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拟建7号线和10号线在淮海中路的陕西南路与常熟路之间形成三线换乘枢纽。介绍10号线宝庆路站紧贴1号线常熟路站设置、7号线常熟路站设于常熟路、五原路口等3个换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7、8号线耀华路站建筑设计,分析论述了其换乘方式、建筑空间布置、文化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车站建筑装修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对原上海轨道交通6、8号线上南路站总体布置以及地下一、二、三层车站建筑设计的难点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车站功能布局、换乘方式、空间形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设计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海轨道交通4线换乘的重要枢纽——世纪大道站,设计时涉及对已建车站的改造和新建车站两个部分,同时还要确保2号线列车的正常过站运行,设计、施工及保护等工程难度很大。重点介绍换乘站的设计及与周边环境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工程概况,对其线路局部方案,过江节点,车站换乘,站间距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世纪大道站基坑工程为背景,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施工技术,并尝试采用三维计算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分析了平行换乘地铁车站施工的一些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轨道交通2、10号线南京东路站为“厅-厅”通道换乘,介绍了10号线车站建筑的组成、车站总平面、站厅层、站台层、设备层、换乘通道以及车站附属建筑的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和13号线换乘的新天地站与周边合建项目的施工过程,分析了轨道交通工程与周边房产合建的技术难点和针对性措施。通过科学的设计及严格的施工控制,轨道交通车站与合建项目总沉降与差异沉降较小,结合部鲜有渗漏,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结合南昌地铁1、3号线中山路换乘站的建筑设计,详细分析了1号线采用岛式、侧式及同向侧式站台等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和比选,决定采用1号线为地下二层侧式站台、3号线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的岛一侧“十”字两点换乘方案。同时,对如何形成以地铁车站为核心,为营造系统而有序的商业氛围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淮海路站南端头井换乘节点结构设计,南端头井为地下三层结构,既作为8号线与6号线同车站T型换乘节点,又作为盾构调头工作井,施工采用“一明三暗”逆筑法,在工作井内力计算中,考虑地下墙幅间接缝来模拟墙板的实际受力情况,使计算更加合理,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尽量减少明挖法施工地铁车站在施工期间对现状地面交通的影响,上海地铁7号线常熟路站借鉴日本地铁车站施工中采用的较为成熟的钢盖板临时路面体系施工经验,结合本站的具体特点,采用了一种改进了的盖挖法施工钢盖板临时路面体系.文章全面介绍了该体系的设计,对今后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工程由于与其它三个地下工程形成交叉,给车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难题。详细介绍了该站一至四层建筑设计方案比选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客流组织与换乘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已营运多年,原来未考虑换乘和结构预留的1号线上体馆站新建4号线车站并与之形成“零换乘”。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周边高楼对新车站的布置形成了层层制约;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和确保1号线的运营安全都给4号线车站的穿越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对此,通过理性分析,分散风险,探索创新和精心设计、施工,成功地解决了4号线车站布置、周边大楼侵界处理、结构托换、原车站底板大梁加固、穿越施工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零换乘”。五年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7号线中山北路站换乘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中山北路站与已建3号线镇坪路站的多个换乘方案,并通过方案比选和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常熟路站周边需保护建(构)筑物密集,介绍了该工程主体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及针对周边建(构)筑物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两层中板逆作的“两明两暗”施工方法、首道采用混凝土支撑兼作临时路面体系横梁、地墙分小幅、南端头井增设封堵墙并提前进行出洞土体加固、在第四道支撑下增加旋喷抽条加固、加大地下墙的入土深度以减小降承压水施工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上综合处理措施通过施工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及1号线区间隧道的正常运营,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宜山路站南、北端头井、穿越段及存车段基坑开挖施工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介绍几点影响地墙位移的因素,并提出几条建议,可供车站标准段基坑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地下工程设计中,基坑变形控制是预防工程环境风险的关键,也是基坑设计分析的重点。结合上海轨交12号线汉中路站深基坑工程的实践,介绍了对工程周边地面建筑实施的保护措施和监测的过程,分析了对不同基础形式建筑物保护的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耀华路站工程设计实践,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确定了换乘车站共享供电资源的配置;结合低压供配电系统设置的基本原则,对换乘车站动力照明配电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和资源共享;分析了换乘车站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为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资源共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善维  张杨 《综合运输》2021,(1):82-86,109
本文以"节点+同台+站厅"为换乘方式的"F"型三线换乘站、以"节点+通道+站厅"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以"站厅+通道"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为研究对象,应用AnyLogic软件进行动态仿真,以空间服务水平、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等指标,分析不同站型、不同换乘方式的三线换乘效果。结果表明,"F"型空间服务水平优于"H"型车站,但后者的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普遍优于前者。对于"H"型车站,以"节点+通道+站厅"的组合,乘客的换乘时间、换乘距离均优于"站厅+通道"的组合。但因后者客流较为分散,中部站厅用于换乘的楼扶梯端部或换乘通道出入口不易发生拥堵,空间服务水平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作者设计上海地铁2号线东方路站出入的心得,供同行们在今后的地铁出入口设计中作借鉴,参考,虽然出入口结构规模比车站小,但结构设计应与车站等强度,也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