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车辆路径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遗传算法中“种群多样性”和“选择压力”两个最重要因素,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改进,并和一般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结果证明:在算法性能方面,改进的算法收敛速度较快,所求得的最优解质量较高,且计算结果稳定;在车辆配送路径方面,改进算法得到四条最优配送路线,并且四条线路没有交叉,完全形成回路,又同时满足车辆满载率的限制,而一般的遗传算法得到五条配送路线,最低装载量仅为3.1t,并不能达到车辆相应的满载率,因此,改进的遗传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遗传算法在车辆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车辆路径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遗传算法中“种群多样性”和“选择压力”两个最重要因素,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改进,并和一般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结果证明:在算法性能方面,改进的算法收敛速度较快,所求得的最优解质量较高,且计算结果稳定;在车辆配送路径方面,改进算法得到四条最优配送路线,并且四条线路没有交叉,完全形成回路,又同时满足车辆满载率的限制,而一般的遗传算法得到五条配送路线,最低装载量仅为3.1t,并不能达到车辆相应的满载率,因此,改进的遗传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3.
TSP问题是著名的NPC问题,在组合优化中有许多应用。讨论如何应用启发式遗传算法求解此问题,并设计一种启发式交叉算子和换位变异算子,主要特点是给出算子在程序中的实现技巧,提高搜索的速度。经实例分析,算法性能较好,能较快得到问题的满意解。  相似文献   

4.
用遗传算法解决固定需求交通平衡分配问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为了提高交通量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利用遗传算法的结构并行性将其用于求解固定需求交通平衡分配问题中。算法设计中采用多维并行交叉、变化的交叉率与变异率、优先策略及目标函数加惩罚项等改进措施,从而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减少了交通分配的时间,降低了分配的复杂性,为交通分配问题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显示出遗传算法在交通规划中潜在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遗传算法解决旅行商问题(TSP)时,经常面临过早收敛和遗传漂移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其主要原因对经典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做了改进,使得改进后的算法可以有效保持种群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过编程测试将改进后的算法和经典算法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探讨用于求解软硬时间窗共存情况下的车辆路径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对基本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自适应性,能根据种群染色体的优劣程度自动进行调整。通过算例证明改进的算法比原算法在计算软硬时间窗共存配送路径问题上更具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公交线网优化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缩短居民乘车出行时间以及减少公交运营投入,在公交线网优化过程中通常采用具有全局最优的遗传算法。针对基本遗传算法自身的一些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在公共交通路线优选过程中运用减少搜索空间、加入最佳保留策略和修正策略的方法,对基本遗传算法中的选择、交叉、变异算子及中止条件进行改进。改进遗传算法能够在保证种群多样性的同时加快收敛速度,较好地避免了基本遗传算法前期容易早熟和后期进化缓慢等现象。实例仿真计算表明,该算法具有比基本遗传算法更高的效率,是优化公交线网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进型遗传蚁群混合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有遗传蚁群混合算法的遗传算法特性不突出,容易过早收敛的缺陷,提出一种带有基因数量控制的遗传蚁群混合算法,有效地提高了遗传算法部分的基础基因数量,提高了全局最优解能力.通过动态分析基因适应度,生成动态变异概率,提高了最优解的生成概率.精英交叉原理的使用,能保护优秀基因不受交叉变异的影响堕化.  相似文献   

9.
改进型遗传蚁群混合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有遗传蚁群混合算法的遗传算法特性不突出,容易过早收敛的缺陷,提出一种带有基因数量控制的遗传蚁群混合算法,有效地提高了遗传算法部分的基础基因数量,提高了全局最优解能力.通过动态分析基因适应度,生成动态变异概率,提高了最优解的生成概率.精英交叉原理的使用,能保护优秀基因不受交叉变异的影响堕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简单遗传算法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混合型搜索策略对算法进行改进。这种改进的算法归一化处理了复杂的约束条件,利用精英策略和轮盘赌策略选择最优个体,多点交叉和动态的变异操作使得种群保持多样性。通过改进,使得算法更小几率陷入局部最优,仿真实验表明,这种算法在稳定性、收敛精度上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真彩图像与灰色MRI(核磁共振图像)切片在亮度及纹理等特征上进行配准而实现灰度MRI切片的彩色化,可以得到有效的符合真实人体器官组织的真彩仿真图片。对多种搜索算法如穷举法、随机法、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与点邻域亮度分布纹理和局部颜色结构分布相结合并应用于Welsh图像彩色化的算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着重分析和修正遗传算法在Welsh彩色化上的应用。该算法将源图像块和目标图像块的亮度特征以及纹理特征构成适应度函数,并依据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交叉和变异的概率以减少进化后期的跳跃性。其搜索的彩色特征种群经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后逐代进化而得到最终彩色化图像点。最终彩色化的MRI切片的三维重构模型能多层次清晰地反映器官组织的分布和构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旅游线路选择问题,在编码、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上,对遗传算法作了改进,并用MATLAB编程实现.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能够较好地求解旅游线路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自适应遗传算法在复杂问题应用中前期收敛速度缓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引入了一种新的调节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交叉方式,该算法很好地增强了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提高了收敛速度.通过比较几个优化实例,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赵磊  周志浩  葛欢 《交通标准化》2011,(15):113-116
针对传统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改进的免疫遗传机理的动态路径诱导算法。通过引入单点交叉算子配合控制策略的改进思想,在宏观上控制交叉过程以及构造优化简单的目标函数,较好地弥补了传统遗传算法早熟收敛、陷入局部最优解、运算效率较低等问题。最后采用此算法进行路网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路网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5.
以遗传思想为基础设计了新的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对遗传操作中的选择、交叉、变异算子进行修改,同时采用了模拟退火收敛准则,克服了传统遗传算法早熟收敛的弊端,并提高了全局寻优能力。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提高了该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遗传算法的供应链联盟伙伴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供应链联盟伙伴选择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求解供应链联盟伙伴选择优化问题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并给出了算例.该算法设计了自适应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使每个个体在遗传过程中对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算例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能以较快的速度收敛于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17.
遗传算法在货物配送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遗传算法(GA)来解决起终点固定的货物配送问题(可抽象为起终点固定的TSP问题,以下简写位ST-TSP).针对问题的特性设计了编码方式和适应度函数,并借鉴GA研究TSP问题的方法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试验结果数据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搜索性能和录棒性.此外,论文还开发了基于Visual C++语言和MapX控件的实用物流货物配送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18.
解TSP的有序遗传算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生物进化原理,提出了一种求解TSP的有序遗传算法。利用有序编码规则,通过有序交叉算子和有序变异算子的作用,保证该算法不仅能获得TSP的有效解,而且能可靠地获得全局最优解。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易获得最优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User selection is necessary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downlink systems with block diagonalization (BD) due to the limited free spatial transmit dimensions. The pure user selection algorithms can be improved by performing receive antenna selection (RAS) to increase sum rate. In this paper, a joint user and antenna selection algorithm, which performs user selection for sum rate maximization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n performs antenna selec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is proposed. The antenna selection process alternately drops one antenna with the poorest channel quality based on maximum determinant ranking (MDR) from the users selected during the first stage and activates one antenna with the maximum norm of projected channel from the remaining user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the algorithm only performing user selection as well as the algorithm combining user selection with MDR receive antenna selection in terms of sum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