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本团队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内镜术式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包括经颈椎前路、后路及侧方入路在内的术式,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对于合并有颈椎序列异常和稳定性差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内镜手术重建治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技术并进行推广,最终实现国人在国内就可以接受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和评估AO带锁型颈椎病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并采用AO带锁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结果 14例患者获3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钢板和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该系统操作简单、稳定性可靠,近期合并症少,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需要,但仍需完善该系统,并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前路主要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十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同时,加作后路椎间盘切吸术,共治疗颈椎病46例。其中脊髓型44例,神经根型2例,优良率84.78%。并对椎间盘切吸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证明该术式不影响颈椎稳定性。从而为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用颈1-2侧方穿刺脊髓造影术对36例颈椎病作术前检查,除3例穿刺失败外,余均显影良好。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18例,颈椎管狭窄症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6例,无1例发生脊髓损伤及椎管内血肿等较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造影方法,并就提高造形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选择性推拿按摩治疗颈椎病30例,其中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5例,脊髓型1例,混合型10例。经一年来随访,27例有效,无效3例(穿刺失败一例)。我们施行颈部硬外腔注入激素和局麻药物,能消炎消肿镇痛、减轻压迫,阻断了恶性循环。加上手法松解软组织挛缩,调整失稳颈椎位置解除压迫症状,因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Y型纳米骨板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中的应用价值,并作近期疗效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Y型纳米骨板EOLP治疗MCSM患者79例,以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估系统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X线的颈椎曲度变化及C5椎管矢状径,了解椎管维持和扩大情况;利用术前、术后颈椎MRI评价脊髓受压改善程度;借助三维螺旋CT观察开门侧及门轴侧的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0.4±7.9)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6±1.3)分,术后6个月为(14.3±1.5)分(P<0.05),JOA改善率为(68.6±15.8)%;术后随访X线片及三维螺旋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开门侧骨质愈合不明显,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术前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为(8.9±1.1)mm,术后6个月为(15.1±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0.8±22.3)%;术前颈椎曲度为(14.8±7.0)°,术后为(1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型纳米骨板EOLP在MCSM中应用安全、有效,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即刻固定,也为后期开门侧骨性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我国约有1亿以上的驾驶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噪声性耳聋、颈椎病、视力疲劳综合症等职业病。笔者针对驾驶员职业危害及职业病的影响因素,提出减少车辆行驶时的振动、降低汽车噪声强度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重建颈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可动人工颈椎假体并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10具新鲜颈椎标本(C_4~T_1)先后作为完整组、融合组(C_4~C_6)和非融合组(假体植入在C_5),在1.5Nm扭矩下进行初步生物力学活动度测试,记录C_(4-5)、C_(5-6)、C_(6-7)、C_(4-7)的运动范围,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与融合组相比,非融合组标本能显著保留C_(4-5)和C_(5-6)的运动范围、降低C_(6-7)的运动范围。与完整组相比,非融合组各椎间隙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动人工颈椎在植入颈椎标本后能重建相应颈椎节段的稳定性且能保留相应椎间隙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 ,它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作用[1] ,并参与了许多缺血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 ] 。近来对颈椎病的研究较多 ,但从体液因素对该病进行探讨的甚少。本文通过对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变化的观察 ,探讨内皮素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脊髓型颈椎病组 ,男 2 7例 ,女 16例。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9岁 ,平均年龄 5 6 3岁。正常对照组男、女各 10例 ,共 2 0例 ,平均年龄 5 4 6 0岁 ;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中 ,男 12例 ,女 18例。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2 7…  相似文献   

11.
汽车安全座椅改进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座椅及其性能,分析了汽车正面碰撞时乘员头部前倾速度快于身体而导致颈椎受伤害这一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对汽车座椅的设计进行改进,以达到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减轻乘员受伤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 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 NO、NOS。结果 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在 1年之内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病程在 1年至 3年之间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病程在 3年以上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NOS和 NO的变化和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 颈椎病系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自60年代以来,我国在颈椎病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在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分型等认识较为一致,在治疗方面仍以手法推拿、牵引、理疗、封闭、手术等综合疗法。有些类型病例疗效不够满意,因此:我院自1985年起试用高压氧治疗,取碍了满意疗效,至今已有59例,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0~1994年共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其中68例行非手术治疗,40例经椎动脉造形定位分别施行手术治疗。结合当前治疗进展和疗效分析,提出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5.
正编辑同志:2015年11月12日,我驾驶二轮摩托车时与鲁某驾驶的小轿车相撞,造成我受伤、摩托车受损的交通事故,我受伤后住院治疗50天。交警大队认定鲁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我无责任。我出院后作了伤残鉴定,结论是我颈部为伤残十级,但司法鉴定所的鉴定意见中又写到:被鉴定人在自身颈椎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NDI),所有数据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颈部VAS、手臂VAS、JOA和NDI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各类评分和手术前第1天评分。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改良后的MacNab标准记录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内镜操作下成功完成。总手术平均时间为125.6 min。术中失血量为2~100 mL,平均出血量为19.1 mL。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时间为15~33个月,平均为24.1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颈部、上臂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前NDI评分与术前评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改良后的MacNab标准显示15例优、5例良、2例中、0例差,优良率为91%。术后磁共振成像和颈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表明,椎间盘被充分切除,手术节段神经根受压解除。结论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诊断性SNRB可能是确定颈神经根性疼痛来源的有利的方法。在SNRB的指导下,PPECD是治疗诊断颈神经根病的有效和安全的选择,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枢椎椎弓骨折是一种少见的上颈椎骨折,容易误诊。1971年~1989年,我院收治7例。诊断依据受伤史、临床特点及X线检查。治疗结果:优6例,良1例。作者探讨了以下3个问题:①损伤机制;②误诊原因及其防止方法;③关于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保守治愈。只有少数Ⅲ型骨折在非手术治疗失败后或合并有晚发性脊髓损伤时才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上颈椎损伤149例临床分析王振汉,刘淼(西安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10061)上颈椎损伤是指椎和枢椎部位的骨折与关节损伤,一旦发生,该部位较深,结构复杂,缺乏临床经验者容易误诊,不仅不能及时解除思者的痛苦,而且给后期治疗造成一定困难。因此,该课题尚有不少...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