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时代汽车》2008,(4):32-32
3月19日,日本汽车工业会表示,受国际能源价格暴涨和员工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08财年(2008年4月1日开始)日本市场的新车销量将比本财年可能下降0.6%左右.降至530万辆。同一天,日本汽车工业会会长张富士夫还表示,如果日元升值的趋势继续保持下去.那么,在2008财年,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盈利空间还将继续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2.
《中华汽摩配》2005,(3):14-16
一.2004年汽车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以后。中期预测也将发生改变 2002年,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井喷”之后,许多机构对中国汽车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如2010年将超过1000万辆,2020年将接近2000万辆。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增长速度陡降,从2003年的36%下降到16%左右。许多人认为这个变化是短期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中国汽车市场还会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但是如果我们分析2004年汽车市场变化的原因,就会看出中国汽车市场在增长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微型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私人购车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微型车的市场格局及用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期,研究微型车的市场变化及发展对于生产、流通企业来说都是有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也有相对优势部分,那就是商用汽车。中重型载货汽车从生产规模、产品成本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劳动力密集的某些改装车、专用车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农用车、微型车则更是具有中国市场特色的优势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已占据优势地位,产品档次也符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在有效保护期内,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商用车将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生存能力较强的产品。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商用汽车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不高,不能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同国外大厂商进行合资或合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肖军 《时代汽车》2005,(11):36-37
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轿车需求将达到55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10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可达2500亿元-3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成本中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轿车中的比例将达到30%-40%。预计未来10年,国内汽车市场将持续以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国内的汽车生产总量将增长到1000万辆。相应地中国对各种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还将不断出现,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占强  张莹 《世界汽车》2007,(2):134-135
做完了2006年汽车市场回顾后,小编在想:2007年的车市会有哪些特点,又会有哪些新车型将投入市场,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经过搜集各方面信息,我们大胆地做出预测。微型车市场看到曙光与风起云涌的中级、中高级车市场相比,微型车市场因为利润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车型有限等原因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中国豪华轿车领域的竞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跨国公司加速对华豪华轿车领域渗透的动因。1.中国汽车市场逐步开放并不断融入世界汽车市场体系,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按照我国人世的承诺:2005年,将取消汽车的一系列进口配额的限制;2006年,将整车进口关税调整到25%。中国汽车市场正逐步开放并日益融人世界汽车市场体系。此外,中国鼓励汽车经销商进口国内目前产量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高档豪华车,而力争减少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中低档轿车,以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在这一趋势下,跨国汽车公司加强了对华豪华轿车的出口。在2003年8月首次出现的德国进口的汽车与日本进口的汽车大致持平的现象就表明了这一点。以往,日本汽车的对华出口额远大于德国的对华出口额,同时,日本对华出口多为中低档汽车,而德国对华出口多为大排量的豪华轿车,所以这一现象表明跨国公司对华豪华轿车的出口在呈增长之势。  相似文献   

8.
最近关于中国汽车出口的消息不绝于耳,并且出口国的范围已从第三世界发展到了汽车工业先进国家。出口品种也已从载货车、微型车、轻型客车发展到了轿车SUV等车型.甚至于我国企业还能在海外设厂.就地生产,似将走上日本,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对此当然值得高兴。好像昨天还在讲自主开发如何滞后,今天忽然间民族品牌汽车却蜂拥出口了。  相似文献   

9.
《中华汽摩配》2005,(11):47-47
2004年,中国汽车销售520多万辆。专家预测,今年将达到57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突破3300多万辆。参照发达国家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规律,如果中国平均每年每辆车在美容养护上花2000-2500元的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纷纷在华投资。德国采取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其在在华投资战略上暂时处于优势。美国汽车工业1995年才开始与我国建立合作关系,但有善于进行战略性行动和采取技术领先战略等特点。日本汽车工业由于以掌握能满足中方需求的技术自恃等原因,在华投资所处地位暂显落后,在国际竞争中错过了“双赢”机会。在世界汽车工业越来越看好中国汽车市场和国外汽车产业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还将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应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综观今年的载货汽车市场,重型车仍在上升,但增速减缓;轻型车的增幅较大,以北汽福田为代表的轻型货车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中高档轻卡市场;中、微型车有所下降。而这些表象是否真实?汽车企业为迎合市场的“大吨小标”使这些统计数据完全失真。因此以下的市场分析并不完全真实。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国内的汽车产销量继续沿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发展.前10个月的总产销量就达到350万辆.到年底.汽车销量预计突破420万辆.总销量将超过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专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保持7%以上的增长,汽车的年产销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汽车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  相似文献   

13.
白柳孝夫是日本自动车部品流通战略研究所所长,也是日本自动车新闻社的总编辑。白柳孝夫先生对日本的售后市场颇有研究,造诣很深。此次白柳先生本着日中友好和学术交流的精神,专程向本刊惠赠此稿。日本汽车零部件售后市场与国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谓大同小异。但白柳先生的研究非常深入,从中也可找出今后的市场商机.很值得我们业界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月26日,全球著名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的汽车消费品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旗下的滤清器、火花塞、制动摩擦片、冷却剂等养护类与配件类新品正式进入中国汽车后市场。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柯康宜先生和霍尼韦尔汽车消费品集团中国区总 经理李士彦先生为首批授权的经销商颁发证书。面对国外众多知名汽车零配件和消费品生产厂商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作为迟到的霍尼韦尔汽车消费品集团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赢得这个市场呢?借此机会,本刊记者采访了霍尼韦尔汽车消费品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李士彦先生。  相似文献   

15.
《汽车杂志》2006,(11):173-173
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仍保持10%-15%的增长,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增长,使得全球石油企业巨头在中国润滑油市场能够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世界汽车工业正在酝酿新的变革;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经饱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有限。世界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最大的5家公司地位不变,有可能出现企业合并;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模式将逐渐改变;韩国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的市场占有率还会提高。预测2000年汽车总销售量为:北美自由贸易区1 761万辆;西欧1 421万辆;日本705万辆;亚太地区781万辆;东欧和中欧286万辆;南美331万辆。  相似文献   

17.
近日,本田汽车公司预测2006年其全球汽车销量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由于今年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该公司全球销量的增幅为5%。据统计,2005年这家日本第三的汽车公司在全球各地共销售335万辆汽车,其中中国市场19%的增幅和南美市场17%抵消了其在日本国内市场31%的降幅。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80年代末以来农用车迅速发展的状况,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对4轮农用车的技术和性能特点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我国农村运输特点及发展趋向分析,以及与轻型车,微型车竞争条件的分析,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指出4轮农用将逐步取代拖拉机承担农村大量的运输任务车轻、微型车在乡镇企业将具有不容忽视的竞争力,在农村客运市场,短途商业运输以及小规模基建工程市场上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还会有部分3轮式农用车更  相似文献   

19.
读者天地     
《汽车杂志》2003,(8):135-137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日本汽车企业无疑属于后来者。与其说日本车厂正在加快中国的投资,不如说中国汽车正在快速融入世界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正是在与跨国公司的不断交锋中,日益成长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20.
久陵 《轿车情报》2012,(4):82-83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汽车市场的新能源化起始于1997年。那一年丰田汽车推出了普锐斯混合动力车。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价格比较高,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能普及。2005年普锐斯也曾经引进到中国市场销售,但也因为价格昂贵的原因,勉强支撑到2010年退出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