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对比全装配式与传统高桩码头的经济性,以我国首座全装配式高桩码头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其与传统结构码头平台的各部位混凝土用量及预制率,对全装配式高桩码头平台的工程造价组成进行分析,并在直接建造成本、建设融资成本等方面与传统码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装配式码头各方面的经济性均优于传统高桩码头。研究结论可为推广全装配式高桩码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技术方案下高桩码头建设标准化程度低、现场混凝土浇筑工作量大、船机配备多、人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本文结合连云港港徐圩港区多个码头工程的设计及建设情况,研究装配式桩帽、装配式横梁及模块化装配式技术在高桩码头结构建设过程的应用技术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码头工程装配式技术方案应结合工程区自然条件、泊位使用要求、主体结构尺度、施工能力等综合确定,并辅以必要的节点连接创新措施。装配式技术在徐圩港区的应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高桩码头桩帽破损情况;采用ANSYS分析码头结构受力和桩帽应力,并模拟出桩帽的破坏形式;判断桩帽的劈拉破损原因是桩帽高度偏小和船舶靠泊荷载增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出了桩帽维修加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4.
5.
针对装配式高桩码头设计建造过程中缺乏智能化系统基础设施相关研究的问题,对装配式码头智能化系统基础设施设置进行研究。通过归纳装配式高桩码头智能化系统基础设施的需求、类比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置原则,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总结预制与预埋分离、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原则,提出装配式高桩码头智能化系统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和要点,从而提高装配式高桩码头智能化系统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推动装配式全专业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装配式高桩码头结构设计理念与码头施工船机设备大型化发展趋势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梳理装配式高桩码头结构研究现状,提出了装配式模块化高桩码头设计方法,从设计原则、结构形式、计算方法、构造措施及耐久性设计等5个方面,详细论述装配式模块化高桩码头的设计过程,以及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针对具体结构形式提出了节点连接需要验算的位置和内容,以及构件在吊运过程中动力系数的取值。研究成果为装配式高桩码头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受传统高桩码头现浇横梁存在水上作业施工安全隐患多、施工质量受施工队伍水平及海上风浪影响大、施工效率低等影响,对大体积横梁装配式模板及钢筋笼一体化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采用TEKLA软件建模、制作,钢筋笼在专业预制场制作、运输至现场起吊安装工艺。结果表明,横梁装配式一体化技术能有效节约工程施工造价、提升横梁整体质量、缩短工期、提高作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长江水位对于高桩码头施工进度影响极大,根据岳阳港某码头4层系缆平台结构形式的特点,综合评估,靠船梁采用预制安装更加便捷、安全、高效,可以赶在汛期水位上涨之前完成整个码头系缆平台结构施工,进而解决水位上涨对码头上部结构施工的影响.本文阐述预制靠船梁安装时采用的一项重要工艺,既装配式马墩支撑结构在靠船梁预制安装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传统高桩梁板码头预制构件数量多、运输量大,施工现场模板、焊接工程众多、施工空窗期少的设计短板,以连云港港某液体散货泊位为例,采用一种标准化、大构件、少节点的全装配式码头结构形式。考虑施工期安装工况,桩基采用三点支撑布置形式,上部结构根据功能分解为3个标准模块化预制构件,即预制横梁及前后预制π形板。通过桩基与预制横梁以直代弯新型钢结构桩芯、预制横梁与预制π形板钢筋套筒连接等关键节点连接技术,实现全装配式码头结构设计,同步配备附属设施、监测方案等成套设计技术,为全装配式码头在各类功能泊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通过理论计算和实践验证,证实超长大直径管桩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为大管桩的使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在高桩码头水上冲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利用灌注桩钢护筒进行水上施工平台搭设,是确保施工质量、工期和安全的关键。文章对直线段和接岸段施工平台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波浪作用下稳定性验算,沉降位移量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水上施工平台稳定安全,并在施工检测成果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结合肇庆新港高桩码头工程实例,针对工程地质条件及溶洞的不同类型,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静压化学灌浆法、套内护筒法等施工技术处理溶洞,处理方法有效可靠,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不仅缩短施工工期,而且达到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无损、快速的高桩码头桩基检测方法是工程界的研究热点.设计了高桩码头桩基动力损伤识别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模态柔度在高桩码头损伤识别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有限元模拟中模态柔度可准确识别损伤所处位置,损伤程度越大模态柔度变化越大,模态柔度变化量可定性反映结构损伤程度.2)基于试验振型得到的模态柔度可反映损伤位置,但由于测试噪声和试验误差的存在,损伤识别效果没有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理想,且不能反映损伤程度.高桩码头桩基模态柔度损伤识别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动力测试技术和模态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