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卢成  黄永仲 《船海工程》2011,40(1):98-100
在一台船用高速柴油机上分别进行燃用轻油(0#柴油)和重油(180 mm2/s)的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燃油时的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轻油相比,在额定转速不同负荷百分比下,燃用重油时的NOx排放水平相差不大,只是在100%负荷时重油的NOx排放略高于轻油;对于CO和烟度排放,除了100%负荷点相近外,其余负荷点都是重油远高于轻油,并且是负荷越低差别越大;而对于THC排放,除低负荷点轻油略高于重油外,中高负荷点都是重油高于轻油。  相似文献   

2.
在4100AD柴油机上采用组合燃烧方式,即低负荷时发动机仅燃用柴油,中等以上负荷燃用柴油与预混甲醇,对发动机排放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额定转速下,喷醇发动机与原柴油机相比,NOx和碳烟排放大为改善,而THC排放有所增加,低负荷工况对CO排放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3.
陈桢皓  李铁  王斌  郑明 《船舶工程》2017,39(11):40-43
基于单缸四冲程柴油机,对在船舶上具有应用前景的柴油微引燃乙醇发动机进行燃烧、性能及排放特性研究。以所采用发动机中能实现压燃着火的最小柴油量为固定引燃柴油喷射量,比较进气压力分别为0.15 MPa和0.20 MPa的工况组,通过改变柴油喷射时刻来进行工况扫描。结果显示:进气压力更大的工况,着火滞燃期更短,燃烧持续期更长,指示热效率更低;存在两阶段着火的工况点,第一阶段放热的占比更大;进气压力增大时,氮氧化物(NOX)排放更低,但未燃碳氢(UHC)与一氧化碳(CO)排放更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不同燃油品质的内河船舶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某内河船舶于苏州河某航段进行了分别燃用B0(纯石化柴油)和B10(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生物柴油体积比10%)的实船放对比试验,探究了燃油品质对内河船舶PN(颗粒物数量)、CO、THC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河船舶燃用B0和B10时的PN随粒径分布相似,在离港、进港和低负荷工况时呈双峰对数分布,在巡航及中、高负荷工况时呈单峰对数分布;○2内河船舶燃用B0和B10时,PN、THC、NOX排放均随负荷变大而升高,而CO排放则先降低后升高;○3相对B0,内河船舶燃用B10时PN、CO排放下降、THC和NOX排放上升,离港、巡航、进港时PN排放因子分别降低13.82%、8.21%、46.44%,CO排放因子分别降低20.87%、34.75%、17.60%, THC排放因子分别升高33.68%、26.00%、14.15%,NOX排放因子分别升高1.33%、13.92%、8.93%。  相似文献   

5.
直喷式柴油机掺烧二甲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YC6108Q型柴油机上进行了掺烧二甲醚(DME)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燃用2 0%DME燃料时,柴油机动力性能与原机无差异,燃油系统无泄漏及明显磨损现象,与原机相比,燃用20%DME燃料时NOx以及烟度明显降低,CO排放没有明显变化,HC排放在中间负荷降低,但在高负荷增加.  相似文献   

6.
陆瑶  王银燕 《船舶》2011,22(3):30-34
为了研究柴油机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偏心燃烧室缸内燃烧及排放情况,采用三维流体数值分析软件AVL FIRE建立某型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负荷下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模拟,计算该型柴油机缸内压力、温度等参数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及燃烧温度、燃空当量比、NO和Soot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随着负荷的增加,在高负荷下易出现燃油撞壁现象;NO生成量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加,在负荷增大到一定值时反而减小;NO生成主要分布于燃烧室偏心侧,高工况时NO大量生成在燃烧室边缘;Soot主要集中在油束与缸盖之间的缝隙位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生物乙醇作为替代燃料在柴油机中难以直接掺烧的问题,采用含水乙醇催化重整技术对乙醇作预处理,在加装了含水乙醇重整装置的2135G型柴油机上进行掺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掺烧含水乙醇重整燃料后,柴油机滞燃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延长幅度随着替代率的增加而增大;最高爆发压力在低负荷时明显降低,而在高负荷时显著升高,且随着替代率增加柴油机有爆震倾向;当量比油耗上升,燃油经济性恶化;主要排放物NOx的排放在整个负荷范围内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CO排放增加。掺烧含水乙醇重整燃料后柴油机性能在高负荷时较为理想,在低负荷时恶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王振兴 《船艇》1999,(2):51-52
MAN B&W柴油机公司L16/24柴油机主要特点为:低运行费和低维修费;首台机低费用;不受负荷限制分布的重油性能;维修期长的高可靠性;及低排放。为证实1200r/min的L16/24型机燃用不受负荷限制的重油能力而进行了广泛试验。 “重油适用性”—意思就是能清洁地燃用最低劣的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柴油-LNG混燃电控喷射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在对X6170ZC-19柴油机进行简单改装的基础上,通过推进特性试验证明,柴油-LNG混燃柴油机的天然气消耗量计量准确,能精确控制燃料消耗量;综合替代率高;与燃用纯柴油相比,具有燃料消耗量低、热负荷低、排放指标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作为直喷式天然气发动机重要的燃料,其喷射压力对发动机燃烧特性有重要影响。采用CFD软件研究了不同天然气喷射压力对船用柴油引燃天然气直喷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气喷射压力越大,其滞燃期和着火持续期越短;总放热量少,其NOx排放越低,但HC排放越高,Soot和CO排放先低后高。喷射压力越高,速度动能越大,混合越均匀燃烧更充分。喷射结束速度衰减较快,不利于混合与燃烧。天然气喷射压力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发动机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燃用重油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重油的理化特性,分析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燃用重质燃料油对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强调为适应燃用重油,需要对柴油机及相关系统所采取的有效改进措施,加强柴油机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船东在新造船中提出使用越来越高粘度重油的要求,文章突破ISO 8217质量标准及厂家指导手册中对燃油最高粘度700 cSt的限制,以某3500TEU支线集装箱船使用850cSt重油为案例,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船舶使用850cSt重油的合理性,从机器设备、系统、控制等方面提供了解决高粘度燃油问题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为船舶使用越来越低廉的燃油,进一步降低船舶营运中的燃油费用提供了可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某型热动力鱼雷能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鱼雷舷外海水通过雷体上的背压阀直接进入燃料舱增压挤代燃料的工作过程,能供系统管路充填过程及燃料供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供油系统管路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现有结构的某型鱼雷能供系统,燃料舱从常压增至当地海不压力需一定时间;在动力装置启动初始阶段,燃料泵前及燃料泵通油口咱有可能产生气穴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某船用柴油机燃油管系低压管路振动强烈问题,实船测量了燃油管路和主机振动、燃油脉冲压力和管路固有频率,确定喷油泵柱塞间隙性进、回油诱导管路内燃油压力脉动是激励管路振动的主要原因。从结构和流体两个角度分析了管系减振的方法,通过加焊马脚改变管系的刚度和加装阻尼器降低燃油脉冲强度两种方法来降低管路的振动。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皆有效地降低了管路的振动,特别是阻尼器从源头降低燃油脉冲能量的减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在超大型油船(VLCC)改装为矿砂船(VLOC)设计中,燃油舱保护要求对改装设计的影响,以及燃油舱的改装方案。影响主要体现在:燃油舱容的减少量,可能会占用压载舱或其他部位增加新的燃油舱舱容;增加新的内壳引起钢料的增加;新增舱室要增加管系、人孔盖及梯子等。燃油舱的改装方案关键在内壳线型。内壳线型首先要满足MEPC.141(54)的要求,其次要考虑内部通道及梯子的布置,还要兼顾改装的特点、船厂施工的要求,可能会不同于新建船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营运成本,越来越多的船舶柴油发电机燃用低质燃油(重油),已成为船舶建造发展趋势;而针对主辅机在航行中的不同运行工况和要求,燃油系统在设计中应如何合理配置供油单元,主辅机是共用一套还是各用一套,就此作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柱塞穴蚀现象,建立喷油泵柱塞偶件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喷油泵腔内燃油压力场与速度场进行计算,研究柱塞螺旋槽与套筒回油孔处穴蚀形成机理。提出减轻穴蚀影响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喷油泵工作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循环式燃油系统故障仿真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船舶柴油机用循环式燃油系统的结构特点,详细分析了这种燃油系统的燃油压力波形特征。对该不同燃油粘度、不同燃油比重和12种典型故障下的燃油喷射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和特征参数的相对偏差分析,揭示了各种故障的燃油压力波形特征及与系统故障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各特征参数对不同故障的敏感特性。  相似文献   

19.
船用低速柴油机双阀电控燃油系统的实测结果表明,系统喷油压力峰值偏高,且波动幅度较大。为解决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搭建了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并在循环喷油量和喷油压力两方面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验证后的模型,针对系统的喷油特性开展了结构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当高压油管直径为8mm,增压控制阀流通能力为80L/min时,在轨压为26MPa、28MPa以及30MPa的工况下,系统喷油压力波动幅度分别从88.71MPa、91.01MPa、93.45MPa降低到了14.72MPa、14.52MPa和14.31MPa,同时,不同工况下喷油规律曲线上的畸变均消失,且循环喷油量有所增加,系统喷油特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