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鹏  陈达  严启 《铁道勘察》2016,(4):55-58
以沈阳地铁9号线某暗挖区间穿越特殊杂填土地层工程为例,建立暗挖区间开挖的数值模型,分别计算区间隧道与特殊杂填土段不同位置关系以及不同地层加固措施下的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地面注浆和洞内深孔注浆地层加固措施对于暗挖区间隧道开挖沉降、变形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受城市复杂环境的影响,城市隧道的修建有时不可避免地要下穿房屋。为了达到减少房屋拆迁的目的,本文通过城市小净距软岩浅埋暗挖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隧道下穿密集房屋施工过程中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引起地表沉降量及洞顶建筑物沉降规律,进一步分析洞顶建筑物的安全性。研究结论:(1)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跨度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其中施工方法的影响最为明显;(2)根据数值模拟计算及地表建筑物的实测结果,小净距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房屋采用CD法施工+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岩体,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保护地表建筑物的安全;(3)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城市隧道工程领域,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武汉地铁2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实际,采用经验法、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预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结果表明,如不采取超前加固措施时,临近建筑物基础的局部倾斜和总沉降量可能超过规范和设计要求;而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台阶法开挖、强支护及左右洞开挖的协调等综合措施后,建筑基础和地表沉降均在规范和设计的允许值内。  相似文献   

4.
新建车站零距离穿越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势必会对其运营安全及结构变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南京某工程为实例,明挖基坑开挖通过与既有车站结构间增设一排隔离桩、对称开挖,暗挖施工采用上下台阶法进行开挖、左右导洞对称施工。根据有限元数值分析基坑开挖引起的临近地表沉降和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沉降最大值为9.8 mm,既有结构新增最大沉降量2.9 mm,累计沉降量8.3 mm,可确保既有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北京地铁八号线某区间隧道盾构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模拟预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变形规律,为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通过地表建筑物时的合理施工参数确定和现场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1)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北京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基本对称,建筑物对其周围区域地表变形影响较大,对其所在区域地表变形影响相对较小,最大差异沉降为8,09 mm;(2)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两隧道开挖对地表影响的范围主要在两隧道中心左右各36 m,开挖面影响区域为开挖面前方24 m及开挖面后方20 m范围内,施工时应重点监测;(3)实践表明实测曲线与数值模拟曲线吻合较好,数值模拟是预测盾构施工对地表及邻近建筑物变形影响规律的有效手段;(4)研究成果可用于地铁盾构施工对地表邻近建筑物的变形控制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基坑降水使孔隙水压力减小,土体有效应力增加,而造成基坑附近地表不均匀下沉,危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对不均匀沉降量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下水动力学及土力学原理,介绍了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预测了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量,且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问题是地铁隧道建设最难控制且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根据土体变形机理,对我国北部某城市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开挖地表沉降量进行有限元预测计算,并利用施工路段现场监测值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得到最大竖向沉降量产生在隧道轴线正上方位置,施工结束后的最大沉降值约为39.9 mm;实际监测MS-6断面施工结束后的最大沉降值为55.1 mm;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存在一定差异,距离隧道轴线位置越近,两者差异的数值越大。实测地表沉降值与模拟计算值整体变化一致,因此应用有限元模拟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引起地表沉降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地铁 10 号线岗厦站出入口暗挖通道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结合经验计算公式,对浅埋暗挖通道上下台阶法、CD法、CRD 法 3 种不同工法及全断面注浆加固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铁5号线为满足车辆调度需求,在九兴大道站小里程端采用左线盾构隧道与右线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的双线并行布设方案,双洞净距2.9m。本文以该超小净距隧道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开挖时地表沉降规律及夹层土体应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开挖次序,先行隧道的开挖均会导致后行洞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向先行洞偏移并有所增大;由于左线小断面盾构隧道施工扰动理论上较小,因此先施工右线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后再进行左线盾构隧道的施工顺序更为合理;先浅埋暗挖后盾构隧道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值在两洞中间区域略小于先盾构后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双线隧道通过后地表沉降槽呈现出"U"形状态,盾构隧道的通过造成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增加了约1/4;双线开挖过程中中间土体在浅埋暗挖隧道一侧受施工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地铁建设项目逐年递增,但地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如施工范围内地表沉降、施工周边建筑物倾斜坍塌及地面塌陷等,严重威胁在建区域内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针对地铁隧道施工环节地表沉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西安地铁某线路隧道开挖工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及MIDASGTSNX软件数值模拟,研究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沉降变化规律。现有数据模拟结果表明,采取当前处理措施,最大沉降量将超出预警值,可达43.3mm。基于此,提出合理的预加固沉降控制措施,以期为类似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8号线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附属风道为跨度16.2 m的单跨结构,采用暗挖洞桩法(PBA工法)施工。为有效控制导洞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必须合理安排导洞施工顺序。基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的导洞开挖方案地表沉降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与地表沉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导洞开挖顺序的地表沉降发展路径差别显著,但最终的沉降值基本一致;随着导洞的开挖,地表沉降槽宽度增加并不明显,但是由于导洞开挖的群洞效应,地表沉降速度发展较快。因此在后续的拱部开挖支护中,必须通过调整支护措施和开挖方案来严格控制地层沉降。  相似文献   

12.
隧道开挖会对周边土层造成扰动,导致既有桥桩发生变形,从而影响桥梁的运营安全。以西安地铁3号线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隧道不同施工方法对既有桥梁桩基的影响,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作为该区间隧道的施工方法。通过现场监测分析表明,该施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沉降及对既有临近桥梁桩基的影响,对黄土地区该类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深基坑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重叠。鉴于城市轨道交通这种极其重要的市政设施,高层建筑物深基坑施工必须保证邻近既有隧道的安全性。以重庆市中心区域某涉轨项目的高层建筑深基坑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深基坑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监测数据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建京张线八达岭地下车站超大跨及群洞的特点,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大规模复杂洞室的开挖全过程,对深埋群洞11种结构断面的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且对开挖断面和开挖顺序进行优化,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特别是地表沉降控制,在计算过程中将地表沉降位移结果作为对环境的影响指标。计算结果表明:在地下群洞开挖过程中,由于群洞埋深较大的原因对地表的影响不大,引起的地表位移为3.5 mm,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设计方案比较合理,对设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通过现场勘察、调研,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保证基坑安全稳定、满足工期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方法。 研究方法:从技术、施工、经济等方面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开挖方法进行讨论和比选,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开挖方法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 研究结论:理论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半放坡开挖(从地面标高3.5m到地下-9m)和地下连续墙(从-9m到-13.5m)相结合的方案,基坑稳定,施工简单、经济效益好,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满足了工期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下检票厅开挖过程中周边换乘通道的稳定性,建立地下检票厅开挖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分析检票厅开挖后对换乘通道结构力学响应,揭示地下开挖对周边既有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检票厅开挖后将引起换乘通道产生附加位移,双洞室分别开挖的过程中,右侧洞室开挖对换乘通道的影响远远高于左侧洞室,左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以左侧洞室为中心成对称分布,右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大致以检票厅中柱为中心成对称分布;检票厅开挖后,换乘通道洞壁中心最大水平位移为1.9mm,顶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0.74mm,底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3.3mm。位移值在施工控制中均满足位移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7.
超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易引起地表的过大沉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控制施工引起的沉降和保证市政设施的安全,引入棚盖暗作法的思路并应用于PBA车站,利用顶进钢管形成棚护体系,在其支护作用进行土方开挖。以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平安里站为工程背景,简述棚盖暗作法PBA地铁车站的特点及施工步骤,对不同施工阶段产生的沉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地表沉降槽进行拟合,由此探讨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沉降主要发生在管幕施工及导洞开挖阶段,约占总沉降的70%。针对棚盖暗作法PBA车站的特点,对产生沉降的原因进行梳理,提出加强空洞探测及处理、缩短开挖面封闭时间、加强超前支护的棚护效果、减小管幕顶进扰动土体、合理控制群洞开挖步序等沉降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风积砂质黄土是极易发生崩塌的土质,在隧道掘进开挖施工中会造成开挖工作面的失稳,如遇湿陷性时,会产生很大的塌陷、沉陷、下沉侵限变形和承载能力的丧失。结合准池铁路朔州隧道采用大直径迈式自钻式锚杆作为管棚超前支护工程实例,对处理风积砂质黄土段塌陷、下沉、侵限体,具有钻进、注浆、锚固施工一体化作用,施工进度快,不需要开挖钻场,钻进不需要下套管,施工方便、快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重庆某暗挖地铁车站的工程实际,对车站下半断面的开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二维地层-结构模型有限元模拟分析,提出车站下半断面开挖方案,并针对风险较大的施工步序提出了应急动态处理开挖方案;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在下半断面开挖过程中车站处于稳定状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类似工程的暗挖车站下半断面采用此开挖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李杰 《铁道建筑技术》2009,(6):81-85,108
以北京地铁十号线国双区间暗挖下穿既有地铁一号线为实例,对开挖引起的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既有线不同厚度间隔土层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在计算中将对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了地铁振动荷栽引起的压缩变形规律,从而在施工中对开挖进行了有效的知道,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对城市地下隧道修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