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铁防淹门系统的方案比选和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防淹门系统是一种防灾设备。通过对地铁防淹门系统的现状分析和方案比选,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工程设计,推荐采用液压防淹门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该方案的系统构成、性能特点和设计接口。  相似文献   

2.
启闭装置是地铁隧道防淹门的关键部件。以平开式防淹门启闭装置设计为背景,结合防淹门的使用环境和结构特点,对启闭装置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同时介绍了启闭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安全设置。平开式防淹门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启闭装置占用空间小、启闭迅速、结构形式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3.
邓波 《科技交流》2009,39(4):88-91
防淹门系统是地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当其动作时,紧急情况下应能快速可靠动作.本文介绍当前国内应用的两种刚性接触网过防淹门方案及其优缺点,提出了移动式接触网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液压技术的地铁防淹门系统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防淹门系统是一种防灾设备。国内使用的防淹门有升降式和平开式两种。通过对两种地铁防淹门系统的功能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液压启闭机形式的升降式防淹门系统的新设计思路。介绍了该方案的系统构成和性能特点,并通过对启闭机液压原理、控制特性以及液压技术发展情况的描述论证了方案具备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5.
防淹门系统与信号系统的接口与逻辑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确保穿越水域的地铁隧道行车安全的角度,分析防淹门系统与信号系统之间接口设计和联锁控制关系。即信号系统指令与防淹门开关状态互为制约对方行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液压技术的地铁防淹门当户对门系统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防淹门系统是一种防灾设备.国内使用的防淹门有升降式和平开式两种.通过对两种地铁防淹门系统的功能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液压启闭机形式的升降式防淹门系统的新设计思路.介绍了该方案的系统构成和性能特点,并通过对启闭机液压原理、控制特性以及液压技术发展情况的描述论证了方案具备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7.
防淹防护密闭隔断门系统是具备了防淹与人防双重功能的新型地铁防灾设备。具有投资少、施工工艺简单、易维护的特点,通过对地铁防淹防护密闭隔断门系统的功能、构成以及与信号、环控、车站控制室等各系统间的接口分析,阐明了该防护隔断门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施工。  相似文献   

8.
地铁防淹门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昌仪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116--120
介绍地铁防淹门系统闸门的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系统功能和控制原理的设计;从经济和工程实现的角度,对控制方案和水位监测方案进行比较,对控制设备的功能进行描述;阐述防淹门系统与主控系统、信号系统间的接口功能。  相似文献   

9.
信号系统对防淹门的控制需要有相应的接口.结合防淹门在广州地铁4号线的应用实际,介绍了信号系统与防淹门的接口设置及防淹门动作与报警方式;阐述了地铁信号系统与防淹门的接口功能和方式;从安全性与合理性方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接口逻辑控制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防淹门给信号系统发送命令和接收对应于请求信息的回应原则;最后针对防淹门故障提出合理的故障处理流程.地铁信号系统与防淹门系统接口的合理设计对于实现行车与乘客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铁信号系统与防淹门系统的接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州地铁现场工程设计,总结了地铁信号系统与防淹门系统的接口设计,从确保旅客列车安全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信号系统根据防淹门系统的状态和请求信息对旅客列车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信号系统对防淹门系统请求信息的回应原则。  相似文献   

11.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轮轨力在线监测类系统设备状态的预判,提高维护效率,设计了轮轨力在线监测类系统设备状态智能预警平台,对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架构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了设备异常状态的预报警策略和平台安全管理方法,提供设备状态监控、趋势展示、预警、查询、统计等功能。该平台的应用可大幅降低设备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设备故障的预判,有效缩短故障时间,为设备维护单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作为一种能替代人工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创新技术,在隧道维护方面的应用倍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机器人系统开发了各种隧道检测设备,但难以同步实现隧道修复的功能。目前,我国运营隧道的检测与维修均是分开进行的,且维修过程仍以传统的人工维修为主,导致一些较为严重的隧道结构病害未及时修复而产生巨大安全隐患,同时检修与维修作业人员会长时间处于复杂、密闭的隧道环境中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隧道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概念,并对该系统三维成像结构形式和技术、隧道检修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可解决隧道病害成像、修复定位、修复能力等关键检修问题。结合当前隧道机器人检测系统,设计了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为我国运营隧道的检修与维修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铁路隧道安全运营,在分析国内外车辆技术、作业平台技术和检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从车辆技术、作业平台技术、检测技术和作业模式4方面,提出隧道病害维修保养技术方案设计思路,设计一套整合隧道病害维修保养相关技术装备及检测模式方案.该方案采用内燃电传动及蓄电池电传动集成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搭载三作业平台,配备探地雷达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电务部门维修存在小站人少,单兵作战,道岔多机牵引无法正常维修,设备检修作业漏项,"天窗"利用不足等问题,介绍郑州电务段按照规划、试点、推进的方法和步骤,推行"群体化"作业模式,成立集中修工区,并以推行集中修工区为抓手,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委外维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及相关人员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该系统主要包括合同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计划性维修、报修管理、巡检管理、项目管理和设备评价等模块。分析了各模块的工作流程、作业特点及控制要点。并通过试点应用对该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常正常运行的CTC设备上没有办法按照实景设置、也无法完成应急处置过程演练的问题,研发铁路行车调度实训仿真系统,实现列车模拟运行和常见行车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线路事故等非正常情况的仿真设置,实现列车调度员与司机、工务、电务、供电等现场工作人员的模拟交互,全过程反映处置过程和作业标准执行情况,并能进行科学、客观、一致的考核评价,提高列车调度员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指挥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近些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病害检测技术为对象,总结目前针对不同隧道病害所采用的常用检测技术以及新型检测技术,其中新型检测技术包括传感器检测技术、数字照相检测技术、激光扫描检测技术以及多功能集成的隧道检测车技术。详细介绍这几种新技术的原理,对比这几种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检测病害类型)以及在环境条件、检测频率、处理速度、费用、人工依赖程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表明自动化、实时化和集成化将是未来隧道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人工+设备的检测模式将逐步转化为设备自动检测,技术人员的主观判别将逐渐被自动化检测代替;而集成化的检测设备也必将成为未来隧道检测设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隧道衬砌结构病害严重影响着隧道运营安全。衬砌混凝土浇筑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所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养护,可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等病害出现。衬砌混凝土养护需要选择合理的养护方式,并且能够实现对养护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智能控制,从而提高隧道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依托京张高铁某隧道工程,研发出一种用于隧道衬砌养护的专用设备—隧道衬砌养护台车。该设备能够实现养护区域内温度、湿度智能控制,满足混凝土养护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从而可以提高隧道衬砌养护质量。通过工程实践,与传统养护制度对比,衬砌经养护台车养护后,表面强度提高百分比达到预期,碳化深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交通现状的重要途径,地铁线网日益密集,地铁建设进入高潮阶段,随之而 来的地铁区间穿江过海的情况逐渐增多,所以该类地铁隧道的设计技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以哈尔滨地铁某 过松花江区间为依托,对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过江隧道合理埋深进行研究。过江区间盾构隧道上方覆 土层过薄,可能会出现塌方或者涌水等严重事故。通过分析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如两端车站埋深、隧 道纵向线路坡度、施工期间安全覆土、运营期间抗浮要求等,得出过江盾构隧道的设计埋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盾构法过江隧道埋深的确定方法,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