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75576部队认真筹划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倡导“我行车、我安全、我快乐”安全行车活动。通过部队领导辅导官兵安全行车知识,邀请地方交警传授安全行车经验、观看安全行车警示教育片、签订安全行车责任书、组织安全行车宣誓和展览亲人朋友安全行车寄语、展评个人安全行车心得体会等活动,使车勤人员在充满关怀的环境中,真切感受到了安全行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回顾了与行车速度及行车速度管理相关的安全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行车速度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影响行车速度的因素;车速限制、与车速有关的交通执法、交通平抑及其它旨在管理行车速度的工程措施等对行车速度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运动学角度出发,兼顾了行车舒适性方面的要求,对安全行车间距进行了论述,给出了绝对安全行车间距、相对安全行车间距、临界安全行车间距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心理安全行车间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有效防止追尾事故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铁行车调整是地铁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深入探讨了地铁行车组织中行车调整与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首先,分析了行车调整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包括旅客出行规律、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应对等。其次,详细阐述了编制行车图、调配运力资源、协调列车间隔等行车调整的主要内容。再次,论述了行车调整对运营管理的指导作用,如统筹车辆调度、优化运力配置、提高运能等。最后,探讨了运营管理优化对行车调整的反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建设、完善应急处置等建议,以促进行车调整和运营管理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低等级公路交通环境复杂,交安设施不完备,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然而在实施一些道路条件改善措施后,甚至可能出现事故率提升、超速现象愈发严重等情况。对低等级公路来说,行车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是保障安全的重点,需对行车环境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性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关注,使道路条件"供给"与驾驶行为"需求"保持一致性。研究采用GARMIN GDR35行车记录仪,在自然驾驶条件下,大量获取在低等级公路上驾驶人行车环境和行车速度的资料。根据道路线形与路面条件、周边景观绿化条件、道路附属设施条件等3类要素对行车环境进行分类,并筛选出不同环境类别下的行车速度形成数据集。然后选择高斯混合模型对数据集中速度的分布情况进行拟合,并采用EM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车环境下的行车速度主要呈双峰分布,体现了不同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当两个分布所占比例差大于0.95时,可看成是单峰正态分布,行车速度的离散性小,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好;所占比例差小于0.3时,可形成弱双峰分布,行车速度离散性大,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差,总体上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试验发现,行车环境不协调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低等级道路之中,在进行有关安全保障措施时,应给予行车环境协调性评估分析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行车前莫忘检查行车前,机油、水、喇叭、手脚制动、方向盘莫忘检查一遍,这样不仅有利于车辆技术状况完好,更有利于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汽车技术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尤其是转向和制动装置的工作状况对行车安全影响最大,照明和信号装置等的状况也会威胁着行车安全。因此,经常性的检查调整、合理维护、掌握故障规律、定期排查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施工区上游过渡段的行车风险,保障施工区的行车安全,应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施工区交通流的运行状态,分析过渡段长度、交通量、行驶速度对施工区行车风险的影响;利用冲突率作为评价指标,将路段行车风险分为5个等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段长度、交通量是影响施工区上游过渡段行车风险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程度超90%,因而合理控制过渡段长度和交通量对降低施工区行车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路行车,依山傍崖,沟深坡陡,弯多路险,崎岖不平,除要求车况良好外,驾驶员必须掌握一定的驾驶技巧,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驾驶姿势 山路行车,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强度要比在一般道路上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就要求驾驶员在行车前就要调整好驾驶姿势,尽量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驾驶环境。 弯道行车 转弯道路行车最……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生理、心理、年龄、身体条件及行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驾驶员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导致错误操作而造成险情.因此,驾驶员(特别是新手)了解这些易引起错觉的特性,并在行车中加以预防,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夜间行车与白天驾驶有很大的不同.有的驾驶员认为夜间道路上行人少、车辆稀,行车时比较安全.实际上夜间行车造成的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多数是驾驶员不了解夜间行车的特点所造成的.为了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除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外,还应重点掌握以下十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等车载行车记录装置越来越多地装备在车辆上,这为开展车辆事故调查、嫌疑车辆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本文梳理了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涉及的法规、标准情况,介绍了主要车载行车记录装置记录的主要数据情况,重点阐述了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数据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办法,以及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经过总结,提出了用于分析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安全性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运行速度分析法、平曲线行车速度分析法、竖曲线行车速度分析法、运行速度差分析法及线形协调分析法,从而形成了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安全性分析基础理论方法,在都宁高速公路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宋双 《汽车运用》2001,(10):37-37
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强、突发事故多的特点.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的形成,高速公路行车日渐增多.为此,驾车时正确掌握高速公路行车方法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限速条件下驾驶员行车速度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速行车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导致交通事故次数、事故严重性的增加,还加重交通噪声和空气污染。对驾驶员在有速度限制的道路上行车时其速度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自身行车速度的判断是以所在路段的速度限制为依据的。即使在限速条件下,仍有61%的驾驶员超速行车。驾驶员行车速度的选择普遍受同向行驶其他车辆的影响。最后为有效控制行车速度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心理活动制约着行为结果,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活动与安全行车有密切的关系。预防和克服不良心理是保证驾驶员安全行车的重要前提,必须引起各级领导、车管干部及驾驶员的高度重视。一、驾驶员易发生事故的不良心理一是好胜心理。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  相似文献   

17.
刘强  薛瑛 《车时代》2021,(1):195-195
简要分析了地铁列车运行间隔及客流发展趋势,形成高密度、大客流情况下行车间隔调整的理论公式,重点对行车间隔调整公式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行车调整在调度指挥中的应用情况,为行车间隔调整理论计算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驾驶行为的产生是驾驶员通过对行车环境的感知、判断和决策,通过操控车辆运行形成的,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行车环境自然是主要的方面。通过对大量农村公路条件下的实车驾驶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在农村公路行车环境下车辆速度、三轴加速度等运行特征变化的规律,旨在探究行车环境与驾驶行为的相互关系,为提高农村公路行车环境的协调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设计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集成的行车辅助系统,可记录行车路径与车体定位信息,并提供360全景影像功能、夜视功能,以全面性地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0.
梅霞军 《汽车运用》2009,(11):58-58
为严格车辆管理,规范运行秩序,强化驾驶作风养成,确保行车安全,前小久,军事交通学院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安全行车竞赛活动。活动分法规制度学习、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和总结表彰4个部分。此次活动的开展使驾驶员按章行车、文明行车、安全行车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活动期间,全院无一人违章驾车,无一起抄告记录,达到了安全“零事故”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