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正加快向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汽车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报告简析了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政策、市场及上游产业链领域的现状及趋势,为我国智能汽车行业企业的发展布局,以及各地方政府招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闫雷  高峰  韩林果 《时代汽车》2023,(22):123-125
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皇冠上的明珠”,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已成为国内各个省份竞相发展的风口产业。通过梳理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现状,针对产业还存在规模小,“三电”核心零部件短板突出,科技、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的供给不足等问题,应紧紧抓住整车生产这个产业链发展的“牛鼻子”、引育结合加快提高核心零部件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等,加快推动我省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汽车产业链积极向中国转移,“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展”(英文简称“CIAME”)经过9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发展成为汽车制造业领域亚洲顶级品牌盛会。依托汽车产业和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资源,根据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1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1)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从2009年开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以来,在国家及地区政策中,“新能源汽车”这一词汇频繁出现。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和销售,我国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指出,“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当这个国家和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如果想成功地培养一项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最好能先在国内培养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可见,欲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更新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大汽车产业”意识,跳出汽车产业而发展汽车产业;应着眼于培育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支持性产业。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分析了四次汽车产业转移背后的动因,从产业链在国际化分工趋势下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转移的本质,得出了以满足产业链环节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为目标的要素指向性产业链延伸的规律,并给出了这个普遍规律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田雨金 《上海汽车》2015,(2):1-2,25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入,世界主要汽车厂商不断将本国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向全球延伸,于是形成了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我国经过近10年来高速发展,已成为汽车生产与消费世界第一大国,汽车产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和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长期处于中低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芯片作为未来汽车的中枢大脑,是推进新型汽车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聚力推进全球芯片产业和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当其时。2023年12月5-6日,以“共享中国机遇共谋创新发展共赢产业未来”为主题的2023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芯片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芯片大会”)在无锡滨湖隆重举行。本次芯片大会旨在为全球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搭建高端务实的专业交流平台,分享创新成果,打造产业生态,构建标准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政策影响非常显著,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激励政策,但实际政策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为了分析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接受程度的交互关系,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能进行评价.模型设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化的评价指标权重对政策效能进行评价,确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政策要素,并在政策效能分析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适合汽车芯片发展的产业生态,需要全产业链参与、相关产业共同努力。”近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芯片联盟”)理事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和经济规模支撑汽车芯片产业链国产化,汽车行业要了解重视芯片,芯片行业也要把握汽车“三化”转型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1.
《天津汽车》2010,(1):7-7
2010年,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将在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建设3大工业园区,争取早日将汽车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正在萌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品及技术的升级,将给汽车及相关产业带来深入变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已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战略制高点,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为加速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文章在总结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政策、市场、企业及技术四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接续制定面向2020年和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复建立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各部门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政策举措,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获得全球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通 《汽车纵横》2024,(2):75-78
<正>我国汽车芯片产业要实现向上突破,需要通过建立行业统一标准来引导整车企业、研究机构和专项技术企业共同研发,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发展,汽车芯片在汽车新技术应用和功能提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受技术壁垒、生产工艺限制、成本控制以及内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外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大量地拥入国内市场,改变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本文以汽车产业链为主线,通过对中韩两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方面的异同比较,指出韩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合理利用外资是分不开的,而合理利用外资的做法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汽车芯片作为未来汽车的中枢大脑,是推进新型汽车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聚力推进全球芯片产业和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当其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增长重要引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消费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应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的安全、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是汽车的发展趋势,其中汽车电子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汽车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和关键.本文基于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构建并完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链,增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放开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数量和股比限制,外资企业将加大力度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文章深入研究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整车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了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施扶优扶强策略,加快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规模经济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块链是未来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基础。本文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对“区块链+汽车产业”相关内涵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汽车研发、汽车生产、汽车销售和汽车服务等维度创新构建了“区块链+汽车”产业链商业模式。最后,本文还提出应从顶层设计与统筹、技术研发与普及、典型规模企业试点先行、新的商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区块链+汽车产业”的高效融合发展。本文的结论为区块链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产业是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球出口金额最大的单一制造业,具有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全球化程度高等特点。自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冲击全球产业格局。我国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汽车作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已成为政府和行业的重要关注点。本文通过研究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从外部环境风险视角切入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评估方法研究,并通过汽车行业的实证来检验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