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缺,传统独立用地公交首末站规划难以落地,通过新增开发或城市更新项目发展配建式公交首末站具有用地集约、紧密贴近客流等特点。为了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设施设计要求与实施流程,研究了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与实施保障机制。首先,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场站规划方法,优化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与方法;其次,从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平面布局与完善候车设施等方面,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设施设计要求;最后,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报建审批与竣工验收等环节提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实施机制建议,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交行业营运监管对车辆定位可靠性要求较高。为解决现有GPS 技术存在的信号盲区问题,引入信标定位法(RFID 技术),通过布设于首、末站点的RFID 基站采集车辆定位数据与运行途中的GPS位置数据相融合,实现车辆运行轨迹的量化理,准确判定和统计有效班次;引入航迹推算法(DR) 与GPS技术形成组合定位,当车辆GPS定位信号在中途站点区域短时间中断 时切换到航迹推算模式(DR),利用里程计和角速度陀螺仪测量距离及方向,计算出车辆的到离站时间。在公交监管应用实例中,依托GPS / RFID组合定位技术获取的线路运能统计数据与运营企业上报的电子路单一致,验证了该组合模式的可靠性。对于GPS /DR 定位技术切换式组合模式,运用计算机仿真测算航迹推算法的定位偏差,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偏差值小于站点区域半径,符合中途站点车辆识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重庆市的公交场站按照功能可分为四类:枢纽站、一般站、首末站及维修保养场。按照"公交都市"要求,到2017年,重庆公交车辆的进场率需达到70%。目前重庆已建成的公交场站可达到65%的车辆进场率,但实际车辆进场率不到30%。究其原因:一是场站周边道路配套建设没有完成,车辆无法入场;二是场站建设功能不完善,与公交需求匹配不够,人性化设计有  相似文献   

4.
当前常用的公交站场规模测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口规模预测公交车辆发展规模,进而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确定标准车所需公交站场用地面积,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过于单一、笼统,应用存在局限性。在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集散客流量规模,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既有衔接的公交设施(既有公交首末站、中途站)的配置及运营容纳能力,根据公交运营相关统计指标及现有的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交首末站规模测算的技术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衔接规划的实践中,为同类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公共汽(电)车首末站规划建设策略——基于香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首末站是公共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设施用地短缺问题,这将严重制约公交优先发展。首先,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当前内地大城市公交首末站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其次,剖析香港的成功经验,从规划指引、投资模式、综合开发及配建标准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设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公交首末站规划建设进程并促进公交优先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城市公交停保场站的选址方法,以公交停保场的服务能力和出行效率最优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的城市公交停保场选址模型。首先,以满足服务能力要求的公交停保场可选点作为备选地址,选取满足公交车辆停车需求的备选场站方案;然后,以公交停保场的建设费用、首末站及枢纽站所有公交车辆到达停保场的总出行费用、总停放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首末站的停放需求、停保场的服务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公交停保场选址优化模型;最后,运用递归思想和运筹学相关方法设计该选址模型的求解算法,并通过对比各备选方案的适应度确定停保场的最优选址方案。结果表明,该多目标优化选址模型可以有效获得公交停保场的最佳选址,对于城市公交停保场选址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广州市住宅小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比重较低,是造成公交站场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配建公交站场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土地、资金的不足,同时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考虑住宅小区周边公共交通设施的配置情况和港湾站的运营能力,根据小区的规模,按照高峰小时出行率、广州市常规公交分担率预期等计算提出住宅小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规模标准.同时,对比三种主要公交站场形式,提出住宅小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形式.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为评价城市公交首末站的布局优劣、运营状况、服务水平,进而优化规划方案,遵循综合性、实用性、可比性、独立性和相容性的原则,从规划的协调性、运行的有效性、环境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10项评价指标。结合工程实际,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指标分级值;提出了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公交首末站的布局、运营状况及社会环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用于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财政厅将拨款8000万元用于公交精品线路创建、车辆更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公交事业的发展。其中4100万元将用于创建13条精品线路,这些线路将布设在客流量较大的城市主要干道上,线路首末站、中途停靠站基本配套齐全,设置规范;3000万元将用于更新老旧车辆,对更新排放不达标、尾气污染严重的老旧车辆进行补助:900万元用于补助公交场站建设。  相似文献   

10.
9月9日,总经理助理郝俊忠主持召开公司客服系统前期建设项目工作沟通、协调会。公交客服热线96196在12日投入试运行,市民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可以迅捷地了解到市内乘公交车出行途径站点、首末班时刻、票价查询以及“公交线路”、“公交旅游”、“公交礼宾车租赁”、“公交车辆租赁”、“公交驾驶员资格培训”、“公交广告业务”六大类公交服务项目的自助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1.
候车是公交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候车时间是决定公交系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之一. 目前,获取乘客候车时间的主要途径为问卷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 但是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仅能实现小范围典型站点的候车时间的调查,无法快速完成线路甚至线网级别的候车时间采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公交GPS和IC 卡刷卡数据,采用非时齐泊松过程理论构建了乘客到站模型,并给出了一种离散条件下任意时刻的乘客人均候车时间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动态准确的获知不同站点、线路和线网乘客的人均候车时间. 基于此方法本文计算了1 d 内北京公交606 路全线的人均候车时间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606 路早晚高峰和中午乘客人均候车时间最短大约在200 s 左右,下午乘客的候车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候车是公交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候车时间是决定公交系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之一. 目前,获取乘客候车时间的主要途径为问卷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 但是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仅能实现小范围典型站点的候车时间的调查,无法快速完成线路甚至线网级别的候车时间采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公交GPS和IC 卡刷卡数据,采用非时齐泊松过程理论构建了乘客到站模型,并给出了一种离散条件下任意时刻的乘客人均候车时间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动态准确的获知不同站点、线路和线网乘客的人均候车时间. 基于此方法本文计算了1 d 内北京公交606 路全线的人均候车时间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606 路早晚高峰和中午乘客人均候车时间最短大约在200 s 左右,下午乘客的候车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新建市区及郊区的公交班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市民出行不得不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载GPS的短信公交预报系统.本系统将班车间隔时间较长的公交站点全程编号,乘客发送欲乘车站点编号给公交系统服务器,当车载GPS发回至公交系统服务器的公交车位置信息恰好达到预报站时,公交系统服务器将发送短信提醒乘客出行.系统结合车载GPS和短信平台设计了新建市区及郊区的公交预报系统,使长间隔公交预报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乘客到达车站的较短时间后公交车就能进站,从而大大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本系统方便市民快速出行,同时节约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公交车GPS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极限学习机方法的公交站点间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依据GPS数据在站点附近的特征表现,定义了公交车到站临界点,并分析了临界点处车辆的5种运行状态;提出了公交车到站时刻估算方法,进而得到公交车行程时间数据;通过分析公交车行程时间数据内在特征,确定了极限学习机模型关键参数及其纬度;最后,以长春市88路公交车GPS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ELM方法预测误差约为11%,并与应用广泛的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SVM进行对比分析,发现ELM方法在满足精度前提下拥有更快训练速度与预测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间隔大规模数据的地图匹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GPS定位技术应用的日益推广,GPS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公交车辆及出租车辆的定位与预测.公共交通调度中心的数据量和处理负荷将变得非常巨大,而且租用电信无线网络的费用也很高.如何使用尽可能少的数据得到比较好的定位信息和节约计算资源就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杭州交通调度中心的出租车和公交车的大间隔定位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基于权值,道路拓扑和最优路径选择相结合的综合地图匹配算法,并应用于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杭州市公交线路站点GIS数据和车辆运行GPS数据进行分析,将公交车到站时间分为站点停靠时间和站间行程时间,得到公交车站点之间运行可能总时间的分布概率.通过实际的公交路网结构,定义扩展的公交网络有效路径.在考虑公交线路联合发车频率和根据乘客路径选择的广义成本下,建立出行策略与行程时间不确定下的公交客流分配模型,并将公交线路发车时刻表引入用户均衡模型中,设计了基于扩展网络最短路的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MSA)算法求解,通过对两个交通小区间高峰小时的客流分配结果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概率统计模型的公交停靠站车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停靠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停靠站不仅关系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公共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本文采用人工计数法对哈尔滨市东大直街公交停靠站的公交车到达时间、服务时间、机动车流量进行统计,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调查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模型拟合了公交车辆到达和服务时间的分布特性,给出了分布拟合函数。  相似文献   

18.
多元数据下的公交站点客流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收集的公交站点IC卡刷卡数据,基于区间不确定性理论,提出公交上下车站点区间不确定性客流推导方法.首先,将公交IC卡数据和GPS数据与公交站点信息相融合,确定IC卡刷卡的上车站点及其区间不确定性客流;然后,对公交刷卡行为进行分析,考虑乘客个体出行特征、乘客出行距离和站点吸引权重,提出下车站点客流推导概率模型及相应算法,通过区间数处理方法,得到下车站点客流区间值.最后,以2015年11月13日~12月25日深圳市21路公交为期6周的IC卡刷卡数据和GPS数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市300路快线内环线路为例,利用公交GPS车辆监控系统记录的车辆历史行车数据,结合公交线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过对数据的处理与统计,系统分析了该线路若干速度特性,在为线路提高行车速度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建议的同时,也为公交GPS车辆监控数据在车辆速度特性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