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相邻互通式立交交织区的构造,并结合我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交通流理论对相邻互通立交间的最小交织长度进行探讨,以期对互通立交设计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设置集散车道是互通立交的常规设计方法,为提升集散车道交织区的通行能力、改善整个立交的运行状况,以杭州通彩立交方案设计为例,通过增加交织区长度、设置剪刀叉匝道、设置隔离设施等措施,对交织区的行车条件进行改善,并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交织区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这些措施可显著提升交织区的通行能力,为保障立交运营期间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双喇叭形立交占地面积少,桥梁规模小,工程规模较小,在小交通量十字交叉高速互通立交选型中有明显优势。区别于有收费站立交,无收费站双喇叭立交交通流均为连续流,交织段长度取值没有明确参考依据。针对无收费站双喇叭立交交织段长度取值问题,以2007版及2017版《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为计算依据,利用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对净交织长度进行了反算。以饱和度和交织区车流密度作为控制指标,得出结论:交织区匝道自由流速度在40~60km/h时,在满足四级服务水平最大负荷交通总流量前提下,推荐最小交织段长度为140~200m。  相似文献   

4.
交织区是互通交通流运行的“瓶颈”路段,其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通过实例计算对互通交织区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对互通交织区的运行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码率Turbo码中确定性交织器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织器设计在Turbo码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高码率Turbo码对交织器具有特殊要求,通过对影响交织器设计的5个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了如何设计理想的Turbo码交织器,并讨论了3种常见确定性交织器的映射函数以及在高码率Turbo码中的奇偶性设计,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通过映射函数得以的3种奇偶交织器实现简单且在高码率Turbo码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城市快速路中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的合理设置将对整个城市快速路系统的服务水平、通行能力、行车安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有必要对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的取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基于《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交织区中的相关方法建立交织区长度的计算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托结合可靠度理论,建立最小交织区长度可靠度功能函数,对交织车辆区间平均速度、交织区基本路段的平均自由流车速等随机变量的随机性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利用蒙特卡罗法讨论现行规范中最小交织区长度设计取值的安全可靠性,用失效概率及可靠指标进行评价。参考《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城市快速路对应安全等级的可靠度要求,计算不同设计速度下的交织区长度,并结合实例验证,其计算结果具有较高安全性。研究表明:以150 m作为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应用于快速路设计,其失效概率较大且安全性较低;通过以满足一级安全等级条件的目标可靠度反算,推荐在100、80、60 km/h共3种设计速度下,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分别取400、370、350 m,可提高整个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彭飞 《北方交通》2011,(12):24-27
介绍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出入口与主线交织区段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以一处枢纽互通式立交内环匝道交织区段为例,进行了计算,经对计算结果的深入分析,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拟建古城枢纽立交匝道造成原有古城互通立交匝道与主线交织段长度较小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车辆分流的三个具体方案。通过各方面的比选最终达到对古城互通立交的现状影响最小,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的理想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9.
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研究中,交织区影响范围是其中重要的参数. 本文分析了《美国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分合流区和交织区的划分原则应用在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局限性. 通过采集广州市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数据,应用理论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区(交织车辆至少需要1次车道变换)和C型交织区(一股车流不用车道变换,另一股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车道变换)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交织区对上下游的交通流有影响,A型交织和C型交织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三参数韦布尔分布. 然后根据韦布尔分布中形状参数随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和C型交织对上下游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
Turbo码交织器的性能分析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Turbo码系统中,交织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中主要分析了矩阵交织器、伪随机交织器和半伪随机交织器的性能.利用MAP算法对上述三种交织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在不同通信领域中选取交织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交织区是快速路主线通行的交通瓶颈和事故多发地。合理的交织区长度对提高交织区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分析了交织区运行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密度指标的交织区长度设计方法,采用试算法给出了不同条件组合下的交织区长度设计值。结果表明,应用密度指标进行交织区长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织区运行速度在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和交通组织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大量交织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乍嘉苏高速南湖互通交织区分渠化和未渠化两种情况,利用HCM85交织区运行速度计算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已有方法的复杂性,提出了基于交织方法的ZCZ序列设计方法.对于给定的ZCZ序列集合(L,M,z),用交织技术,通过m次递归构造,在保持序列的数目不变的条件下,序列的零相关区宽度和序列的长度都变成了原序列的2^m倍.这样的构造的ZCZ序列易于硬件和软件实现,适用于准同步CDMA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4.
环形交叉口交织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对环形交叉口交织段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回归分析的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靖  白玉  杨晓光 《城市交通》2009,7(5):85-90
针对以往交织区通行能力回归分析中缺乏较为通用的回归模型、导致模型设计盲目性较大的问题,以HCM2000中交织区通行能力建议值为基础,建立模型的基本形式。研究表明,双曲线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交织区通行能力与交织区长度的关系,模型参数可通过对交织区类型、交织流量比、交织区车道数和自由流车速等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经检验,模型拟合度为0.918,平均误差为4.4%,说明模型可用且准确性较高。将模型应用于天津市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中,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快速路交织区拥堵问题,以城市快速路入口交织区通行能力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主线交通流量、临界间隙、鼻端与加速车道并入点之间的距离等参数,通过采集快速路交织区相关交通参数,建立匝道通行能力模型,并利用可插间隙的浪费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基于接受间隙理论的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该模型能够为快速路交织区拥堵程度的评估和复杂交通状况的分析提供依据,并在快速路交通设施设计及设计速度选择方面提供科学参考。通行能力模型建立利用了线性回归模型,与现有方法相比,易于应用、实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立交桥的选型是城市立交桥设计与建设前期最重要的环节,而建立城市道路立交桥分类及编码体系是立交桥选型的基础。在分析传统的城市道路立交桥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立交桥左转匝道的出口方式、入口方式、是否存在小环道、是否存在匝道的交织情况等4个方面对城市道路立交桥的类型进行了重新界定,确立了立交桥的分类体系;根据确定的立交桥类型,采用计算机易于实现且占用计算空间少的二进制编码方式对不同的立交桥形式进行了编码。例举不同的立交桥形式及其编码,发现所采取的编码方式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8.
零相关区序列的交织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交织方法研究ZCZ序列集合的构造,提出了基于交织技术的ZCZ序列构造的新方法.对于给定的周期为L的最佳自相关序列a和正交矩阵峨,首先选择合适的移位序列,对序列a进行交织得到(L,N)-交织序列b;再用正交矩阵HN将交织序列b扩展为新的序列集,则该序列集就是所构造的ZCZ序列集.用该方法可以构造达到或接近理论界的具有大的零相关区的ZCZ序列集,并统一了三元、四相和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快速路匝道邻接交叉口交通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匝道车流与地面车流交织、相位绿灯损失以及邻接路口通行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时空优化设计方法避免交通流交织与冲突,空间上对交叉口进口车道功能的置换设计,时间上根据车流饱和度均衡原则,提出信号组合相位的设计思想,减少路口有效绿灯时间的损失;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对优化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立交的通行能力提高,车辆的平均延误大大降低,匝道车流与地面车流之间的交织情况基本被消除,改善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交织区长度对车道变换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琨  裴玉龙 《城市交通》2007,5(6):23-25,43
交织区长度是影响交织区运行特性的重要参数,影响着交织车辆进行车道变换的紊动程度。找出了车道变换频率与其相应产生的车道变换长度的一一对应关系,定义了车道变换长度随机变量,通过分析给定交织区车道变换长度的统计分布来反映交织操作车道变换的频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动力学理论、概率论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交织区长度对车道变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