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站仪非接触隧道变形量测方法是一种快速、及时和有效的监控量测方法,它可用于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监测。本文介绍了这种方法在老营庄湿陷性黄土隧道的监控量测应用。针对湿陷性黄土开挖后变形大,变形快的特点,采用全站仪量测可快速监测,对现场施工干扰小,结果可直接指导隧道现场施工,及时服务现场动态施工。  相似文献   

2.
许锡甲 《路基工程》2017,(4):218-220
高寒地区长大隧道富水地段施工,隧道工程的涌水量较大,不及时抽排会导致洞内严重积水,不仅影响隧道施工进度,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合理配置隧道抽排水系统,既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又确保了施工工期。以虎峰隧道工程为例,通过隧道斜井反坡抽排水,对高寒地区长大隧道反坡排水施工中的设备选型和泵站布置进行分析,工程实践验证了其能满足现场排水需求,斜井内未出现涌突水现象,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工期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杨鹏  余建恩 《隧道建设》2005,25(5):38-41
对杭昱高速公路昱岭关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总结,根据公路隧道新奥法设计原理及新奥法施工程序和基本原则,针对昱岭关隧道设计与施工特点,并根据开挖围岩稳定情况及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设计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保证了隧道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超欠挖对隧道工程的危害性,提出如何及时正确地测量隧道施工中的超欠挖,着重介绍如何适用实际手段控制爆破技术中的几何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超欠挖,提高隧道施工水平。  相似文献   

5.
夹坑隧道右洞进口位于软弱、偏压不良地质地段,施工过程中明洞地段发生了坍方,并影响到暗洞的施工。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对隧道地表进行导管注浆加固,并对暗洞支护措施进行了相应调整,增加了防偏压措施,顺利通过了软弱、偏压地段。对设计、施工措施及施工工艺、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岩溶隧道施工安全,对岩溶隧道进行准确及时的超前预报,是当前岩溶地区隧道设计与施工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乌池坝隧道施工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原则、预报方案、流程进行了阐述,对今后工程施工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施工原则是:施工中应少扰动围岩,尽快施作初期支护,及时量测和反馈,并使断面及早封闭。根据我国的隧道施工经验,可扼要地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具体地说,无论用钻爆或单臂掘进机开挖,必须严格控制,达到成型好、对地层扰动最小的要求,对开挖暴露面及时进行地质描述和喷锚加固,施工全过程应在对周边位移的监控下进行,并及时反馈、修正设计和施工方法。在软弱围岩地段应使断面及  相似文献   

8.
吴强  刘保国 《隧道建设》2006,26(4):16-19,48
详细介绍了铜黄高速公路富溪连拱隧道洞口偏压段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和分析,同时结合隧道施工情况,分析了富溪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支护结构受力及地表沉降的特点,提出了工程措施,及时有效地指导了隧道的支护和加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部分已建和在建客运专线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总结,结合生产实践,主要论述了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技术特点及开挖方法选择;并以合武铁路隧道施工为例,对隧道开挖方法进行了探讨;可为大断面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韩成珂  叶英 《隧道建设》2015,35(8):802-809
为了解决一般安全评价方法单一性、滞后性以及易受人为主观影响的问题,借助多元信息预警系统实测资料,分析了以往公路隧道施工事故原因,在对传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元信息预警系统工作机制以及在头道穴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评价方法。随着多元信息预警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自动采集和监测,构建的评价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风险因素及时转化为直观的安全评价结果,同时能够指出具体风险源,最大限度地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龙潭隧道高地应力炭质页岩大变形整治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龙潭隧道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隧道开挖支护、监控量测、围岩注浆、临时支护等施工技术。实践证明: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利用监控量测手段并及时调整支护类型,能够有效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至承德高速公路某隧道工程实践为研究背景,在隧道围岩动态地质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常规的围岩位移监测、应力监测以及现场点荷载试验,及时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化综合信息,为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和在大茅隧道中使用的仪器及超前探测预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自始至终应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通过探测,首先对隧道掌子面前方数十米内的地质情况作出准确、全面、系统的判断,从而确定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再综合考虑地质因素、地压因素和主动支护因素,提出措施建议,及时指导施工,使得对隧道前方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实践证明。地质雷达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解决一些工程地质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瑞士Vereina隧道工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瑞士目前正在采用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法施工的20km长的Vereina隧道是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隧道。该隧道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所穿过的岩石中既有非常坚硬的火成岩、又有非常松软的沉积岩以及由于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构造破碎带,准确判定松软岩层和破碎带的位置决定了施工能否安全面有效地进行。为了及时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Vereina隧道施工中系统采甩了安伯格测量技术公司研制的TSP测量系统,这种建立在对反射地震波情号的接收和处理基础上的测量系统能准确预报隧道施工前方150m范圈内地质条件和岩石特性的变化.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万(源)至达(州)高速公路金竹山隧道施工,介绍了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方法。隧道施工过程的信息化施工技术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等信息的反馈,可及时了解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和开挖支护段的稳定状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方法和支护施作时间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监控量测信息可进一步修正支护结构形式,降低隧道工程风险、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隧道掘进施工方法对隧道掘进施工技术经济性的不同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了影响隧道的掘进施工技术要经济性指标各层次因素及其作用程序,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明确了隧道掘进施工方法与其技术经济性的合理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公路隧道施工时,常规的隧道围岩位移监测一般在隧道开挖后进行,不能对隧道完整开挖过程中的内部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其数据完整性不足,无法为隧道信息化施工和稳定性分析及时提供依据。针对此类问题,对烧锅隧道开挖全过程进行了围岩内部位移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对施工区域内的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为后期施工提供了依据;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通过提前制定隧道塌方施工安全保障方案,以应对隧道塌方情况的出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本文针对隧道施工塌方,提出了技术保障措施、环保措施和应急预案三方面的施工安全保障方案,对隧道塌方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浅埋黄土隧道施工的成功经验。如施工中加强初期支护质量,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加量测,及时处理地表危害以及总结出的浅埋黄土隧道开挖安全变形量为8cm等对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左线隧道肇庆端洞口V级围岩超浅埋且为碎石土与全一强风化泥岩的软弱围岩,针对其实际情况,施工中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减少了隧道施工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破坏。隧道进洞采用了长管棚、小导管注浆等措施加固岩体,洞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法减少了隧道一次性开挖断面,施工中结合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了隧道安全通过超浅埋段,满足了施工工期要求和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