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优化车务系统人力资源配置,阜六线采取"撤人不撤站"方式实施劳动生产组织改革,撤销5个车站所有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即车站成为无人站,但仍作为独立的行车分界点。介绍阜六线无人站行车组织管理、应急处置措施,根据阜六线行车设备及运输生产情况,提出进一步优化劳动生产组织改革方案:将车站由5个减为3个,建立车站与工务、电务等设备管理单位故障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将原由车务系统负责的确认道岔开通位置正确并加锁以及道岔解锁工作交由电务人员负责,或无人站道岔开通正线并加锁紧固;无人站发生设备故障需应急处置时,由管理站应急值守人员(或助理值班员)和站长赶赴无人站进行应急处置,在进一步减少定员的同时使赶赴无人站应急处置的时间也大幅缩减。  相似文献   

2.
市域铁路是适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为实现市域铁路3 min追踪间隔的目标,市域铁路列控系统需要增加自动折返功能,并将站后自动折返间隔时间压缩到3 min以内。分析市域铁路系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成熟的CTCS2+ATO列控系统开发适用于市域铁路的列控系统,并增加自动折返功能。详细阐述站后自动折返过程,包括驶入折返线流程、自动换端流程和驶出折返线流程。为实现系统支持自动折返功能,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功能分配,并给出可行的技术方案。搭建市域铁路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站后无人自动折返仿真验证实验,验证站后自动折返功能和站后自动折返时间。通过实验证明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的功能分配可支持CTCS2+ATO列控系统实现自动折返功能;提出的自动折返流程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的无人自动折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站后自动折返效率;采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和技术可将站后自动折返过程总时间压缩到160 s以内,能够满足市域铁路3 min自动折返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3.
地铁调度监督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地铁调监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2种仿真方法,即时刻表模拟法和实时行车数据模拟生成法。分别对北京市地铁1号线上各联锁站站内调监和全线调监进行系统仿真,并给出系统仿真的实现功能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列车进路防错办系统针对车站行车中的薄弱环节设计,尤其在多方向、多股道的中间站,避免了行车作业中错排、漏排进路、错办方向的现象。该系统结合了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信号采集传输技术,利用现有的调监信息,采集表示盘上的按扭信号,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进路、方向的正确与否,实现防错办功能;值班员的行车日志可以存放在数据库中,实现数据查询功能;值班员办理接发列车时,车次从数据库中调用,对阶段计划中没有的车次进行提示,实现防止无计划接车功能;系统的所有这些功能为行车信号楼建立了一个先进的、可靠的、行之有效的作业办法,保障了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5.
车站TDCS系统的开通运用,不仅提高了运输部门指挥行车的效率,同时也为电务部门处理故障提供了便利.特别是TDCS系统的记录回放功能,可以准确地观察到车站整个作业过程以及信号设备的动态变化,为分析机车信号异常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以长图线九台站6道机车信号收不到码为例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间站太原东站行车的安全分析,研究中间站的行车安全防范卡控措施,强化行车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中间站接发列车的作业安全,杜绝错办进路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中间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的基本生产流程,而调车事故占车务系统所有行车事故的半数以上,因此调车作业的安全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目前中间站调车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响调车安全的主要因素、调车作业违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保证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提出了相应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结合西安铁路局新丰镇编组站站改工程的实施,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经过几个月来的每日3,12,24 h的测试过程后,SAM系统工程的最后关键功能--集中自动控制功能于2009年2月25日、3月1日先后在新丰镇编组站上行出发场(含编组场尾部)、上行到达场投人试运行.集中自动控制功能可以根据铁路局行调、编组站站调的行车作业计划、调车作业计划对作业指令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作业情况进行指令优化,排解冲突,实时调整指令下达的时机,并将作业指令下达到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接发列车进路、解体/编组调车进路的自动办理,提高了车站的作业效率,减轻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实现了接发车方向、设备状态、外勤作业等关键作业环节的自动卡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编组站的运输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力推进铁路客货分线之际,以海南西环货线为例,从车站分布情况、中间站人员配置情况、中间站作业办理情况3个方面,分析西环货线中间站行车作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环货线实施中间站行车作业集中办理的制约因素,即是实现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改善运输组织和技术设备运用的重要契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提出统一思想意识、升级设施设备、精简车站作业、妥善安置人员和跟踪评价效益5个方面的实施对策,不断促进西环货线中间站行车作业集中办理平稳有序。  相似文献   

10.
分析货运铁路重载列车运营对行车组织人员的培训与教学需求,设计集教学与培训为一体的铁路重载列车运营仿真培训系统.介绍该系统的功能及关键仿真流程,通过软件编程完成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对学员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的目的,同时,对行车组织人员调度指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德国与我国机车车辆用螺栓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DIN25201《铁路车辆及其部件的设计准则螺栓连接》对紧固件的风险等级分级、设计、防松和安装等要求,并与我国目前铁路用螺栓紧固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列举我国机车车辆用螺栓在应用上的一些成绩和存在的差距,推广先进的紧固件应用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简述与列车通信网络有关的一些计算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现场总线的情况,重点叙述列车通信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轨枕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轨枕的主要功能和分类方法加以论述,同时简述我国铁路轨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历程;总结轨枕分类方法;介绍木枕、混凝土枕及城轨交通用特殊轨枕的主要特点,并调查研究了各类轨枕在设计、制造、使用、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提供了先进国家适用于高速铁路轨枕的发展动态,以及我国已运营4年的秦沈客运专线用轨道板和正处于设计招标阶段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用轨道板等信息。研究结论: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应遵循:增加混凝土枕类型以满足不同铺设条件的需要;提高混凝土枕的使用寿命,并开发研制轨枕新品种,适应我国铁路高速、重载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组建网站常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开发网站的实际工作中,对网站的运行平台,Web服务器和响应的开发工具记性了研究,对所采用的开发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比较,,结合网站的开发实践,给出了组建网站所使用的技术及网站的Web服务器配置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地铁区间隧道发生的罕见接触网短路事故:由于短路电流,造成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烧熔,产生高温引起管片破损,使止水条变形漏水.为确保运营隧道的安全,对受损管片钢筋及混凝土进行检测及鉴定分析,并对该区间管片受损段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管片的修复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16.
论述在岩溶发育区盾构施工需考虑突水、地表塌陷、岩溶顶板塌陷、盾构机体下垂等风险。在运营期间,车辆振动可能引发地表塌陷、管片下方溶土洞坍塌,导致车辆运行存在风险。广州地铁在岩溶发育区的多条线路采用盾构施工,大多于2010年底投入运营。结合岩溶发育区盾构工程实践,总结、思考广州地铁在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青藏线《新建铁路涵洞辅助设计软件》和宝兰二线《增建二线铁路涵洞接长CAD》开发应用中的经验,提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基于ARX做铁路涵洞CAD二次开发的方法,并对开发流程、ARX的原理、MFC的应用、数据库、32位的动态链接库等技术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既有防空转防滑行系统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大量实践调研,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新型防空转防滑行系统。新系统能实时检测各轮对黏着状态,自动控制达到最大牵引力,在大秦线SS4改型机车的运行考核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远程认证拨号使用服务的服务器的功能和应用,并且提出了一种运用面向对象和多线程的技术,对远程认证拨号使用服务的服务器功能进行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ternet个人主页服务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阐述了使用HTTP服务器Apache 1.3实现个人主页服务的方法,并提出了在个人主页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