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的事故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70%的交通事故与人有关,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驾驶员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学角度阐述了引起交通事故的各要素如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因素,驾驶环境、道路条件、汽车设计、驾驶员管理等,并且从人、机环境方面探讨了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分析表明,从驾驶员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学角度分析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内因与外因,对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众多人口促使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多种,根据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统计,超速、疲劳驾驶等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据国外统计数据得知,道路交通事故中90%的事故都与人有关,而且由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事故高达70%~80%。多少鲜活的生命葬送于车轮之下,多少国家财产付之东流……尤其对于运输企业而非个人,驾驶员肩负的责任更重,牵系着更多人的目光。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加大对驾驶员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为改进传统的驾驶员差错事故分析方法,探索机动车驾驶员差错事故致因分析的新途径. 本文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与调研数据资料,从微观角度分析机动车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建立了驾驶员自身差错交通事故致因模型;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导致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减少了主观因素对分析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机动车驾驶员自身差错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感知差错率占50.2%,判断决策差错率占38.9%,操作差错率仅占10.9%. 机动车驾驶员感知和判断能力较差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机动车驾驶员事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驾驶员人为因素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形成,并产生事故伤害的最主要原因。将区域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统计指标值作为参考数列,将不同驾驶员人为因素组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次数作为比较数列,可以建立驾驶员人为事故因素与其危害性的灰色关联模型。结合实例,通过对灰色关联矩阵的定量化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评价驾驶员人为因素对不同类型事故危害性的影响,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交通拥挤日益严重,交通事故不断加剧。而多数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驾驶员违章行车造成,其中驾驶员闯红灯即是交通安全隐患的潜在因素之一。利用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车辆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采集来自哈尔滨市东直路黑龙江工程学院侧门路段处的违章数据,从违章时间、违章速度、违章车型以及违章时红灯启亮时间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交通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高速公路交通系统中,驾驶员是保持系统安全平衡的主要因素.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驾驶中的人因失误,主要为感知失误、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通过对5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发现,其中操作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案例还表明,影响驾驶员失误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如疲劳困倦问题、驾驶员高速公路驾驶素质问题等.分析研究的结论表明,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需要从提高驾驶员的安全驾驶素质和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入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驾驶员因素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分布特征,论文对2014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驾驶员驾龄、性别和年龄的事故比例的分析,研究了单因素作用下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驾龄、性别和年龄的倾向性特征;然后,采用spss24.0对驾驶员驾龄、性别、年龄与伤亡人数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单因素作用下男性驾驶员导致的事故数比例为85%,是女性驾驶员的5.7倍;6~10年驾龄的驾驶员最易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占47.06%;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驾驶员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概率最大,达到41.18%。同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因素中单因素作用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具有显著性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培训部门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主要分为两类,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因素;而客观因素包括车辆、道路、交通、气候等要素.许多国家的公众舆论与交通管理机构的官方统计都简单地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驾驶员的粗心和错误以及汽车的机械问题.所有事故中完全应由驾驶员负责的为73.6%,道路条件的原因所占的比例为17%.这说明在以往的道路交通事故原因中,忽视了"路"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统计分析营运车驾驶员造成事故原因特征,结合道路交通事故人因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导致事故发生驾驶行为的本质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全意识、风险感知和驾驶技能为驾驶员引发交通事故主要致因,为驾驶员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对保障公路交通安全运输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日本的交通事故死亡数为7702人,是自1957年(7575人)以来的46年中第一次下降到8000人以下,然而,日本的交通事故起数和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却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日本,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仍在继续增加,为此,由各用车单位的安全驾驶管理员对本单位的驾驶员作安全驾驶指导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实例及研究表明,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驾驶员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是一种度量驾驶员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的有效方法,它为定量研究驾驶员事故致因提供了新思路,并为驾驶员事故预防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采取无过错责任方式,认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承担者,对行人法律责任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文中给出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的科学判定流程,对目前存在的行人任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判定的难题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一些道路没有路缘标线,驾驶员行驶有一定难度,右侧车轮易驶离路面,造成边缘路面损坏或导致交通事故。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无法确认路的边缘位置。如采用边缘标线促使驾驶员不要偏离中心线太远,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即车速过快,同样易造成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4.
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机动车驾驶员各违法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等4项指标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驾驶员各违法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及受伤人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机动车驾驶员各违法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4项指标的相关程度的大小,找到与4项指标相关度最高的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行为,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对其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无证驾驶违法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总数、受伤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最高;未按规定让行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最高;逆向行驶、违法超车及超速行驶的与道路交通事故4项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也都很高。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时,应重点减少驾驶员无证驾驶、未按规定让行、逆向行驶、违法超车及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其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人为因素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曾有人致力于心理学角度研究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交通事故发生率与驾驶员的性格类型息息相关。实际生活中,并不能依据人的性格类型决定人的汽车驾驶资格。因此,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性格培养,通过塑造机动车驾驶员性格特征,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笔者将针对于机动车驾驶员的性格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之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塑造机动车驾驶员良好的性格特征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济南市东外环路“怪坡”的路况分析和驾驶员心理分析,得出该段坡路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的心理错觉导致超速行驶以及人车密集等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交通大整治已持续一年多了,主要针对的是机动车的交通秩序,对机动车驾驶员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以电动自行车为主的非机动车管理还是不够严格。目前,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据不完整统计已超过600万辆。相当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电动车的行驶不规范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驾驶员特性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有关驾驶员评价指标信息,设计了针对驾驶员特性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并对一些定性问题进行了量化。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M atlab对驾驶员特性评价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找出影响驾驶员正常驾驶的主要因素和关键指标,为交通事故分析和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对研究驾驶员可靠性、交通事故致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的三个主要静态指标(深度知觉、注意力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对驾驶员的转向反应时间建模,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在95﹪水平上,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预测合格率为79﹪,判断出驾驶员反应时间在受到一些心理因素、驾驶经验与年龄的影响外,外界随机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个性、情绪、注意、自我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提出防止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