等,它们有什么区别,优缺点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asideffur 《当代汽车》2007,(10):92-93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A级以上轿车开始抛弃拖曳臂式后悬结构,转而使用操控性能更好、乘坐舒适性更高的多连杆或双叉臂式悬架。这是否意味着逐步落伍的拖曳臂式悬架已无用武之地了?我想答案并非如此。[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车辆前期开发过程中由于悬架系统K&C (Kinematic&Compliance,多体运动学特性和弹性运动学特性)性能指标仿真精度差导致整车虚拟验证效率低的问题,利用Nastran软件计算并生成结构件MNF文件,在ADAMS/Car软件中建立前、后悬架结构件柔性化仿真分析模型,分析某车型麦弗逊前悬架及纵臂三连杆后悬架各结构件刚性模型与柔性模型对K&C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针对不同的悬架形式及分析需求,有选择地开展结构件柔性化建模,可在提高模型仿真精度的同时较好平衡模型建模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ADAMS/CAR的双横臂与多连杆悬架系统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了某款轿车双横臂式独立前悬架与E型多连杆独立后悬架模型.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表明,该车的前、后悬架结构合理,整体性能比较理想;前悬架具有良好的回正能力,转向操纵轻便,有利于提高前轮的安全性,减少轮胎的磨损;后悬架结构设计有利于增加汽车横向稳定值,减少轮胎磨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采用模态综合法计算出拖曳臂的变形量和模态,然后生成模态中性文件,导入ADAMS/Car中建立刚柔耦合的汽车多连杆后悬架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并通过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较,证明了刚柔耦合悬架模型比刚体悬架模型更为合理,能在设计阶段更真实地预测与分析汽车悬架的性能,同时也说明拖曳臂的刚度是对多连杆后悬架运动学特性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昊 《汽车.拖拉机》2012,(2):15-18,22
利用ADMAS对一种典型的多连杆后悬架进行多体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对该悬架的基本特性作出评价并通过K&C试验台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从而获得一套典型多连杆后悬架的虚拟样机。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Car中建立了传统型麦弗逊悬架及控制臂改进型麦弗逊悬架模型.通过运动学仿真计算可知、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改进型麦弗逊悬架使车轮外倾角、车轮前束、主销内倾角,车轮转角、抬头量和点头量的变化范围更小,主销后倾角变化范围稍大,更有利于操纵稳定;与传统型麦弗逊悬架相比,控制臂改进型麦弗逊悬架运动学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多连杆悬架与双横臂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进了某轻型客货两用车双横臂式前悬架系统为多连杆悬架系统,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了该双横臂与多连杆前悬架及转向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采用轮跳方法、加载地面制动力和侧向力方法,对两种悬架系统进行了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特性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连杆悬架对车身的侧倾和纵倾、车轮定位及顺从转向效应等都比双横臂悬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某多连杆悬架下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结合机构运动学和有限元优化方法,通过运动包络技术获得下控制臂的初始设计域,综合运用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技术确定下控制臂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典型工况强度校核以及样车可行性与可靠性试验综合验证,实现了满足运动空间和强度要求下控制臂的正向设计。文章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能够为汽车悬架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MATLAB软件结合多刚体系统动理学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给出了麦弗逊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导向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算法可行有效;优化后,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NSGA-II算法的多连杆悬架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空间运动学中刚体姿态坐标变换建立多连杆悬架的数学模型,基于瞬时旋转轴的近似数值方法确定其虚拟主销轴线.该数学模型通过用ADAMS/CAR软件建立的相应模型的仿真得到验证.结合NSGA-II算法对多连杆悬架跳动过程中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和车轮侧向滑移的变化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三目标Pareto最优解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连杆悬架的优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 A 级以上轿车开始抛弃拖曳臂式后悬结构,转而使用操控性能更好、乘坐舒适性更高的多连杆或双叉臂式悬架。这是否意味着逐步落伍的拖曳臂式悬架已无用武之地了我想答案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对Mazda6轿车底盘系统结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前悬架系统采用A型高支点双横臂独立悬架,不同于传统机构之处在于其下控制臂为双铰点结构;后悬架采用独特的E型多连杆结构;后副车架在不增加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刚度与强度;采用的侵入最小的制动踏板机构系统能有效地减缓对驾驶员身体下部的冲击力;所装备的与行驶稳定性有关的控制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整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壹家言 《汽车知识》2013,(1):98-101
2012年海外发布的新车不少,许多与我们密切相关,例如新雅阁、新马自达6。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两款新车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即双双摒弃了之前引以为卖点的双叉臂前悬挂,改而采用最为普遍的麦弗逊前悬挂。在这之前,曾有帕萨特从B5的多连杆前悬挂变为现在的麦弗逊前悬挂而引发过一些争议,索纳塔也早已"双叉臂改麦弗逊"。现在这两款新车的变化似乎有"跟进"的意思。事实上当这两款新车替代现款之后,主流中型车的前悬挂将彻底归入麦弗逊"门下"。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变?是简单的厂商减配吗?  相似文献   

15.
戴声良  杨丽群 《天津汽车》2014,(3):28-30,34
提高后前束杆的强度,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文章从结构力学计算和CAE强度分析着手,找出了某双连杆后独立悬架前束连杆断裂的原因,并提出将双头螺栓的结构改进为六角套管的设计方案.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前束连杆,强度相对原设计提升1倍,疲劳强度大幅提升,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理论上能做直线导引运动的新型空间机构,基于这一空间机构和相匹配的转向杆系,建立了汽车前独立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导向机构的结构参数、转向杆系对车轮运动的影响以及橡胶衬套的变形,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该新型前独立悬架的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与麦弗逊和双叉臂式前悬架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进行对比表明,该新型前独立悬架具有优异的运动学性能,与其匹配的转向杆系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转向干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多连杆后悬架的产品性能,结合各个工厂的生产方式、工装、设备的通用性、生产线的柔性化生产等方面,提出了4种多连杆后悬架的装配工艺方案,尤其是多连杆后悬架中关键零部件螺旋弹簧的装配方法,并对多连杆后悬架的整个装配顺序进行了优、缺点对比。  相似文献   

18.
2上海通用别克君威车上海通用别克君威车的悬架系统采用的是麦弗逊前悬架和多连杆式独立后悬架。  相似文献   

19.
麦弗逊式前悬架的设计改进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是减振器作滑动支柱并与下控制臂组成的悬架形式,与其它悬架系统相比.结构简单、性能好、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少。因此对布置空间要求高的发动机前置前驱动轿车的前悬架几乎全部采用了麦式悬架。文章针对汽车悬架的设计发展趋势,论述了当前麦弗逊前悬架的主要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原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轴荷的变化在基于成熟底盘的新车开发中或车辆的改型中比较常见,某一国产SUV的改型设计导致后悬架轴荷增加较大,文中对其非独立式多连杆后悬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运用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建立其多刚体模型,分析轴荷变化对悬架运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