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已建道路下方新增综合管廊需求情况,通过分析管廊与已建道路下方管线接驳方式、管廊施工对已建道路保护方式、管廊穿越特殊节点处理方式等,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4):202-204,3,2
地下管廊具有很多优点,但工程建设初期投入很高.当在已建道路上建设共同管廊时,更需要考虑原有管线的搬迁费用.该文以花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例,对如何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节约建设成本,增加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综合经济效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三亚市2017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计划已初步形成。2017年将结合"双修"建设、棚改项目、道路改造等市政建设并行施工,再建地下管廊22.4 km,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格局品质。根据规划,2017年三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涉及中心城区、崖州湾及海棠湾片区,实现片区成网、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下方带状地下空间是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物流等市政设施的主要敷设载体。为了提高此类带状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国内某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例,将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等设施进行集约化共建方案研究,并通过对共构体的横断面、平面接口、纵断面及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共建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手段,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起来。介绍了珠海横琴新区已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并对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简述我国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从1958年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下的第1条管廊开始,经历了概念阶段、争议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化和创新阶段,进入了有序推进阶段。总结综合管廊的建设经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试点城市全面开花、PPP模式大放异彩、绿色建造有益探索、防水措施因地制宜、创新技术降本增效、预制装配初具规模、智慧技术重点应用、统一平台基本定型。指出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法规、标准等制度建设缺失、规划无序及建设混乱、运营管理制度缺失等,制约着管廊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1)要继续推动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特别是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以及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 2)对已建的综合管廊要进行全面的运营条件评估,符合要求的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顺利运营; 3)各级城市要修编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需要建设的要有序推进管廊建设; 4)大力关注管廊的运营管理,从法律法规、资质资格、专业人才等方面推动管廊的健康运行; 5)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MIDAS-GTS软件,分析了综合管廊基坑开挖卸载对邻近已建高铁桥墩的影响,预测了桥墩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的最大变形值,评估了基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后续管廊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要求城市管线以后应集中进入地下综合管廊,统一管理,影响市容市貌的"空中蛛网"及城市"马路拉链"将逐步减少。通知要求,广西各市对已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凡管廊已考虑纳入的管线必须入廊,否则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不予相关许可、审批。对于没有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道路,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应建设缆线管廊,并将原有和扩容的管线集中放入缆线管廊,便于统一管理和减少开挖。完成入廊的管线单位,应将入廊管线数据和资料按要求及时报送至城建档案机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1月13日,云南省保山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心城市反复开挖道路、随意改造管线等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经反复论证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决定投入13亿元对中心城市正在建设的4条城市主干道路规划配建地下综合管廊,实现集约、高效、有序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保山地下综合管廊可保百年内地下管线避免重复投资、避免反复开挖城市主干道影响群众生活。地下综合管廊全长约34.88 km,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投资最大、功能最全、里程最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强弱电、供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可实施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分析研究综合管廊路径的适建性,通过分析研究,找出综合管廊路径适建性影响因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权重和指数,确定管廊路径评估等级划分标准,对管廊系统布局中拟定路径逐路逐项进行评估,以此优化管廊系统布局。  相似文献   

11.
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伴随新建道路的开发在不断拓展.当管廊布设线位与大型江河、重要道路、轨道交通相交时,地下穿越形式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对管廊结构自身及穿越目标的安全都形成了一定威胁.现通过实际工程,提供了利用同期建设的桥梁结构实现跨越的管廊设计形式,打破了地下管廊的固有约束,为后期管廊穿越设计提供了比选思路.针对桥上管廊的管线类型、布设方式、承载吊架的计算分析和安装条件提出了技术建议,并对地上地下连接段及安装检修人员通道的设计形式提供了工程样例.  相似文献   

12.
综合管廊的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健  王恒栋  祁峰 《隧道建设》2019,39(9):1480-1485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理论,提高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基于大量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实践,提出将“区间”概念应用于综合管廊工程的总体设计。通过对综合管廊功能需求和入廊管线技术要求的分析,给出综合管廊各类“功能区间”的定义、特征; 通过进一步分析综合管廊各类功能区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提出通过功能区间构建具备复合功能属性、可复制的“单元区间”,再通过单元区间的复制串联实现综合管廊总体设计的系统布置方法。最后,提出以“单元区间”为核心理念的综合管廊“区间设计”的定义和一般方法,以期为综合管廊工程系统布置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永军 《隧道建设》2012,32(4):544-551
为解决在城市复杂环境下,区间暗挖隧道在砂卵石地层中穿越桥梁、道路、管线和废弃人防等建(构)筑物等施工难题,以北京地铁4号线工程西单—灵境胡同区间隧道暗挖施工为例,采用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的方法。施工中对天桥桩基进行托换,并对桩基周围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对隧道初期支护施工中的格栅间距、超前小导管、格栅连接板等进行优化调整,并增设锁脚锚管;对侵入隧道内的废弃护坡桩及人防进行破除及局部加固处理等措施,使暗挖隧道安全、顺利穿越各种危险源。施工效果充分证明:在北京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下,做好暗挖施工风险的分析,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按照"先加固、后穿越"原则,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方针,对施工及设计方案进行动态管理、针对性优化,保证注浆加固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施工风险,确保暗挖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阿里山森林铁路为世界闻名的高山铁路之一,惟受2009年莫拉克台风重创,森林铁路60k+550~61k+450二万坪路段发生大规模崩塌,路基严重流失,致使铁路停驶至今。为使森林铁路早日复驶,并能永续经营,采用费用较高、工期较长的迂回隧道方式进行修复。本案例无任何道路可供通达,施工前须辟建高难度的施工便道,以供后续人员、材料、机具进出; 台风、豪雨期间,崩塌区落石及土石流不断,施工便道维护及人员避难不易; 洞口腹地狭窄、崩积层进洞困难及林地生态保护等施工特色与技术难题,更非原规划设计足以因应。经业主、监造及施工团队数次应变处理后,勉以通过,其经验与心得可供后续类似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柳宪东 《隧道建设》2018,38(7):1196-1203
为解决在已建成的城市中心区采用大规模明挖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可实施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与地铁结合,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采用盾构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对盾构综合管廊的主要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盾构综合管廊与地铁的结合形式,防火分区长度划分原则和出地面口部(逃生口和吊装口)间距要求,大型供水管线入廊的安装、运营维护和防爆管措施,隧道内部结构体系的型式,盾构综合管廊管线灵活出线的解决方式等关键技术问题,予以分析和阐述,并付诸实践,系统性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扩容越来越普遍,在改扩建道路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要求将市政管线收集起来,统一纳入综合管沟方便管理。该文介绍了在尽量不破坏原有地下管线的情况下大尺度埋深综合管沟的设计实例,为改建道路的同时进行综合管沟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岭西八路综合管廊工程为吉林省公主岭市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求、提升市政建设设计标准而新建的七条管廊之一,调研分析了该管廊的地理位置、场地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情况。设计入廊管线包括热力管道、给水管道、再生水管道、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根据技术标准,对该综合管廊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等总体进行设计;针对管廊处于古河道区域所遇具体问题,详述了基坑支护、管廊配筋、地基、抗浮、防水等结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下穿既有综合管廊时,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会使既有综合管廊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威胁结构安全。为了研究盾构隧道下穿过程中对既有综合管廊的影响,探索不同穿越交角下既有管廊的变形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综合管廊的沉降变形规律、地基加固对管廊沉降的控制效果及不同下穿交角对既有综合管廊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既有综合管廊在盾构机附近主要产生纵向上的不均匀沉降,随着盾构掘进,沉降逐渐增大,进行地基加固后能够有效减小既有管廊的沉降变形。当下穿交角较小时,既有综合管廊沉降变形增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杨海燕  金秋  孙广东  陈义华 《隧道建设》2017,37(11):1373-1378
目前我国管廊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中小城市由于条件限制开展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且缺乏中小城市管廊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中小城市管廊建设经验缺乏的问题,对开展管廊建设的中小城市管廊建设规模和建设位置进行调研和分析。经分析可知:1)中小城市管廊的建设位置主要为城市主干道和新区建设区域;2)2016年管廊的开工建设长度非试点中等城市基本上在20 km以内、小城市基本上在10 km以内,试点城市平均在20 k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