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建立深海载人平台空调舱室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和Matlab仿真程序,分析典型航行工况下舱室隔热层厚度、空调设计风量及开启时长、舱内平均风速和舱内蓄热体蓄热能力4方面因素对舱内温度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隔热层的厚度可将定深作业阶段的舱内温度稳定在人员舒适范围,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合理选择空调设计风量和下潜阶段的开启时长,既可以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又可以保证温度不超出允许范围;舱内平均风速的变化对舱内温度影响不大;增加舱内蓄热体总热容和传热面积可以减小舱内温度波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建立了三种典型舱室的物理模型,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不同运行工况下,进行了舱室气流组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贴顶射流上送风、下回风方式符合变风量空调舱室舒适性气流分布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舰船舱室空调系统的末端形式不同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末端形式的特点,提出对采用布风器方式的舰船舱室的气流组织形式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建立实船典型两人舱室的数值试验模型,根据舰船的实际边界条件对该舱室夏季设计工况和冬季设计工况下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对典型截面的速度场及温度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夏季设计工况下,虽然布风器周围风速较高、温度较低,但舱内人员活动区域速度场分布较均匀,舱内风速小于0.3 m/s,温度场分布也较为均匀,温度约为26~27 ℃;在冬季设计工况下,除布风器周围风速较高、温度较高外,舱室大部分区域风速较低,小于0.2 m/s,温度约为20 ℃。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设计工况,采用布风器末端形式的典型两人舱室人员活动区域内的气流速度及温度均满足舒适性标准要求,结果验证了该典型舱室空调系统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5.
建立了深海载人平台空调舱室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和MATLAB仿真程序,分析了典型航行工况下舱室隔热层厚度、空调设计风量及开启时长、舱内平均风速和舱内蓄热体蓄热能力4方面因素对舱内温度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隔热层的厚度可将定深作业阶段的舱内温度稳定在人员舒适范围,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合理选择空调设计风量和下潜阶段的开启时长,既可以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又可以保证温度不超出允许范围;舱内平均风速的变化对舱内温度影响不大;增加舱内蓄热体总热容和传热面积,可以减小舱内温度波动。 相似文献
6.
7.
8.
摘 要: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深海载人平台逃逸舱气流速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形式和送风参数对舱内空气速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舱内气流速度表明,散流器送风结果明显优于圆形口送风;减小散流器喉部直径有利于舱内气流均匀,但仍有部分区域气流速度较低;增大风量能减小低流速比例,但相应增加了吹风感。分析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表明,增大风量对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却增加了吹风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最终得出了在空间等设计条件限值下的较优工况。 相似文献
9.
余阳;黄峙;汪震;王飞飞;徐新华 《船海工程》2025,(2):60-65
针对优化船舶舱室空调环境及气流组织以提升船员居住环境舒适性及工作效率的需求,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高级海员居住舱室空调环境模拟模型,探讨送风风量和送风形式对舱内气流组织和空调环境热舒适性的影响,并验证布风器送风在冬季工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采用100%风量送风的工况下,空调系统提供的冷量明显高于负荷需求,导致舱内风速偏高、温度偏低,而当舱内送风量减半时,能将室内温度和风速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保证了热舒适性。相比于空调器直接送风,布风器送风能消除风口下游区域高风速引起的吹风感和不舒适感,气流组织更均匀,在夏季或冬季工况中均能使室内维持很好的空调环境舒适性。进行船舶舱室空调系统设计时,首先应考虑与舱内需求冷量的匹配性,其次采用布风器送风也能提升舱室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电算求解密闭舱室空气净化方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质平衡角度出发,推导出适用于多个密闭空间大气净化系统的微分方程,以此来描述各舱室空间内组份的动态变化情况,再借助计算机编程,求解各舱室被控组份气体的浓度变化趋势及稳态下浓度值,从而进一步评价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舰船科学技术》2021,43(20)
在船舶密闭舱室温度远程监测中,常规的监测方法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监测中断的情况,监测数据异常,监测方法的抗干扰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一问题,提出船舶密闭舱室温度远程监测技术。使用RS485接口和MAX45转换芯片设计串行通信模块,在布线时选用双绞线,并在通信电路的关键位置配置去耦电容,增加抗干扰性能,使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设置监测信号最大电压,保证监测数据精度,填补监测异常数据,在保证监测数据完整的情况下,通过设计的通信模块实现对温度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舱室温度远程监测方法在监测过程中死链次数少、数据丢包率低,其抗干扰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某船典型空调舱室气流组织机理及特点,利用数值计算软件,研究建立典型空调住舱数值仿真模型,开展舱室气流组织仿真分析,研究得出影响人员舒适性的舱室温度分布、气流速度分布、以及空气置换情况等仿真结果,为舱室气流组织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郭杨阳;夏彬;周鑫涛;赵远辉;徐蒙 《船舶工程》2025,(4):22-29
[目的]为了提高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能源利用率,[方法]建立深海载人平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及标准试验台的数字化模型,提出兼顾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和装置功率的深海载人平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控制策略,并对标准试验台条件下定风量策略、阶段控制策略、间歇控制策略对二氧化碳浓度和装置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定风量控制、阶段控制能够实现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定量控制,在同一控制要求下,定风量控制的总功耗低于阶段控制;阶段控制、间歇控制可实现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区间控制,在同一控制要求下,间歇控制总功耗低于阶段控制;对于定风量控制,目标体积分数越低,风量需求越大,功耗越大。对于间歇控制,选择满足要求的最小风量,能够降低功耗和风机启闭频率,提高装置可靠性;改变阶段控制策略风量档位和体积分数限值,能够分别实现体积分数定量控制或区间控制;对于体积分数定量控制,控制体积分数越低,运行时间越短;对于体积分数区间控制,风量越大,运行时间越短。[结论]研究成果可为深海载人平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控制策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