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中山公园站是地下二层前折返岛式车站,结合该车站建筑总体设计的体会,着重介绍轨道交通建筑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新课题,以及出入口、风井等地面建筑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耀华路站工程设计实践,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确定了换乘车站共享供电资源的配置;结合低压供配电系统设置的基本原则,对换乘车站动力照明配电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和资源共享;分析了换乘车站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为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资源共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施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社会对“弱势群体”关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实际使用状况的调研,结合国外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先进理念,系统阐述了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的分类及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4.
门禁系统作为轨道交通重要的安防管理系统正逐步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工程为例,从门禁系统构成、功能、工作模式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并详述了门禁系统控制中心、车站和现场三级管理。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内部空间广、发热量大,为维持其热环境,通风空调系统的风机、冷水机组、空调机组的装机容量较大。根据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能耗统计数据分析,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约占车站总用电量的50%~60%,占整个轨道交通能耗的25%~30%,系统用电成本占运营成本约30%,对轨道交通运营经济性影响较大。因此,降低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对轨道交通车站的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上海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建设之间矛盾,提出了针对软土地层中用暗挖法建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前提、方法、内容。重点对用盾构法修建明、暗结合型式,全暗挖,地上、地下配合的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促进软土地层中暗埋轨道交通车站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车站照明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现行轨道交通照明现状,在对上海市已运营的几条轨道交通车站照度测量的基础上,分析在轨道交通车站照明设计中实现“绿色照明”的重要性,提出在满足照度的条件下,轨道交通车站照明采用照度和照明功率密度(LPD)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及其几个需注意的问题,对于已经运营和尚未投运的车站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围绕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施工工序,对地下车站的施工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措施。通过研究其中潜在的风险发生机理,将有助于建立轨道交通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减少并控制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施工中的风险事故。  相似文献   

9.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到网络化时期后,对车站导示系统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形成科学有序、人文关怀的车站导示系统视觉形象,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有关内容,介绍了标准地下两层车站、其他类型车站及换乘车站的导示系统设置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轨道交通建设增加,作为地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盾构车站,其设计也愈发受到重视。首先,阐述轨道交通盾构车站的定义、类型和建设过程;其次,针对盾构车站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防排涝、通风、采光、节能和安全防灾等关键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国内外成功设计经验。研究表明,合理高效的建筑设计对提升盾构车站的可靠性、舒适性、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路是轨道交通系统的主线,主要结合轨道交通8号线线路设计对换乘节点车站线位预留、双圆盾构法、物探、小车的爬坡能力、施工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董晨  郭春  杨鶤  李龙 《综合运输》2022,(3):126-131
为解决TOD项目在规划建设中未能就所处站点区域进行针对性开发利用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地铁站点区域的分类方法,明确了不同类型地铁车站区域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内容。首先通过既往文献梳理,总结近十年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类型相关研究,综合轨道交通、城市规划、建筑相关专业的专家意见,确定了轨道交通公司、政府和乘客3个角度共11个指标对成都市156个地铁站点区域进行类型分析并分析不同类型的车站区域在3个视角下的协同性;最后根据不同类型车站区域的差异给出相应区域TOD项目规划设计的建议。结果表明:1)成都市地铁车站区域分为5类:城市中心站点区域、换乘站点区域、新城站点区域、近郊站点区域和远郊站点区域;2)不同类型的车站区域协同性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时需采用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原上海轨道交通6、8号线上南路站总体布置以及地下一、二、三层车站建筑设计的难点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车站功能布局、换乘方式、空间形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设计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轨道交通2、10号线南京东路站为“厅-厅”通道换乘,介绍了10号线车站建筑的组成、车站总平面、站厅层、站台层、设备层、换乘通道以及车站附属建筑的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杨路车站是目前轨道交通建设中第一个平行换乘枢纽车站,对该车站的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说明,供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各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实况,详细分析了国内现有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消防设计模式的差异性,并就如何使地下车站布局对人员疏散及消防扑救更为有利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7、8号线耀华路站建筑设计,分析论述了其换乘方式、建筑空间布置、文化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车站建筑装修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换乘点是轨道交通线网构架中各条线路的交织点,是提供乘客转线换乘的车站,乘客通过换乘站及其专用(或兼用)通道设施,实现两座车站之间人流沟通,达到换乘的目的。换乘点的分布和换乘方式的灵活性,对轨道交通线网的整体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换乘站的形式对轨道交通线网构架的稳定性也有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站厅形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站厅是客流集散的枢纽,站厅的形式应结合车站环境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轨道交通车站项目设计、技术要求、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的角度,文章阐述了轨道交通车站系统节能检测的主要内容和检测方法。为了快速方便地判定检测结果,提出了检测结果坐标系的二维可视化评判方法,并给出了合格判定的点集数学表达式。以某车站系统节能性能检测项目为案例,运用检测结果判定坐标系法对主要参数包括室内温度、风系统总风量与风口风量、水系统水流量、平均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等进行了检测结果分析,实现了节能检测结果的快速和二维可视化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