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情报》2007,(7):29-30
作为汽车流通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汽车报废处理是实现报废汽车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必然途径,在整个汽车市场和汽车使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完善的汽车报废管理制度不但有利于促进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环境、维护交通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每年的报废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报废车的处理以及再生利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1 报废汽车对社会影响 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000万辆,同时,汽车报废数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国内对报废汽车的管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些不恰当的处理,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分析汽车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汽车生产厂商而言,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在汽车行业贯彻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来源于再利用环节中蕴藏的丰厚资源与利润诱导。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在日本,汽车保有量有7900万辆,其中每年有700万辆汽车登记注册(主要是新车),同时,每年的汽车报废量为500万辆。日本汽车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而车龄10年以上的汽车没有保险价值(就算车况良好也无法投保),所以每年有超过100万辆报废汽车被作为二手车出口到其它国家,而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汽车回收系统。在日本的报废汽车体系中,当车辆要报废时,所有车主均需向汽车回收中心缴纳相应的费用,以用于  相似文献   

5.
动态信息     
六部门将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专项整治9月4日,为整顿和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秩序,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六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将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专项整治。当前,一些地方非法回收拆解报废汽车、利用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拼装车的活动有所抬头,报废汽车、拼装车上路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汽车回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的巨大商机。而在国内,由于观念上的差异、立法的滞后、汽车回收的特点及实施的困难性等原因,汽车回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且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缺乏。中国目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进入新旧汽车的更替期,如何合理处置报废汽车、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了多方的思考。目前国内汽车报废制度还停留在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汽车报废量也在加大,由报废汽车而引发的环保、节能、回收再利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对欧盟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关于加强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焱华 《汽车与配件》2005,(40):32-33
目前.19本每年的汽车报废数量为500;~辆以上.报废车辆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总质量达到75%~80%。近些年来报废车辆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课题一些相关的综合性车辆回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同时,汽车厂商正在设计和制造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汽车.联同产业台作伙伴和相关运营商一起汽车业界也积极参与主动在全国范围提供帮助,确保对报废车辆的回收有适当的处理。此外.根据2005年1月起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在由其生产的车辆上使用所谓的”削减物质”(SOCs).这样可以有助于降低以垃圾掩埋法处理最终粉碎性残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每年应该有30万辆汽车报废,但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正常回收的报废汽车还不到20万辆,其他的仍在继续使用。这些陈旧不堪、残缺破烂的汽车重新驶上街头,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报废汽车难报废的原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应按收购废钢铁的价格由物资部门予以回收。然而在具体执行中,由于利益的驱动,致使插手报废汽车的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