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拓宽的道路在开放交通后一段时间内,常会出现沿路线方向的纵向裂缝。有限元方法模拟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影响分析表明,路面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模式是水泥稳定碎石层上部最先破坏,产生微裂缝。随后,路面结构在差异沉降、交通荷载、温度变化影响下,裂缝的发展模式变得更复杂,常是几种因素的耦合作用导致路面层开裂。差异沉降型裂缝发展模式是由路面层顶自上而下发展,最终与水泥稳定层中的裂缝贯通,产生张拉破坏;荷载型裂缝发展模式由已经开裂的半刚性水泥稳定层,逐渐向上发展,导致沥青路面层开裂的剪切破坏;温度型裂缝发展模式是由温度变化引起材料收缩变形,以张拉破坏为主,裂缝发展由水泥稳定层中的微裂缝向上发展,引起沥青路面层开裂。 相似文献
4.
路基顶面纵向裂缝是常见的公路路基病害之一,产生病害原因众多,处理方法不同。结合实际,着重介绍路基顶面纵向裂缝发生的机理及处治的方法,并提出以防为主,注重从设计到施工过程控制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桥梁工程中预应力空心板梁纵向裂缝的发生规律,归纳总结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设计方面、施工过程、运营阶段等等。 相似文献
6.
7.
根据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规定的温差分布和实际情况假定的温度场,利用ANSYS软件对简支空心板梁桥进行温差应力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温度应力在整个桥梁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横向温差应力是腹板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10.
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路基裂缝病害是青藏公路上继沉降以后的第二大类型路基病害,此种类型的病害与公路左右两侧的太阳辐射差异密切相关。病害统计结果表明,发生在阳侧的路基纵向裂缝有22.5条,占总裂缝条数的70.0%,占路基纵向裂缝总长度的65.0%;其次,从病害发生路段的道路走向来看,路基纵向裂缝病害主要发生在走向为S90°、W S60°、W S30°、EW 0°和ES60°的路段,在走向为ES30°的路段上仅发生1条路基纵向裂缝。路基纵向裂缝与走向间的这一关系主要与高原上特殊的太阳辐射日变化规律和青藏公路主体走向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某县级道路改建后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说明了采用聚氯乙烯(PVC)胶泥处治纵向裂缝的施工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影响裂缝产生的因素。结合永武高速公路的建设,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建设期出现裂缝的原因,并运用有限元等软件分析荷载引起路面破坏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当水泥稳定碎石未达到设计强度时.荷载对结构层的破坏远大于达到设计强度后的破坏。最后结合施工现场,从原材料、施工现场控制和施工组织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通过地基处理、沉降观测及选择路面施工时间等方法以避免产生纵向裂缝。而一旦纵向裂缝出现,应及时分析原因,结合边坡稳定分析、注浆和土工格栅等应急处置措施来有效地降低纵向裂缝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某连续刚构桥中跨跨中底板纵向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针对某三跨连续刚构桥张拉中跨跨中合龙束后的底板纵向裂缝现象,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分析张拉中跨合龙束后的空间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底板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底板横向拉应力过大。最后分析了导致底板横向拉应力过大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高路堤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叶集至信阳高速公路叶集至罗山段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的调查,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纵向裂缝与路基填土高度、路面强度、地基处理及路基横向变形和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限元ANSYS,对比分析在三种不同的温度应力场的作用下连续箱梁顶板拉应力的大小,验证了温度应力是产生箱梁顶板纵向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温度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加强桥梁结构的抗裂性能,保证桥梁使用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20.
该文在对临(湘)—长(沙)高速公路多年的跟踪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临长高速公路纵向裂缝发展和分布的特点,通过对病害集中路段进行钻芯、开挖以及土工系列试验,发现纵向裂缝产生的根源在于路基边部自由水的渗入导致路基横向承载能力不均,最终引起路面形成掰开型纵向裂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