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铁路快速线路和客运专线大号码道岔机械化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斌 《铁道建筑》2006,(6):79-81
介绍国外铁路道岔的机械化铺设情况,结合我国铁路道岔的铺设现状,研制适用于既有线路及新建快速线路、客运专线的道岔铺换机组及机械铺设大号码道岔的施工工艺。为新建快速线路、客运专线大号码道岔的高质量铺设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秦沈客运专线大号码道岔线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外铁路大号码道岔线型的发展状况及我国秦沈客运专线大号码道岔线型的设计参数 ,利用ADAMS软件对 38号道岔的各项动力性能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 ,通过对传统单圆曲线线型和秦沈客运专线 38号道岔线型的仿真比较 ,进一步证明了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2005,(4):51-51
2005年3月1-2日,铁路客运专线道岔技术国际交流会在北京中土大厦召开。本次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与国外交流铁路道岔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水平。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杨建兴出席了技术交流会并致开幕词。中方相关单位以及国外生产道岔的公司、科研机构参加了技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大规模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应用实例,研究了板式道岔工艺特点.实践证明,板式道岔作为先进的整体道床施工技术在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铁路道岔整体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几十年来中国铁路道岔发展情况的回顾和目前我国道岔技术水平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在高速道岔研制初期赴法、德考察的情况,对两国高速道岔整体技术和与国外的差距进行的分析和初步评估,总结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在前期所做的工作,提出了客运专线高速道岔研制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国产化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国  顾培雄 《中国铁路》2007,(8):21-24,28
国外高速铁路设计理念以安全性为第一要求,以提高旅行舒适度为首要设计指标。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客运专线道岔建设和运营实践,提出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技术方案,对250km/h和350km/h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特点、道岔的主要设计参数和平面线性、通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客运专线道岔结构中转辙器、辙叉、道岔区轨下基础、扣件系统、转换和锁闭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要求,并根据试验结果优化道岔设计,推进道岔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7.
提速道岔技术水平提升与全面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高速、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的发展和我国铁路建设对道岔技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分析已在我国铁路线路上全面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提速道岔的技术发展方向,旨在尽快提升铁路提速干线道岔整体技术水平。研究结果:通过对国际高速铁路道岔技术、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的分析,结合提速道岔十几年来的运用情况,借鉴200 km/h 60 kg/m钢轨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技术优化成功运用的经验,提出"对现有各主型提速道岔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从道岔线型到主要关键零部件结构进行全面优化设计,彻底消除既有提速道岔存在的安全隐患,迅速开展全面优化升级工作"的建议,从而为提升提速道岔的整体技术性能和水平,更好地适应铁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运营要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我国快速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的需要,论述了高速道岔国产化生产的必要性.分析了国外先进高速道岔的结构特点和制造工艺及装备要求,反映出国内在高速道岔研发和制造方面的差距,论述了高速道岔国产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国产化的主要内容和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60 kg/m钢轨18号单开道岔是我国客运专线铁路的主型道岔产品,可动心轨辙叉是客运专线道岔中最复杂的部件,同时也是道岔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根据道岔设计理论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18号可动心轨辙叉组装的流程、方法和质量控制重点,旨在对道岔制造、铺设、养护维修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沈客运专线18号和38号可动心轨辙叉单开道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铁路既有线道岔概况,以及日本、德国和法国高速铁路道岔发展的概况;阐述了秦沈客运专线18号和38号道岔的设计原则,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主要结构特征以及相关试验的情况,并总结了秦沈客运专线道岔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了我国今后道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