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及宁奉城际铁路工程采用的LTE(长期演进)技术综合承载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与专用无线集群信号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这些设计方案主要包括LTE有线网络、LTE车-地无线通信、LTE时钟同步、业务隔离以及综合供电方案等,系在传统的LTE仅承载CBTC业务的基础上,考虑了同时承载集群业务。为进一步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独创性地设计了基带处理单元的跨网连接、设备冗余配置、集群无线覆盖、轨旁漏缆安装高度以及跨专业供电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无线通信TD-LTE(时分-长期演进)技术在移动通信公用网络系统采用了一些新的安全保密机制,但仍无法完全克服无线网络固有的信号开放、信道动态变化等缺点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基于TD-LTE技术承载地铁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业务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适用于TD-LTE技术承载地铁CBTC业务的安全架构和密钥方案。该方案可以为提高地铁CBTC业务通信网络安全提供解决思路,在未来地铁TD-LTE技术承载CBTC业务网络安全架构规划和密钥方案设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车-地无线通信应用需求、目前的解决方案和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LTE(长期演进)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目前CBTC车-地无线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城轨交通CBTC车-地无线通信须选用专用频段通用体制的无线通信系统,并结合目前LTE技术的发展现状、城轨交通CBTC车-地无线通信特点,对在专用频段采用TD-LTE(时分长期演进)技术的可行性、必要行、技术方案、频段频点规划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车-地无线通信是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传输涉及行车安全的重要数据信息。而针对目前被CBTC信号系统广泛应用的WLAN技术存在的干扰风险、不适应高速移动环境等实际情况,TD-LTE(分时长期演进)技术的崛起及发展为车-地无线通信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WLAN技术和TDLTE技术的应用现状,着重阐述TD-LTE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可行性,并对基于TD-LTE技术承载多业务传输平台的车-地通信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LTE(长期演进)应用原理的描述及LTE综合承载业务需求分析,介绍了采用基于LTE技术的1.8 GHz双网(15 MHz+1.4 MHz)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宽带网络,来综合承载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乘客信息系统、闭路电视业务和列车状态监视业务的方案。针对方案中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了一套测试方案,通过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测试方案验证了主备TAU(车载接入单元)能够通过车载乘客信息系统二层网络实现主备切换,且列车头尾TAU的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心跳数据不影响车载二层网络业务,通信TAU头尾切换时的业务数据对信号TAU的CBTC业务没有影响;验证了LTE综合承载网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铁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TETRA(泛欧集群无线电)和PIS(旅客信息系统)等分别承载在WLAN(无线局域网)和集群无线电等物理网络上,基于已经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TD-LTE(时分-长期演进)技术,结合地铁多业务承载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TDLTE技术的地铁多业务承载方案,并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为地铁多业务承载通信网络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业内对1.4 MHz和3 MHz等小频谱带宽承载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业务能力的研究报道不多。为了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在小带宽下的业务承载能力,设计了基于LTE(长期演进)技术的LTE-M系统,并在青岛地铁2号线进行实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丢包率、时延等要求的条件下,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在1.4 MHz和3 MHz带宽下可分别承载3路和6路CBTC业务。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和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CBTC)系统的车地无线组网技术基本采用WLAN技术。针对WLAN车地无线技术组网方案的不足,提出了基于TD-LTE(分时长期演进)技术的轨道交通车地无线组网技术方案。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的特点,对TD-LTE车地无线网络存在的干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迫切需要整合车地无线通信生产业务的承载需求,建立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频段的车地通信系统。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技术,设计出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综合承载系统(LTE-M),在北京的国家铁道实验中心环形道进行全球第1个LTE-M系统的试验段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完全复制列车的实际运行场景,包括真实的车辆、设备以及高架、隧道等实际通信场景。大量的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LTE-M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能够满足轨道交通业务需求。LTEM系统用于承载轨道交通综合业务,在保障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业务高可靠传输的同时,能够为CCTV(车辆视频监控)和PIS(乘客信息系统)等业务提供有效的传输通道。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现阶段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应用。针对地铁的无线业务需求,提出了基于LTE(长期演进)技术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车载PIS(乘客信息系统)、车载CCTV(闭路电视)和语音视频综合调度三网合并应用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LTE网络架构。结合地铁业务分析了LTE的技术优势和LTE信道带宽。从LTE的安全机制、数据丢包率、时延等方面对LTE在CBTC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地铁的LTE需求得出结论:三网合并方案在实现功能升级的同时能降低建设成本,降低维护成本,后期运营还可增加广告收入;LTE无线通信在轨道交通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TD-LTE系统5MHz+3MHz带宽组网方案的背景及原因,对3MHz带宽组网方案的网络性能、带宽容量和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经过测试及验证,发现在不改变TD-LTE系统硬件和外界无线环境的情况下,使用3MHz带宽承载车地通信业务性能指标,可满足列车CBTC业务的需求,而且通信频段隔离2MHz带宽后,移动运营商GSM1800邻频信号对3MHz带宽网络的干扰影响会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大量流行的Web应用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Web应用系统权限框架整合模型,该模型基于分层思想,结合设计模式方法,在数据库连接JDBC与Web的应用服务之间增加数据过滤层,给出一组约束,增加域对象层、服务定位层和数据接口层,有效地解决了框架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冗余、层间通信不便、耦合度太高等问题.该模型充分挖掘各个框架的长处,使它们以一种松散耦合方式结合,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应用框架,虚拟实现数据库的用户授权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分析WLAN系统作为CBTC车地传输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TD-LTE系统的优点;结合地铁运行的无线信道条件建立了漏缆和自由波测试信道模型,并且对CBTC列车控制信息业务进行抽象模拟;选取不同厂家的TD-LTE设备进行充分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TD-LTE系统具备承载CBTC列车控制信息的能力,满足CBTC列车控制信息对无线传输系统的指标要求。具备后续在轨道交通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基于QoS的Web服务选择方法,缺乏同时考虑QoS语义和数值处理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基于多属性理论,提出一种QoS综合匹配方法用于筛选功能相同但QoS属性不同的候选Web服务。本方法包含QoS语义和数值综合匹配、构建多属性决策矩阵、个性化服务选择这几个阶段。实验验证本方法推荐结果符合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数据通信所采用的无线子系统的三种制式,对这三种制式的特点分别作了描述,着重介绍了TD-LTE(时分-长期演进)制式的一些特点。对这三种主要的无线通信制式,从频率资源、抗干扰性、产品成熟度、自主化程度、成本、数据速率和设备安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区分服务的MPEG-4视频传输QoS映射方法.按网络可用带宽情况和MPEG-4帧类型建立QoS索引,设置服务类型.对不同的服务类型采用有差别的队列管理机制,并采用一定的调度算法来调度各个子队列,达到区分服务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QoS映射在区分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比传统的服务在提高视频传输的质量方面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采用TD-LTE技术进行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承载的可行性,分析车地通信业务的承载需求和TD-LTE的技术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承载的TD-LTE车地无线技术方案,并在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上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TD-LTE技术可以满足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承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分析目前铁路GPRS网络业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业务承载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信道配置、信道编码、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技术,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