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鉴于现行(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对双线并行地段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计算尚无明确规定,依据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结合地铁线路及车辆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最小线间距及曲线加宽量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铁地面铁路联络线运营特点和《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不尽完善的问题,对联络线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正《地铁设计规范》是指导地铁设计工作的技术细则,因此,《地铁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条款均应有科学根据,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这些条款是切实可行的。而重新修定颁发的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第4.1.19条第3款规定:一列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另一列超员载荷的  相似文献   

4.
新建时速120km地铁线路曲线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我国地铁、国铁曲线超高值和缓和曲线长度的规定,综合分析运行速度120 km/h条件下,轨道最大超高值提高到150 mm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相应的线路缓和曲线长度进行分析计算,给出计算值和建议值。对我国现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关于设计速度120 km/h条件下线路的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曲线最大超高值设置浅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我国地铁曲线轨道超高值的规定,综合分析曲线超高对地铁行车、线路、轨道、限界、车辆、信号以及运营组织的影响,同时又比较了日本曲线超高值设计经验,对我国现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有关曲线轨道最大超高值进行了必要补充说明,提出地铁曲线轨道最大超高值设置的分析见解。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的定义,在基于深圳地铁5号线道岔、车辆、信号等相关技术参数的条件下,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道岔距离有效站台端部的长度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典型地铁车站公共区防火分区的划分及目前《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条文中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就补风量与排烟量及防火分区的限定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宁高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技术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高城际高淳段作为江苏沿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中的一条重要线路,联系了南京市主城区、东山副城、溧水区石湫镇和高淳区,承担南京市主城区与高淳区间的远距离轨道交通。前期系统制式专题研究确定,本线的速度目标值为120km/h,车辆选用B型车4辆编组。但我国尚无与之相应的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规范,因此实际设计中需要参照地铁或国铁相关规范。而本线线路的平、纵面设计参数与地铁和国铁均有较大差异,不能完全参考《地铁设计规范》或《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因此必须对本线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专题研究,根据本线的功能定位和特点选取合适的技术标准,计算出关键技术参数应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地铁列车旅行速度,国内外都要求地铁列车的加速度不低于1.0 m/s2,减速度不低于1.1~1.2 m/s2.目前,我国新建地铁线路大都选用加减速度较大的4M2T编组列车,其 目的也是为 了提高列车旅行速度.但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列车牵引计算的起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分别不宜大于最大加速度...  相似文献   

10.
时速140km地铁线路主要技术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内设计时速超过100 km的地铁线路暂无相关规范标准。通过分析对比国内主要铁路及地铁设计规范在线路技术标准方面的差异,借鉴国内建成线的经验参数,以速度目标值140 km/h的地铁线路为例,选取合理的最大超高值、允许欠超高值、超高时变率、欠超高时变率及超高顺坡率,计算出不同曲线半径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值,并参考地铁设计规范计算出站端及区间竖曲线半径值。最后总结得出时速140 km地铁系统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1.
市域(郊)铁路停车线的设置对工程造价及后期运营有较大影响。各设计规范对停车线的设置间距要求不 同,不利于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及设计工作。首先对各设计规范中关于停车线设置间距的规定进行梳理分析,而 后通过对轨道交通故障救援基本原则、流程及时间的研究,得出影响停车线设置间距的关键参数,最后对市域(郊) 铁路停车线的设置距离进行计算,提出停车线设置距离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施工方案修建小净距重叠隧道时,存在施工风险高、工期长、经济性差等诸多缺点。以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鸡公咀、芭蕉沟重叠隧道为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净距重叠隧道施工的新方法,并从基本原理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对其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该工法通过复合仰拱形成了有效的支护承载体系,既降低了下层隧道二衬特殊加强、保护措施的工程投入,也加快了工程进度;(2)上下层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值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截面承载能力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夹岩应力状态稳定,重叠隧道支护体系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影响城市快轨交通站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快轨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曲线,指出临界距离是乘客选择快轨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分界线,提出一种基于出行距离的快轨交通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所确定的站间距能够体现快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良好配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因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迫切需要,某些城市的城轨交通线路工程,利用地下既有设施,因其线间距比较小,加大线间距困难,维持原有线间距将成为工程的首要选择。规范规定单渡线线间距不应小于一定数值。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利用既有人防隧道工程,受限界限制,线间距定为3.4 m。根据要求,分别在两个既有站设置了3.4 m线间距单渡线。"小线间距"单渡线,在设计、铺设、营运以及养护维修等方面经验甚少,因此除了需要研究渡线结构安全性以外,还必须分析研究其在各种运行位置时脱轨或者脱钩危险性,确保列车安全通过。研究结论:(1)车辆通过3.4 m线间距单渡线时,转向架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在转向架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车钩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伸缩量在车钩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2)3.4 m单渡线侧向运行时不载客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20 km/h;侧向有载客需要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15 km/h。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到指定切深下合理的刀间距,提出一种基于UDEC仿真的滚刀最优刀间距确定方法。通过试验机得到岩样力学参数,利用2D离散元仿真软件UDEC,建立了无围压条件下两把滚刀顺次切削节理不发育岩石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组数值试验,成功地模拟出了不同切深和刀间距下滚刀破碎岩石的全过程。分析得到指定切深下仿真切削比能耗与刀间距的对应关系,最小比能耗下的刀间距即为最优刀间距。最后,利用回转式盾构刀具切削实验台,采用恒切深方式进行多组实验,记录刀具所受三向力和破碎岩样重量,得到实验最优刀间距。通过实验手段和仿真手段得到的最优刀间距基本一致,工程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基于UDEC仿真的滚刀最优刀间距确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铁路无站台柱雨棚为四周开敞建筑,通常采用钢结构形式,为风敏感结构,本文通过对14个无站台柱雨棚风洞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共性特征,并与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无站台柱雨棚风荷载体型系数的一些分布规律,为结构计算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铁路无站台柱雨棚风压系数介于0.1~0.9之间,风吸系数介于-0.3~-2.0之间;(2)试验得出的风压体型系数一般小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类似参考值,而风吸体型系数两者较为接近;(3)檐口、洞口处的风荷载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处于"汶川5.12"强震区龙门山断裂带之前山活动断裂及中央活动断裂之间的在建成兰铁路柿子园隧道4号横洞工区隧道小净距D3K87+500~+350段大变形破坏现象,在现场调绘、岩石试验、地应力测试及监控量测数据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构造、围岩条件、地震作用、地应力场、地下水及工程结构形式和施工影响等方面对隧道小净距段的大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因机制。主要结论有:(1)小净距段呈现仰拱左右剪切错动、边墙侵陷、拱顶沉降为特征的纵向张裂变形特性;(2)大变形成因机制可归纳为软弱破碎的围岩条件、复杂活跃的地质构造条件、高应力场条件、地形偏压作用、地下水软化作用等客观地质环境因素及小净距隧道结构形式、施工影响及较弱的支护措施等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3)小净距结构形式的设置位置应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应力场及地震震裂作用等客观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4)研究结论对强震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川藏、滇藏铁路破碎围岩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体厚度远小于普通分离式双洞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较为复杂。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与两隧道间的净距有很大关系,如何合理地确定小净距隧道支护参数及施工步骤,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已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南京地铁小净距隧道围岩的受力、变形特点,对小净距隧道的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大跨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开敞式锯齿形雨棚屋面风荷载体型系数的取值目前没有可供设计使用的规范条文,现阶段一般是进行风洞试验,由风洞试验结果得到相关的体型系数。本文结合苏州站、南京南站无站台柱雨棚风洞试验,研究开敞式锯齿形雨棚屋面风荷载体型系数的分布规律,并与封闭式锯齿形屋面进行对比,为锯齿形屋面结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开敞式锯齿形雨棚屋面,其风压体型系数均不大,大部分在0.3左右或小于0.3;(2)风吸体型系数除极小范围的边缘区域达到-1.6外,大部分在-0.3~-0.6之间,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封闭式锯齿形屋面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交互影响效应,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李村站与3号线万年泉-李村站相互交叠区间隧道为工程原型。通过FLAC3D动态模拟和分析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规律可知: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趋势不同,埋深越大,受下穿施工影响越小,纵向变形逐渐由双峰沉降曲面向单峰沉降过渡;不同埋深下变形区域不同,埋深越大,变形区域逐渐由交叠隧道沿线向交叠区域中心发展;当埋深超过30 m时,下穿施工对地表影响较小;同时,提出不同埋深下地表沉降变形趋势经验公式。并结合工程应用验证上述分析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