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点研究某高强化柴油机铝合金活塞在典型服役工况下温度和应力随时间和载荷的变化行为,明确热机械载荷作用下活塞的承载规律,为活塞寿命预测模型建立提供依据,同时为材料研制提供载荷约束。首先建立了活塞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温度及应力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进而基于该模型计算了标定工况稳态条件下以及怠速工况与标定工况交替变化条件下活塞温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工作循环内,活塞顶面温度波动幅值在28℃以内,由此引起的热应力波动幅值达到35 MPa左右,因此在活塞疲劳寿命预测时工作周期内高频热负荷的影响不可忽略;燃烧室喉口在热载荷作用下呈现压应力,在机械载荷下呈现拉应力,热机耦合载荷会导致沿销孔方向出现拉应力,沿主副推力面方向呈现压应力;在怠速工况与标定工况交替变化条件下,活塞喉口载荷变化最明显,应力与温度的变化率相关,应力幅值较高,该区域易发生低周疲劳损伤。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独特新颖的可变线载荷刚性光轮压路机压轮碾压面的结构设计,探讨了此结构压轮的线载荷变化特性及实用性。该设计实现了压路机压实作业中线载荷随碾压材料密实度的提高也相应增大的理想工况,扩大了压路机的作业范围和压实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车辆上同时应用排气制动与涡轮增压的情况,研究了排气制动对增压器轴向载荷的影响。通过排气制动与增压器联动试验测量了增压器在各个工况下的轴向载荷,从而确定了数值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并通过数值计算获取了增压器在各个工况的轴向载荷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工况相比,增压器在排气制动工况下其轴向载荷显著增大,且排气背压越高,增压器轴向载荷越大;涡轮级轴向载荷反向且增大;压气机级轴向载荷显著下降,但方向不变。  相似文献   

4.
<正> 文章详细分析了6 15/18型柴油机在增压器涡轮后为正常背压和高背压的情况下按负荷特性曲线工作时的比较试验结果。事实表明:柴油机在高背压时,以及在中、高载荷下工作时,其经济性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指示效率降低和泵气损失增加(在低负荷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针对同时采用排气制动和涡轮增压的车辆,分析其在排气制动工况下增压器的工作状态。通过排气制动与增压器联动试验得出数值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并据此计算涡轮转子在稳态工况和过渡工况的轴向受力。结果表明,在排气制动工况下,增压器涡轮转子的轴向受力反向,且排气背压越高,涡轮转子所受轴向力越大;在工况切换过程中,涡轮转子所受突变载荷较大,最高值达221N,工况切换时间越短、背压越高,轴向冲击载荷越大。因此确定合理的排气背压和工况切换策略可有效降低涡轮转子所承受的轴向载荷。  相似文献   

6.
一、载荷阀载荷阀的型号有二种:CD27(用于W50L型车),CD26(用于W50LA型车)。这两种载荷阀不能互换。载荷阀的调整需在汽车无载荷的情况下进行。先将载荷阀压力杆从减速器壳上的固定位置上松下来,再检查一下弹簧盘的前端至套筒下端的距离(正常值为79±1毫米)。如距离有误差,可松开下部锁紧螺母,调整一下调整螺母,使之距离正常。将载荷阀向上抬,感到稍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纹理特征的钢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机理。基于9种典型荷位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计算了铺装层竖向位移、横向拉应力(变)峰值;同时,通过对轮胎施加不同胎压和载荷,分析两者对铺装层竖向位移和横向拉应力的影响规律,并与均布载荷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不利荷位为两横隔板跨中与U形肋边交叉处,与均布载荷作用下结论一致;胎压从0.4增大到1.05 MPa,铺装层横向拉应力峰值较均布载荷下计算结果增大-36%~110%;轴载从25增大到50.8kN,胎/桥接触模型计算得到的铺装层横向拉应力峰值比均布载荷下的计算结果增大7%~20%。  相似文献   

8.
刁增祥  余建星  彭莫 《汽车工程》2005,27(2):254-256
变丝径、等内径压缩螺旋弹簧是一种性能优良和工艺简单的弹性元件。在建立基本方程的前提下,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方法,其中包括载荷-变形特性、各圈压并载荷、各圈最大应力和各种相关参数等。这套方法填补了此类螺簧的计算空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得到同一滚阻系数轮胎在不同车速、载荷、气压影响下的滚阻系数变化情况,分别拟合出轮胎滚阻系数随车速、载荷、气压的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并求得拟合表达式;再将不同轮胎随车速、载荷、气压变化的表达式拟合为一个四维模型;根据拟合曲线及模型确定适合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佳节油轮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造金刚石(PCD)工具对汽车轻合金件进行了无屑熨压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此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工件表面强度,进而提高工件在动载荷下的抗疲劳特性。针对该工艺对工件显微硬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到了熨压参数变化对工件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通过调整熨压参数可完成熨压过程中对被加工工件表面显微硬度值的预测分析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2.技术要求(1)在压入缸体前其外表面的椭圆度及锥度,不得大于0.5毫米(在自由状态下测量)。(2)整形后允许对口处有不大于0.4毫米的间隙。(3)镀锡层厚度为0.002~0.004毫米,镀锡层厚度尺寸不包括在尺寸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薄壁直梁件碰撞诱导变形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LS-DYNA软件对某薄壁直梁件开设的8种诱导结构进行碰撞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诱导结构对薄壁直梁件压溃模式、载荷变化和能量吸收情况的影响。初步认为,不加诱导结构时薄壁直梁件的变形模式不稳定;薄壁直梁件在轴向压溃过程,对侧壁上的孔不敏感;侧壁上诱导槽的开设形式对薄壁直梁件压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环氧富锌涂层—环氧沥青粘结层—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体系在锌涂层腐蚀情况下界面应变与车轮载荷关系,采用Datataker应变采集仪在动载荷和静载荷作用下的钢板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界面应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静载荷作用下界面应变大于对应铺装层位置的应变;在腐蚀区加载和腐蚀区相邻位置加载,使腐蚀区界面应变与其边缘应变发生逆转。往复动载荷0.7 MPa作用下界面应变增加2/3以上。超载的动载荷下界面应变明显增大;腐蚀区以上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产生明显的应变。  相似文献   

14.
《叉车技术》2010,(2):21-21
由广州天力叉车装配维修有限公司主办的曼尼通产品(广州)展示会3月26日在广州万好万家商务酒店隆重举行。其中演示的NT1435越野伸缩臂叉装车,自重10210公斤(带货叉),选用PERKINS帕金斯发动机,动力强劲、最大行驶速度达25公里/小时,额定承载能力3500公斤(500毫米载荷中心),具有超高可靠性、超长使用寿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胎面外侧磨损的主要原因 东风EQ2050系列猛士车型,正常使用中每行驶1万千米左右时,常常会出现方向稳定性能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轮胎胎面外侧磨损过量所致.分析轮胎胎面外侧磨损过量的原因:一是车辆载荷达不到满载状态下行驶要求.根据不同车型,该系列车载荷质量为1 500~1 750千克,其前后四轮为独立悬架,出厂时四轮内、外倾角的工作参数均是按满载荷状态调整好的,车辆使用过程中,常常在达不到满载荷状态下行驶,致使倾斜度未达到其设计值,从而导致轮胎胎面外侧磨损过量.二是前束定位参数不当.  相似文献   

16.
以某顶推连续PC箱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滑道高程偏差对滑道支座反力、梁体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中滑道下降或边滑道上升对中滑道支反力均有显著影响,当中滑道B下沉0.5 mm时,对应支座反力降幅78%,中滑道B下沉1 mm时,对应位置完全脱空;当边滑道上升0.5 mm时,中滑道支座反力降幅38.9%,边滑道上升1.5 mm时,中滑道完全脱空;滑道发生毫米级偏差,都将对梁体应力产生显著影响,其压应力变化幅度显著,梁体存在局部压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某款MPV车型T2'与T2'数据的制动噪声进行加速、路噪、怠速带载载荷分析.三种载荷下的弱点分析及优化,寻找车身方案,T2'模型方案对比T2'模型方案,车身方案在不同载荷下的验证,减重方案,有效的解决了整车路噪低频压耳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厂质量检验组的同志,为了提高活塞环的检验质量,改制了一种简易活塞环张力测定器。它的特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结构如图所示。它主要用一个0—50公斤的秤4,放在底座2上。底座2的左端装有支板1,支板上钻有一个孔,压杆5的一端插入孔内,压杆5用来揿压环径,能测定直径30~500毫米活塞环的张力。使用测定器时,只将被测的活塞环3放在秤4上,然后将压杆5压在活塞环3上。活塞环3放置时,活塞环口应处于水平位置。压动压杆5,使活塞环口趋向闭合。此时环口中间放一金属垫片,片厚为活塞环装入气缸后的环口间隙。当活塞环口压至金属垫片而闭合时,  相似文献   

19.
《隧道建设》2014,(1):23-23
<正>2013年12月19日,国内首创的2台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在广州下线。该设备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获得国家专利,将用于广州地铁9号线的土建工程,以适应当地复杂地质条件施工的需要。据介绍,这2台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每台比以往整机进口的盾构大约可节省资金1 500万元。据广东华隧建设总经理赵晖透露,这种双模式盾构从设计研发到生产下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谱载荷下构件的疲劳寿命评估模型.该模型以结构强度变化特性为基础,考虑低幅载荷强化和损伤的双重效应,既有清晰的物理意义,又更合理地反映了疲劳过程中零件强度值随着载荷的变化而相应地增高和衰减的特性,克服了传统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忽略低幅载荷强化作用的缺陷.经过两种构件的试验验证表明,此模型与传统的累积损伤模型相比能更准确地预测构件在随机载荷下的寿命,为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