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轨道交通》2009,(8):96-97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铁路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与其他运输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都对铁路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道部把铁路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铁路技术进步和实现铁路现代化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目前有线数据网络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今后的铁路建设中,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铁路。”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9,(11):32-32
近几年,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本届“高速铁路国际峰会·中国2009”上,围绕“深入高铁市场发展,加强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小组讨论,研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快加强高铁技术体系建设,如何将技术与市场深入结合,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小组讨论由本届峰会主办方鸿与智《轨道交通》杂志主编邓艳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快我国铁路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并从铁路自身发展的意义方面阐述了加快我国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新形势下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铁路建设的总体部署、原则和要求。加快铁路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决战西南,强攻煤运,建设高速,扩展路网,突破7万”。加快铁路建设的原则是“突出加快、坚持有序、依靠科技、讲求效益、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4.
走中国特色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充分发挥铁道部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校的骨干和基础作用,把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技术集成起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铁路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十一五”规划发布以来.高速铁路建设步伐逐年加快.也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众多高速铁路建设中.北起哈尔滨南抵大连的“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据了解.哈大线每公里造价约1.02亿元,是东北目前已建、在建铁路中造价最昂贵的铁路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6.
《交通标准化》2008,(20):126-126
会展描述:“2008中国铁路和轨道交通技术装备展览会”由上海市铁道学会鸿与智集团主办。展出面积约1万m2,参展商近200家,展出摊位约400个。“十~五”期间,铁路基建总投资估计达12500亿元,投资金额是“十五”建设投资规模的近4倍,中国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机遇期,铁路建设的发展为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008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设备展”正是顺应强大的市场态势,针对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设备行业及工程施工单位的需求而举办。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2008,(3):25-25
第四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年会暨“2008国际铁路和轨道交通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将于11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此次年会将继续努力于打造亚太地区的会议和贸易平台,并做强做大展览品牌,为中国铁路和轨道交通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准铁路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准格尔项目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是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大准铁路于1990年7月17开工建设.设计为单线I级电气化铁路.正线全长264公里,设计车站28个,其中区段站54".中间站23个,点岱沟;燕庄站为区段站.车站原设计到发线长850m:  相似文献   

9.
铁路建设基金与运价均属分配领域的范畴,它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表现为破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降低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不利于中央政府的财政平衡,其成因是增加运力和塑造企业市场主体两个相互矛盾的政府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还铁路建设基金的运价性质;改革企业产权组织形式,以国有资本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本;对铁路实行“减税让利”政策,以使社会资金流向铁路。作为过渡措施,把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铁路建设部门的日子是太难受了。2008年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从“常态”到“高潮”再到“低谷”的过程.当前的政策支持是让其重返“常态”。从这个角度理解.更能体会国家对铁路建设的决心和意志。铁路建设的”旧常态”应该结束.进入铁路建设”新常态”才是企业的希望所在。如今.铁路建设“加马力”成为经济稳增长“利器“。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2007,(4):8-9
和谐,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铁路从“跨越式发展”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谐铁路建设正在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指南针。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开始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铁路部门大力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规律,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更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铁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铁路交通运输一直是制约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瓶颈”,已严重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文在实证分析甘肃境内铁路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的战略方案及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八五”和“九五”期间铁路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提出用资产证券化筹集铁路建设资金:详细分析了我国铁路应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包括铁路适合资产证券化资产和应用资产证券化筹资的不利因素及解决办法。最终建立了铁路应用资产证券化具体操作模型。  相似文献   

14.
冠名火车     
火车诞生伊始,便冠有美名。1825年在连接英国斯托克顿和达林顿的世界第一条运营铁路上,行驶着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号”火车。此后,“火箭号”火车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上向世人展示了铁路与火车的魅力和风采。无论是“旅行号”还是“火箭号”,都代表着人们对新技术的追求和速度的渴望。这些火车的冠名不仅形象,又相当“时尚”,对人们认识和接受铁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隧道项目工程的建设数量日趋增多,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复杂地质条件是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相对特殊的环境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立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的技术要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优化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东交通》2007,(3):46-46
我国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中吉乌铁路的喀什-吐尔尕特段、喀什-和田铁路,从而构筑并完善中国向西开放的铁路陆桥通道。该项计划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7.
阐明了我国铁路修建客运专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路网建设规划出发,研究了面向和谐社会的铁路客运专线发展战略,提出了客运专线建设的新设计思路和运营管理方法,包括树立前瞻性的线路设计理念、采用“小业主、大咨询”的建设管理模式、多渠道投融资模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了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即:“网运分离”的修正案,“开放通路权和强制性的互联互通以及补贴公开化”是方案的核心内容。在该方案中,设计成立南北两家国家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国有资产的监管和铁路建设融资职能。“网运分离”将分区域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万玲 《轨道交通》2014,(9):26-29
“中国铁路总公司支持力度不够; 建议尽快研究部署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多元化筹集铁路建设资金;应尽快研究明确以省为主铁路项目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有关细则,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充分调动各主积极性,促进铁路项目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以铁路基础设施和车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智能制造涉及的前沿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合理利用工业4.0的内涵要素进行中国下一代智能铁路数字化建设、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工业4.0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系统模型和技术框架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了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列车、智能运维及相关技术的实施过程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智慧列车为核心的智能铁路数字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概括了铁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整理了利用工业4.0六维模型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铁路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与共享、信息通信与安全技术的潜力挖掘、智能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状态智能感知等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铁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过程存在融合不足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状态智能感知、数据在线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技术自主性不强;铁路系统大数据建设的数据传输和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未来智能铁路应该加强工业4.0下铁路传统制造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与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升级与改造;需要深刻思考和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等前沿技术与铁路的融合与实施,通过工业4.0涵盖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和准确评估真正有效推动中国智能铁路先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